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實攝影作品
對當代紀實攝影的簡要論述 真實再現便是紀實攝影的本質屬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
2
3
4
5
專題紀實攝影
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專題紀實攝影這一報道形式的本質、功能、價值、時代意義與現實意義,從市場的叢林中為專題紀實攝影找到一條生存發展的出路。
一、專題紀實攝影的本質特徵
專題紀實攝影的本質特徵不是稿件的表現形式,而是拍攝手法、文化內涵和故事性。專題的拍攝手法尤其講究形象生動,對典型細節的捕捉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幾乎每幅畫面都具有情節性***故事性***。對於優秀的專題紀實攝影作品而言,構成專題的各個畫面既具有內在結構性——需要置於整體的結構中加以理解,又具有相對獨立的鑑賞價值,每幅畫面均能夠傳遞較為豐富完整的資訊。因此,從專題中抽出任何一張圖片都不會成為難以使用的“廢片”,每一張圖片都具有獨立使用並且反覆利用的價值,這就是優秀專題紀實攝影的最高境界。
二、專題紀實攝影的人文價值、傳播價值和市場價值
由於專題紀實攝影具有文化內涵,文化在社會發展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而無論是其報道形式還是報道內容的生命力都是長久的,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意義。
專題紀實攝影採用講故事的手法進行報道,因而在傳播,特別是在跨文化傳播中具有明顯的易受性。它幫助讀者用一種生動而深刻的方式和共通的情感來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其他文化。新聞圖片或訊息報道滿足的是人類知道的慾望,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而專題紀實攝影滿足的則是理解的慾望和關懷的慾望,是高質量精神生活的組成元素。
專題紀實攝影既然具有廣泛的人文價值和傳播價值,那麼必然具有市場價值。從目前來看,專題紀實攝影的市場主要在海外,主要在雜誌,雖然這一市場也度過了其最輝煌的時期,但這是一個成熟、穩定並且有著較高回報率的市場,市場需求是中長期的。即便是在高度商業化的西方社會,專題紀實攝影仍然在圖片市場上佔據著一定份額,超過了新聞攝影。相比之下,中國的專題紀實攝影市場現在並不景氣,這主要是由國內媒體的發展道路和特點決定的。大部分國內報紙取消或壓縮了攝影專版,報紙的“同質化”趨勢仍在加劇,有特色的報紙並不多。因而,專題紀實攝影稿件的國內市場需求極為有限。
另外,由於國內圖片市場不成熟、不規範,這類稿件的市場價格與其實際價值產生了嚴重背離,往往難以體現攝影師的勞動價值和稿件的社會價值。因而,許多有一定實力的專題紀實攝影師都選擇了“走出去”的策略,直接為海外的雜誌或圖片社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國內的專題紀實攝影市場更加疲軟,展現在中國讀者眼前的優秀作品越來越少。這些攝影師確實拍攝了一批專題,但在國內的報刊上卻很難“露臉”,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商業社會對攝影的人文價值和傳播價值的侵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顛覆——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日益嚴重。從世界眼光來看,商業圖片佔據了圖片市場60%至70%的份額,一些並非從事廣告攝影的攝影師也從自己的作品中去發現商業價值,一些原本不是為了商業目的而拍攝的圖片越來越多地用於產品、服務或企業的形象宣傳。從國內紙媒體的情況來看,新聞攝影與專題紀實攝影的社會功能日益商業化,對圖片的使用並非完全出於報道的需要,而是服務於版面的閱讀率,服務於視線停留時間的長短,服務於廣告。攝影作為獨立的表達方式***傳播方式***的地位在表象上似乎得到了空前的張揚,實際上卻受到了削弱和支配。
三、專題紀實攝影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新聞攝影是精彩與簡約的結合,是一種視覺審美活動;專題紀實攝影則在精彩、簡約之外又增添了情節,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理和情感需求。攝影為人類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種簡潔、生動而美麗的方式。連續的電子影象造成的視覺轟炸引發了觀眾的視覺疲勞,也產生了大量的視覺垃圾。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對影象霸權的出現愛恨交加,褒貶不一。然而,不管我們怎麼看待它,我們都無法對這個事實視而不見或置身世外。
當代社會有兩種並存的發展趨勢,即“麥當勞化”和個性化。前者將會讓人變得機械、簡單而趨同,喪失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所帶來的樂趣,後者則會讓人變得孤立而另類,喪失了同情與合作。這兩種社會趨勢將會嚴重削弱專題紀實攝影所倚靠的社會心理基礎:溫情主義被暴力所替代,精雕細刻被簡約所替代,含蓄細膩被裸露直白所代替,群體價值被個體價值所替代。專題紀實攝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價值挑戰。所以,當代西方專題紀實攝影的一大課題和難題就是“求新”、“求變”,讀者要求有新意,攝影者的報道觀念和價值選擇也必然要發生轉變。傳統的報道手法、題材和思路,已不適合當代受眾的閱讀和心理需要,自然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
然而,不管怎麼變,只要人類還有基本的情感需求,每個人還需要外界的理解和關心,專題紀實攝影就有它的生存空間。可以這樣斷言,當情感成為社會的稀缺資源時,專題紀實攝影的社會價值就要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