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社會建設視野下對社群心理健康促進價值探析論文
社群心理學是1965年誕生的心理學分支。社群心理學關注社群中的人,關注社群,也關注二者的互動作用。通過激起人和社群的正向力量和主動性,計劃和促進二者的互動作用,來提高人、社群的生活質量,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生活狀態。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基於社會建設視野下對社群心理健康促進價值探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基於社會建設視野下對社群心理健康促進價值探析全文如下:
如今,我國社會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總體目標是實現社會現代化,具體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黨的報告明確指出; 到 2020 年,我國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因此,從社會建設的視角重新認識社群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可以清晰看到其作為社會建設的途徑之一所具有的特殊優勢,以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歷史時期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作用。
一、社群心理健康促進及特徵
心理健康促進是健康促進的一個組成部分,旨在構築起包括個人、家庭、社群乃至社會政策與結構的多元整合系統,包括制定促進健康水平的相關政策,建立和諧美好的支援性環境,發展個人提升健康、幸福感的技巧等; 通過提升健康水平與幸福感的積極行動與方案的介入,並在此基礎上促進相關政策與服務的重新定位與改進,從而促進個體生活質量的改善,達到社會的和諧。在實踐中,與此接近的概念包括心理健康服務、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衛生服務等,但是相較其他概念,心理健康促進更加強調如何提升個體及社群的健康與幸福感,而行動計劃與社群服務不僅針對有心理疾病的個體,也著眼於幫助個體能夠維持良好關係、充分享受生活、實現自身潛能等,強調健康既是個體的健康也是社會的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既是個體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的需要; 強調促進心理健康既是個體的權利也是社會的職責。
因此,心理健康促進這一概念通過聚焦於群體中的行動方案的介入,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更廣泛地促進與提升群體的健康水平; 通過可持續的、整合系統的架構與介入,更具有積極主動性、前瞻性與建設性。社群心理健康促進是以社群為目標場所的活動方案介入和系統架構。雖然從社群理論的創始人德國學者滕尼斯*** Ferdinand Tonnies*** 開始,圍繞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的大規模社會變遷,研究者對於社群的理解充滿了爭議,出現瞭如社群存活論、社群解放論、社群消失論等各種觀點,但是本文從我國話語體系與政府政策實踐的慣例表述將社群理解為一種“社會治理的基本地域單元”,社群是社會建設的基本單位和行動基礎,社會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經由社群建設來實現和推動,正如同志所言,“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群,社群服務和管理的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
社群心理健康促進就是以社群為目標場所,通過各種行動計劃的介入和系統的架構,以增強社群與社群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等為具體路徑,以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各種社會關係的協調,服務於提升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社會建設目標。
二、社群心理健康促進
社群心理健康促進 是我國社會建設新階段的新選擇所謂社會建設,是指“通過有目的、有規劃、有組織的行動,構建公平合理的社會利益關係,增進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福祉,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基本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同時,社會建設卻還處於相對滯後的狀態,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進一步發展。儘管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進一步發展需要從各方面加以努力,但社會建設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行動領域。進入新世紀以後,黨和國家開始重視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檔案和具體的社會建設方面的政策。如,早在2000 年民政部出臺的《關於在全國大力推進城市社群建設的意見》中就指出; 城市社群建設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不斷滿足社群居民的社會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黨的報告也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建設的重要地位,將其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一起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並寫入新黨章,這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推進社會建設的新階段。在這一新的階段裡,社會建設的目標是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促進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統籌建設城鄉社會標準體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重點行動,來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人民享有更好的生活; 通過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與構建起由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三、當前社會建設的現實背景下社群心理健康促進的價值
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發展時期,黨和政府高層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即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單純發展戰略和模式轉變為“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和模式,在這一新的發展戰略方針指引下,增強社會成員的幸福感、促進生活質量提升、“增進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此為背景,結合社群心理健康促進的特點和服務於和諧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我們將社群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新的價值概括為; 修通關係、共建美好。
***一***以修通關係為目標,增進個體心理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質是和諧關係的建設,是“人及其相互關係”的建設,“只要人及其相互關係是健康的、和諧的,就意味著社會建設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裡的關係主要包括; 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自我身心的關係。修通關係就是通過社群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的介入,增進個體心理和諧,培育積極的社會心態,促進人及其相互關係的和諧,促進生活質量提升、增進人民福祉。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鄭杭生先生多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社會建設就是通過不斷創造和完善新機制、新主體,彌合分歧、緩解社會矛盾、防止和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化解發展中產生的消極因素、增加和諧因素,從而降低社會發展風險,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自中共中央 2006 年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要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促進人的心理和諧,以及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積極方式處理人際關係之後,我國社會一直在探索有效促進各種關係和諧、培育積極社會心態的路徑與方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以共建美好社群為目標,為社會建設提供精神支撐從共建美好社群為社會建設提供精神支撐這個意義來理解社群心理健康促進對於社會建設的價值,基於以下兩方面認識;
一方面,社會建設不僅需要物質基礎、體制保障,也需要精神支撐,社會建設不僅僅要關注對社會事業、對科教文衛體的投入,還要“轉向對社會行為和內心世界的關注,建立一個健康的內心世界,只有這樣,和諧社會才能得以實現,人民福祉才能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各個國家和地區開始秉持以尋求社會質量*** Social Quality*** 全面提升的發展觀,強調應該從單純的經濟發展轉向更為綜合的社會發展。人口調查的分析也發現; 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具有人類作為生物體的普遍性,即世界上“75% -80% 的人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或者說是他的生活質量是在 75 分到80 分之間”,康明斯*** 1995*** 、格魯特*** Groot*** 和凡登·布林克*** Van den Brink*** 等人的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
- 基於社會建設視野下對社群心理健康促進價值探析論文
- 中秋節活動燈謎及答案
- 二手車過戶協議書
- 電信***的預防妙招都有哪些
- 如何減輕學習的壓力
- 有淚痣代表什麼
- 熱門逗女孩的腦筋急轉彎
- 餐具擺設圖片
- 兒童白天不發熱晚上發熱的原因和措施
- 收縮毛孔的方法和小妙招
- 甘草種植怎樣進行田間管理
- 周公解夢夢見摘石榴意味著什麼
- 網路營銷成功案例的分析
- 孩子感恩父母一封信
-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試卷及答案
- 六年級數學工作總結第二學期
- 優秀黨員關於突出政治紀律強化核心意識發言稿
- 姓李男孩取名字的方法
- 兒童抑鬱症怎麼治療
- 一句訪問量很高的傷感說說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