論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制改革論文

  證券交易是指證券持有人依照交易規則,將證券轉讓給其他投資者的行為。證券交易除應遵循《證券法》規定的證券交易規則,還應同時遵守《公司法》及《合同法》規則。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論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制改革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制改革全文如下:

  [摘 要] 從世界範圍來看,證券交易所的組織形式主要有會員制和公司制兩種。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證劵交易所為了自身的發展引進更加開放的公司制模式並且取得了不錯的經營業績。公司制改革成為全球證券交易所的一大發展趨勢。我國證券交易所目前選擇了會員制的組織形式。與世界主要的證券交易所相比,我國證券交易所的行政會員制存在行政管制過多、所有權模糊等問題,應該通過進行公司制改革來加以解決。

  1 證券交易所的主要組織形式

  1.1 會員制和公司制

  從全球交易所發展歷史上看,一般把交易所的組織形式主要劃分為兩大類――會員制和公司制。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是以會員協會形式成立的不以贏利為目的的組織,主要由證券商組成。只有會員及享有特許權的經紀人,才有資格在交易所中進行交易。會員制證券交易所實行會員自治、自律、自我管理。會員制證券交易所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理事會是執行機構,理事會聘請經理人員負責日常事務。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證券交易所均實行會員制。我國法規規定,證券交易所必須是會員制的事業法人,目前我國的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都實行會員制。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為證券商提供證券交易所需的交易場地、交易裝置和服務人員,以便利證券商獨立進行證券買賣的證券交易所形式。從股票交易實踐可以看出,這種證券交易所要收取發行公司的上市費與證券成交的佣金,其主要收入來自買賣成交額的一定比例。而且,經營這種交易所的人員不能參與證券買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交易的公平。

  1.2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的組織結構

  從交易所的成立來看,傳統的會員制證券交易所是證券商為便利交易、維護共同利益自願發起的互助型組織,會員之間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共同維護市場秩序、改善交易條件、保持行業的利潤水平。可見,會員制是結社的產物,其初創動力均來自會員的發起活動,所以自始就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然而,我國的證券交易所並不是由會員發起成立的,組建交易所根本不是私法意義上的社團發起行為,證券交易所是在政府推動和組織下成立的證券交易機構。

  在典型的會員制交易所中,交易所由會員享有決策權,會員控制交易所的運營。但在我國交易所的實踐中,會員並沒有對交易所享有決策權和控制權。最典型的表現是儘管我國《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明文規定會員大會為證券交易所的最高權力機關,會員大會每年召開一次。但實踐中,我國的交易所長期不召開會員大會,會員根本無法行使應有的權力,會員大會作為交易所的權力機關名存實亡。既然交易所的會員無法真正有效地行使對交易所的控制權和決策權,將我國交易所稱為會員制交易所實在名不副實。

  以全部席位費作為實收資本。席位費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出資,會員是否對交易所擁有所有權值得懷疑,因此,我國交易所的資產處於產權不清的狀態。上海證券交易所曾經登記為國有企業法人,正說明了會員對交易所擁有所有權並沒有得到承認,而“國有企業”的簡單定性正說明了交易所產權的模糊。會員對交易所擁有所有權是會員制交易所的基本特徵,從這點看,我國交易所並不具備會員制交易所的基本特徵。

  1.3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的組織結構

  由於證券交易所是以向證券商提供服務為主要業務的經濟實體,故此組織結構與股份公司極其類似,通常都必須設有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董事長和總經理等機構。同時,因為證券交易所的特殊業務要求,其機構設定也要反映證券交易活動的實際需要,常設有業務部、財務部、仲裁部、研究部和文祕部,分別提供與證券交易有關的各環節服務。

  其中,股東大會是證券交易所的最高決策機構,主要確定證券交易所的長期發展規劃,決定董事會人選以及其他有關重大事宜。董事會是證券交易所的常設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審定重要業務和財務方針,擬定預決算及盈餘分派計劃,核定證券商名單,核定收取費用的數額,核議證券交易人員的資格並辦理有關登記手續,審定向股東大會提出的議案和各項報告,高階職員的選聘和解聘,以及決定其他依照證券交易所章程應予決定的事項。監事及其所組成的監事會,是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常設監督機構,其主要職責是監督董事會執行股東大會決議,具體包括審查年度決算報告,監督證券交易所業務,檢查交易活動所涉及賬目等。經理機構包括總經理,是由董事會聘請產生的、負責證券交易所日常業務活動的機構,直接對董事會負責。

  2 各國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制改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證券交易所開始了一場治理結構方面的變革。從199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開始,越來越多的證券交易所從傳統的會員制,或形式上的公司制,實質上的會員制改革為公司制的交易所。通過放開交易所所有者範圍限制,允許交易所股份自由轉讓,取消交易權與所有權之間聯絡等措施,從治理結構上真正轉變為公司制。

  到1999年,公司制改革已經成為席捲全球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據國際交易所聯合會***FIBV***當年統計,其52家會員交易所中有15家已經公司化,14家公司化方案已經獲得會員通過,還有15家交易所在積極考慮實行公司化改革。公司制改革趨勢不僅使公司制交易所在數量上佔據主導地位,而且在完成的證券交易份額上也佔據了主導地位。2000年僅8家已經完成公司制改革的主要交易所,當年完成的證券交易額達到29.6萬億美元,佔全球證券交易額51.8萬億美元的57%。可以說,90年代開始的證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趨勢,已經使公司製成為當前全球證券交易所的主導治理模式。

  20世紀90年代以前,全球證券交易所幾乎都是採用會員制,或實質上是採用會員制。會員制是指證券交易所的治理結構圍繞會員展開的一種治理模式,會員制證券交易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服務於證券經紀商會員,而會員一般也僅限於證券交易所的客戶。證券交易所的決策機制是按照一個會員一票的原則確定的,證券交易所各種利益也是按照完全平等的原則分配。有時,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也在會員範圍之外發行股份,但是這些股份是沒有投票權的,轉讓通常是禁止或有限制的,有時對這種股份的最高回報率也有限制。會員制證券交易所的初始投資是由會員按照平等的原則或根據每個會員預計的受益程度共同出資,會員制證券交易所運作目標是追求會員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證券交易所利益的最大化。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電子化交易技術日益普及,證券交易所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證券交易所所處的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各國證券交易所開始了公司制改革。儘管大多數證券交易所實施公司制改革的時間並不長,但都對公司制改革的影響做出了積極的評價,認為公司制改革使交易所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更有效率,各項業務更加註重客戶需要為導向,採取的發展戰略也更加主動和積極。然而,對於各交易所對公司制改革的正面評價,迄今為止尚沒有交易所市場績效改善的證據支援,而這卻是判斷海外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趨勢的重要依據。

  3 我國的證券交易所

  3.1 我國目前的證券交易所形式

  我國證券交易所目前選擇了會員制的組織形式。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證券市場開始起步,當時最主要的市場活動是國債發行。1990年12月19日,我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91年7月3日。經過二十多年發展,目前這兩大交易所都取得了長足發展,逐步走向成熟。

  世界上主要的證券交易所不是會員制就是公司制,但是,由於特殊原因我國證券交易所實行的是具有行政特色的會員制。雖然從組織結構上,我國證券交易所應歸於會員制,但是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會員制,因為傳統會員制的會員享有對證券交易所的決策權和控制權,可通過投票權對證券交易所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我國的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我國證券交易所發展更多是源自政府的推動,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故可稱為行政會員制。

  3.2 我國證券交易所目前選擇的會員制組織形式的弊端

  行政會員制弊端日漸突出。行政會員制下,目前我國兩大交易所職能上幾乎雷同,管理上均歸屬於中國證監會。中國證監會具有對交易所的人事任免權,兩所的總經理等均由中國證監會任命,因此很像分設在兩地的行政下屬部門。由於目前公司上市的決定權不在交易所而在證監會,便形成了上市資源在兩大交易所之間的行政性分配,兩大交易所不必為上市資源等方面的事務競爭,再加上行政分配導致的壟斷,使得兩大交易所競爭的動力不足。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通訊技術的進步,世界範圍內交易所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各國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傳統的會員制已逐漸顯現出弊端。因此,分析交易所公司化對我國交易所未來發展的利弊能夠使我國更好地應對國際競爭,對我國證券交易所進行公司制改革,有利於進一步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

  3.3 對我國證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的建議

  為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們建議儘快對我國證券交易所實行公司制改革:

  ***1***抓住當前進行公司制改革千載難逢的好機遇。首先,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全球股市都處於低迷狀態,我國股市也不例外,此時交易所的監管和服務的任務較輕,正可以集中力量進行改制;其次,目前證券市場低迷,會員的利益糾葛較少,因而處理老會員身份轉換時的麻煩也相應較少;最後,全球金融市場低迷,為國內交易所“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可以通過低成本換股來參股其他交易所。

  ***2***通過公司制改革實現交易所的科學運營。通過引入外部股東,將有助於改善其封閉和壟斷的治理結構,建立有效的制衡、監督和激勵機制,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降低證券市場執行成本,提高證券市場的運作效率,減少企業上市時應付尋租的成本,也為以後上市改為登記制創造條件。

  ***3***通過公司制改革提高交易所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力。從長遠來看,我國證券交易所實行公司化改革,既可以通過兩岸三地證券業務的融合和互相參股構建大中華證券交易所,又可以整合周邊市場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從而進一步做大做強,提高競爭力,抗衡市場風險。

  4 綜 述

  中國的證券交易所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容小覷。證券交易所的根本職能是為接受服務者提供優質高效的交易服務,為投資者提供真實準確的交易資訊。而我國的證券交易所處處體現著濃厚的行政色彩,政府對證券交易所的管制過多,使得證券交易所往往成為證監會的代言人和政策的執行者。這樣的現狀造成了證券市場的混亂和低迷,不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

  全球證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的大趨勢給了我們改革的動力和制度框架的選擇,在這種趨勢面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求我國證券交易所的改革。改革中會面臨各種阻力和困難,也正是因此才需要在改革的過程中思考合理的制度建設。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給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增強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影響力,促進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