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與提升思考本科畢業論文

  我國環境治理決策的困境主要表現在民主化、科學化和法治化三方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河道水環境治理與提升思考 》

  摘要:隨著濱海工業區的快速發展,印染化工產業的大量集聚,以及生活汙水、農業面源汙水的影響,使區內河道水質長期徘徊在V類、劣V類水質,對工業區內水產養殖及河道水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近年來,濱海工業區按照“調整結構、標本兼治”的指導方針出發,採取多種措施,對本區河道水環境開展全方位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結合濱海工業區水環境治理的實踐,全面分析了濱海地區改善河道水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對進一步提升濱海地區河道水環境、修復河道自然功能提出思考。

  關鍵詞:河道;水環境;提升;思考

  1濱海工業區河道水環境現狀

  濱海工業區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北部圍墾區,總面積100km2,自80年代末開始,隨著開發建設的需要,逐漸由農業種養殖為主轉為工業企業為主,現有各類工業企業745家,至今已成為紹興市柯橋區印染、化工產業的主要集聚區。濱海工業區河道系由原圍塗工程的中心河、環塘河基礎上改造而成,共有大小河道105條,全長206km。隨著印染、化工、造紙、電鍍、皮革等產業向工業區集聚,外來人口大量增加,生活汙水、生活垃圾大量產生,河道水草滋生蔓延,以及廠區建成後留下的一些斷頭河、漊浜所形成的水環境治理盲區,均加劇了濱海工業區水環境的惡化。據柯橋區環保部門對工業區河道斷面的監測,區內105條河道中,有40條河道的水質為Ⅴ類,18條河道水質為劣Ⅴ類,其他河道水質在Ⅴ類與劣Ⅴ類之間。導致河道水質的主要汙染因子為氨氮和COD超標,對水質治理帶來很大難度。嚴重製約了工業區的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對區內水產養殖業也帶來了較大沖擊。為此,加強工業區河道水環境治理,已成為濱海工業區面臨的十分迫切的任務。

  2濱海工業區河道水質汙染成因分析

  導致濱海工業區河道水質汙染的原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2.1區域地理位置

  濱海工業區地處紹興市柯橋區北部,總面積100km2,系原馬鞍鎮及柯橋區圍墾區域組成,南北長約20km,東西長約5km;工業區以南為袍江工業區,東有上虞化工園區,西有蕭山臨江工業區,北臨錢塘江,是一個狹長型河口工業區。一方面,濱海工業區東、西、南三面均與工業區相連,其河道水質、水環境互為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地處北部沿海、平原河網下游,紹興市區和柯橋區的河道下洩澇水經濱海外排錢塘江,區內河道承擔著防洪排澇和上游河道汙水的雙重壓力。

  2.2河道水質

  濱海工業區現有105條河道中,屬區級及以上主排河道8條,鎮級河道32條,村級河道65條。其中,40條河道的水質為Ⅴ類,18條河道水質為劣Ⅴ類,其他河道水質在Ⅴ類與劣Ⅴ類之間。導致河道水質汙染的主要原因為氨氮和COD超標,且水質中還存在著有機COD和無機COD,對水質治理帶來很大難度。

  2.3工業區產業結構

  濱海工業區產業結構以印染、化工為主,此外,還有電鍍、皮革、造紙等企業,區內工業企業日均汙水排放量為立方米。目前工業治汙的重點是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嚴格控制排汙總量。按照“國際紡織品製造中心、全國綠色印染基地、杭州灣生態科技新城”的構想,今後濱海工業區產業結構將朝著紡織、印染、染料化工、後整理及服飾的產業鏈發展,傳統農業的水稻種植將逐漸減少,而南美白對蝦養殖、綠色蔬菜生產將逐漸增加。濱海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將對水環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也對水質提升提出更高標準。

  3濱海工業區水環境治理初步探索

  3.1河道水環境治理的可行性

  從前階段工業區“三河”治理實踐來看,濱海工業區河道水環境治理具有良好的基礎與條件。一方面,濱海工業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肯化錢、願出力、有韌性;另一方面,濱海地區南有浙東引水工程途徑本區域,東有良好水質的曹娥江天然水庫作活水水源,北有錢塘江可作出水口排入江,且轄區內水網密集,河道四通八達,借鑑外地治水經驗,通過調水、活水、清淤、護岸、生物淨化、以及工業汙水治理、生活汙水納管排放、河道保潔等多種措施,逐漸改善河道水質,修復河道的自然淨化功能,從而來提升工業區內河水質。

  3.2前階段水環境治理實踐

  今年,根據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總要求和紹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構紹興產業,重建紹興水城”戰略,濱海工業區黨委、政府積極行動,以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三河”為突破口,組織力量,對全區範圍內的105條河道進行梳理,確定12條垃圾河、6條黑臭河,55條環境較差河段作為治理重點,採用人工、機械相結合的方式,分時段,分割槽域開展河面清垃圾,河岸清違障,河底清淤泥的“三清”治理,對55條環境較差河段進行清垃圾、清違障的兩清工作。與此同時,修復倒塌河坎2553m,關停6家禽畜養殖戶,封堵排汙口21處,修復過河破裂排汙管1處,使河道水環境得到較大改觀,總體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逐漸恢復到Ⅴ類,有部分達到了Ⅳ類。

  4提升濱海工業區內河水環境的對策

  針對濱海工業區河道水環境現狀,下一步應從以下幾方面採取措施,實行綜合治理:

  4.1工業汙水治理

  目前,濱海工業區企業汙水排放,先經企業自身的預處理裝置處理後,再納入排汙總管排放。但調查發現,極大部分企業的汙水處理池都建在河邊上,這樣既增加汙水滲入河道的機率,也在客觀上為個別企業偷漏排提供了方便。更有極個別企業趁機將少量汙水通過公路的雨水管道內排入河道,給環保監管帶來難度。為此,監管部門應加強源頭控制,增加巡查頻率,加大執法力度,同時,嚴控汙水排放指標,以此倒逼企業控制產能、促進轉型升級。

  4.2生活汙水治理

  目前生活汙水主要包括廚房洗滌汙水和環衛汙水兩種。重點是要加快生活汙水集中收集納管步伐,提高納管排放率。同時,也可採用生物淨化的方法。對廚房及洗滌汙水可用植物淨化的方法進行治理,單戶或幾家聯合在廚房排出口建立收集池,種植菖蒲等植物,經淨化後再排入河道;環衛汙水直接接入汙水處理管網,集中處理排放。

  4.3農業汙染治理

  對濱海工業區內河1萬多畝對蝦養殖廢水予以統一收集,集中排放;同時,嚴格控制農業種植中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一方面,可加強農田測土配方來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時採取生物除蟲或燈光除蟲等方法;另一方面,可在排水溝口種植茭白、慈姑等植物進行淨化,從而減少農業汙染對河道水質危害。

  4.4內河水環境治理

  4.4.1斷頭河及漊浜改造

  由於廠區的建設造成部分斷頭河及漊濱,成為治理盲區,對水環境的影響極大。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可採用“佔補平衡”的方法進行治理,即適當填佔廢棄斷頭河及漊濱,在廠區與養殖區之間七三丘的原皋聯村地塊***面積約———畝***進行補償,將此地塊改造成溼地公園,用於淨化由廠礦區內排出的輕度汙水,促進工業區內河水質的改善。

  4.4.2現有內河水質治理

  工程措施治理。工程措施主要分兩種:①對工業區部分河道繼續開展清淤疏浚,全面清除河道淤積物,進一步提升河道的自然淨化功能;②在臨曹娥江邊的新紅旗閘口新建一座大中型翻水站,引曹娥江水入內河,利用翻水站定期進行翻水,儘快河道活水淨水,儘快提升濱海工業區內河水質。植物措施治理。根據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院對嘉興市南湖區河濱治理經驗,通過種植聚草***狐尾草***對河道水質治理效果明顯,COD平均可下降50%,氨氮平均下降81.9%,總磷平均下均47.3%。為此,借鑑外地經驗,可在濱海工業區對蝦養殖區域河道內大量種植狐尾草,以淨化水質;在工廠集聚區種植錢幣草,以減少河道中的氨氮、總磷含量。生物措施治理。在植物治理達到一定效果時,結合生物治理,可進一步提升河道水質,可適當放養魚蝦類或菌類來進一步分解無機氨氮、總磷、COD,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針對工業區內河水質富營養化導致水體透明度過低的實際,可採用在內河興建人工浮島、種植仿生人工水草的方法進行治理。可選用竹炭纖維、人工合成纖維等,其作用是人工水草比表面積大,有利於土著微生物附著增殖,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土著生物的富集體,對汙染物具有更強的生化淨化能力。從而提升水體的透明度,進一步改善濱海工業區內河水質。

  5結語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需要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是萬物生長的乳汁。我們要珍愛我們身邊所有的水源,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中,不要去破壞它,如果說已經造成了水汙染及水生態環境破壞是我們疏於管理的結果,那麼今天,我們已經在水環境的治理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我們不僅要注重水量的研究,還要注重水質的研究,為了水資源更好的利用。

  作者:王永根

  篇二

  《 汙染物排放環境治理與經濟增長策略 》

  摘要:環境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取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環境破壞的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社會現象了,它更和國家經濟增長方式、政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基於此種情況,筆者對汙染物排放環境治理與經濟增長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思考,並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淺見,希望能給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鑑。

  關鍵詞:汙染物排放;環境治理;經濟增長

  想要實現汙染物排放、環境治理、經濟增長這三者的共存,我們必須要辯證地看待他們之間的關係。經濟的增長勢必要導致汙染物的排放,而汙染物的排放是引發環境問題和環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環境治理又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汙染物排放環境治理與經濟增長的現狀作為文章內容的切入點,並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環境治理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進行了詳細地闡述。

  1汙染物排放環境治理與經濟增長的現狀

  我國在實施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雖然經濟總量實現了大幅度增長,但是,由於資源過度消耗致使汙染物的排放量劇增,可以說,我國汙染物排放與環境治理的現狀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汙染物排放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汙染物的總排放量始終居高不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嚴峻。主要體現在:SO2、COD以及氨氮的排放負荷依舊非常大,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同時,農業源汙染問題和機動車輛尾氣汙染問題也已日益凸顯。汙染情況的不斷加劇,使得我國環境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化,以往我國的汙染物介質主要是以水和大氣為主,而現在卻向著水、大氣、土壤這三種汙染介質共存的方向轉變,而汙染物的來源原先主要是以生活、工業汙染為主,而現在的汙染源是以農業、工業、生活汙染物的共同存在。由此可見,我國的環境問題非常嚴峻,治理任務艱鉅。

  1.2環境治理的現狀

  我國的環境治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在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我國整體環境還較好,國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在治理的資金投入方面也不足,經驗也較為缺乏。

  ***2***在發展階段,我國正處於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和經濟發展、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也受到了更多地重視。而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已經逐步健全。

  1.3中國經濟增長的現狀

  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我國的第二產業在GDP的構成中非常穩定。和世界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GDP結構還有非常大優化空間,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潛力仍舊很大。從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來看,我國的GDP能耗呈現出下降趨勢,而能源利用效率呈現出整體性提高的趨勢,經濟增長質量有所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地區間的經濟增長差異在進一步擴大,區域差異明顯。

  2我國經濟增長和環境治理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

  2.1升級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1***樹立科學發展觀念,想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順利轉變,必須打破傳統發展觀唸的藩籬,運用科學的發展觀念指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創新體制,以經濟增長方式提供法律支撐。通過行業標準的制定,推動生產要素市場化的程序,將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凸顯出來。

  ***3***加速推進科技進步,實現自主創新。科技創新,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而科技創新能夠在最大限度範圍內節約原材料、時間和勞動力,可以說,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經之路。

  2.2將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出來

  節能減排作為構建環境節約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政府應充分發揮好自己的職能,開展好相關工作。我國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高碳排放將一直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了能夠儘快結束高碳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應將節能減排變成硬性指標。政府的工作人員應把節能減排作為提高正經濟執行的入手點,通過節能減排指標來對政府只重GDP增長不重環境的行為進行制約,對那些資源利用效率非常低,碳排放量較高企業生產結構進行優化,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2.3提高政績考核綠色化、科學化

  轉變傳統的考核方式,打破唯GDP論的思維模式,提高徵集考核的綠色化和科學化。自我國實行開放政策之後,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內容,而對官員政績考核也主要是圍繞經濟增長來開展。但是,我們應充分認識到GDP不能將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涵蓋進去。如果政府官員的徵集考核仍是以之前的經濟發展為標準,那麼改善環境質量的目標無法實現。因此,在低碳環保發展理念的倡導下,應注重政績考核和綠色經濟協調發展,建立有助於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績考核體系。

  3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分析汙染物排放環境治理與經濟增長方式之間的關係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雖然,現階段在開展相關工作的工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相關部門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轉變工作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來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的長遠、高校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徐文成,薛建巨集.經濟增長、環境治理與環境質量改善———基於動態面板資料模型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5,***02***.

  [2]侯景新,沈博文.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的EKC模型分析[J].區域經濟評論,2015,***04***.

  [3]李樹.環境治理、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基於中國2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資料的門檻迴歸模型分析[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13,***05***.

  作者:侯迎迎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