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文化共性的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策略研究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硬實力的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也應相應提升。其中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策略研究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關注。文章從文化共性的角度出發,根據中外文化傳播成功的案例分析中國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之一——基於文化共性的傳播策略,並探討了具體的傳播方式。  
  論文關鍵詞:文化巖性;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策略  
  2008年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三位,這標誌著中國硬實力指標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然而,中國軟實力,尤其是文化軟實力卻依然處於弱勢。縱觀世界文化市場,美國佔了43%,歐盟佔了34%,亞太地區佔了19%,其中13本佔了10%,韓國佔了5%,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佔了4%。中國科學院出版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中也指出,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僅居世界第七,文化競爭力更是排名世界第二十四,這與中國的經濟大國形象相去甚遠。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對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越來越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力來自哪裡?為什麼西方文化會在傳播力方面佔上風?為什麼韓劇和日本的動漫能把他們本國的文化帶到全球各地?  
  程曼麗認為,只有當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廣為流傳並得到普遍認同的時候,軟實力才真正提升了。她提出,中國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傳播策略。關世傑對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進行了回顧與反思,認為我們再也不能停留在籠統地談內外有別和外外有別。  
  目前,跨文化傳播的策略研究如火如荼,許多學者從教育、媒體以及文化的個性方面著手,提出了很多可行的策略方案。崔剛強調,在重視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重視中國文化的滲透,使學生學會使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文化與國情。汪飛舟認為,國際大眾傳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在國際傳播環境中制勝的是服務意識。縱觀以往的研究,我們發現對文化個性化的研究相對較突出,而對文化的共性研究卻較少。本文擬從文化共性的角度出發,根據中外文化傳播成功的案例分析中國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1基於文化共性的文化傳播的理論依據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們在對周圍的世界進行解讀和識別時,遵循的是一種體驗哲學。由於人類擁有相似的認知結構、類似的生存經驗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徵,紮根於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隱喻表現出一定的文化共性,體現了不同文化的共核部分,這是構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礎,它必然有利於跨文化資訊的順利傳遞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自從人類進入群居社會,不管是處於東方,還是在西方,不論生活於古代,還是現代,時空、地域、習俗和民族的差異,乃至文化上的差異,都不能掩蓋人類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及所面臨的基本生存問題的共通性。這眾多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構成了超越時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類共同的價值基礎。  
  就中西方文化而言,儘管中西方各民族在思維方式、地理環境、語言體系等諸方面相去甚遠,但由於人類有許多共同的生活經歷,共同的感受,比如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都有對衣、食、住、行和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的需求,都有家庭關係,都有喜、怒、哀、樂,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都可用哭、笑、紅臉、皺眉等姿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等,因而中西方各民族之間在文化方面存在著許多“共性”。同時中西方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也一致:倡導教育優先,倡導人的進取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等。所以美國大片引進到中國,我們能夠普遍接受它,是因為它也宣揚懲惡揚善。外宣的成功,需要儘量避開分歧,多宣傳共同的東西。中西方文化二者既有很大差異,也有一定共同之處,可以在二者之間找到匯合點。所以我們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要供給的是能夠被人認同的“共有文化”。一旦藉助大眾媒介向國際社會傳播了這些“共有觀念”,就可以讓相關國家認同。  
  2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共性案例分析  
  目前,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往往過分強調個性,而忽視了共性。眾所周知,文化共性,是引起國外興趣點的重要因素。只有點燃西方人的興趣點,才能吸引他們逐漸喜歡上中國文化。如小仲馬的《茶花女》與我國《今古奇觀》中的《賣油郎獨佔花魁女》非常相仿,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其相似性,著手我們的文化宣傳。在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中外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2.1青春版<牡丹亭》的跨文化成功轉播  
  崑曲藝術被認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青春版《牡丹亭》不僅在中國本土掀起了崑曲熱潮。而且為崑曲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傳統戲曲跨文化傳播的經典個案。  
  青春版《牡丹亭》利用商業運作與社會運作相結合的戰略、立足本土與輻射世界的雙重定位、堅持傳統與調和現代的審美準則,為當下中國傳統戲曲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排演四年來,不僅足跡踏遍了兩岸四地著名高校,而且於2006年9月成功訪美,在加州大學4個校區連演4輪12場,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世界日報》把青春版《牡丹亭》訪美與當年梅蘭芳訪美演出相提並論。倫敦主流媒體認為崑曲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化韻味,《牡丹亭》是一出融合了莎士比亞愛情喜劇和睡美人故事的劇目。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馬上開設了崑曲課程,音樂系與東方語文系合作,把崑曲當作世界性的歌劇來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提高了崑曲藝術的國際地位,也再一次向西方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華民族先輩們非凡的藝術創造力,成為中國崑曲走向國際市場的成功範例。  
  從傳播方面來看,青春版《牡丹亭》定位的觀眾物件為年輕人***國外也是如此***,因為年輕人更加容易受影響,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創作者們考慮到。對於不熟悉古典戲曲情節的國內外青年觀眾,片斷式的經典摺子戲無法使他們產生理解與共鳴,需要演全本。連續性的情節才能產生情感的激動與心靈的投入。另一方面演員詼諧幽默的表演方式也令國外觀眾耳目一新,非常符合西方的處世幽默觀。再者,也是重要的一點是中西方人們對愛情具有同樣的渴望,使得劇中纏綿四百年的愛情夢想能使國人和西方人產生人類心靈的共鳴。青春版<牡丹亭》啟用靚麗帥氣的青年演員來扮演處於青春愛情中的男女主人公,也是演出獲得轟動效應的根本原因。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創始人白先勇先生說:“崑曲是唯美藝術,追求美是我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就是要叫中國的古典美還魂,以美喚醒觀眾心中的浪漫和憧憬。”所以“採用了全新的手法來演繹他們的愛情神話。”  
  2.2《少林武魂》在百老匯的成功上演  
  2009年1月15日晚,中國大型功夫劇<少林武魂》在美國紐約百老匯舉行首演並獲成功。紐約州長及市長宣佈當天為“百老匯中國日”。  
  《少林武魂》講述少林寺武僧慧光成長的故事:戰亂頻起,母親懷抱嬰兒逃難,因遭遇匪徒而失散,嬰兒被少林寺眾僧救起撫養,取名慧光,從此在少林寺習武。慧光長大成人,成為身懷絕技的功夫大師,走上自我發現和濟世利民的人生旅途。美國觀眾凱恩斯說:“我非常喜歡該劇結尾‘家庭比功夫更重要’這句話,它讓我感受到中國人民非常懂得愛。”  
  武術一直為全世界人們所喜愛。以往的武術表演似乎為了武術而武術,缺乏劇情的勾勒。《少武魂》正是在世界文化都共同認可的“濟世利民”和熱愛家庭本身的人類共同追求的理念指導下向世界的。《少林武魂>使西方人對流傳世間1500年的少林功夫中呈現的禪武合一、德行感人的文化內涵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2.3韓劇在中國的傳播成功與其地域性的選擇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韓劇以其獨特的魅力風行國內,深受大批中國觀眾的熱捧。韓國的影視能在中國暢銷,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有選擇性地採取了與中國的文化倫理道德一致的作品,並非所有的作品都傾銷而來。中韓兩國之間歷史上的相互交往,使得中韓兩國在價值觀上趨同,這給中國觀眾接受韓劇奠定了心理基礎。  
  韓國的影視作品大多以現實題材為主,十分注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特點,在現代劇中隨處可見韓國的傳統文化因素,如溫暖的小吃、街頭排擋常成為韓劇的場景,展示了韓國獨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女性在家庭正式聚會的場合多身穿傳統民族服飾;生活劇和愛情劇中,不厭其煩地出現吃飯場景,且都是具有韓國民族特色的飲食方式。韓國影視劇十分注重在細節上對民族文化生活特色進行展示,在向世界各地銷售文化產品的同時,也使得其間附帶的所謂高麗文化逐漸為世界所認同。其次,韓國電視劇多走親情、友情、愛情的情感路線,這些是最能超越民族和文化界限,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普遍接受的影視題材,他們正是用人類世界大同的情感來博得了人們內心自然的應和。此外,韓劇在中國乃至東亞儒家文化圈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它的作品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因此,有專家坦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已穿上韓服,正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在中國傾銷,以漢文化為根基的韓文化,大有成為儒家文化代言人之勢。  
  3如何利用文化共性進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文化的共性決定了人類對於真善美的追求一致,對於新鮮事物有強烈的接納意識。因此在宣傳中應以文化共性為基礎,逐漸開啟通向另一文化的視窗。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在傳播內容選擇上,強調民族性,兼顧世界性  
  每種文化都具有自己的顯著的特點,這也是吸引其它文化的重要因素。但強調民族性的同時,還應兼顧其世界性。一種文化只有宣傳出去了,才能發揮其對國家軟實力發展的貢獻作用。其實,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多,可以細化的東西也很多。比如中國的“和”文化,“和平共處”、“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等文化理念應是傳播重點。中國的“親情”、“仁義”等觀念都是中國的傳統精髓,也是逐漸被西方人所接受並效仿的方面,應該加以進一步的宣傳。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對於代代相傳的國人來說比較熟悉且易於接受,然而要使其得以廣泛對外傳播,一定要注意其內容的選擇,把一些具有文化共性的東西宣傳出去,再帶動一些民族性的東西,逐漸滲透,從而使中國文化發揚光大。  
  3.2在傳播的方式和理念選擇上,應強調現代性  
  在傳播方式上,中國文化應該更加註重文化對外傳播的現代性理念投入。中國文化向來具有連貫性和延續性。在現代化的今天,傳統的中國文化元素遭遇新時代的挑戰,但是這種文化的根是不會改的。因此,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這種根是絕對不能被忽略的。同時,我們也不能靠山吃山。必須運用現代的手法對傳統的、能改進的一些元素進行加工,創造出屬於現在這個時代的特色中國文化,並根據接受國的特殊接受心理和習慣進行改進。如針對日韓國家動漫非常流行的現象,在對外漢語的教材設計上就可以增加一些動漫化的設計,輔之以一些現代的手段,使得中國的文字語言能融人世界的行列,進而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播。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詮釋將能加快中國文化傳播的步伐,例如,《孫子兵法》與商業謀略結合起來的有關書籍,在美國已成為熱銷書。  
  3.3加強交流、規避衝突,求同存異、和諧共融  
  沒有一種文化的傳播和接受是單向的。在傳播和接受的同時,也必定會接受對方的文化。那麼加強兩種文化的互相交流與信任,將會有效減少對對方文化誤解和曲解,同時增加對對方文化的好感和興趣。中國和法國、俄羅斯互辦的中法、中俄文化年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沒有一種文化交流是沒有衝突的,也沒有一種文化的傳播是非得靠強迫來讓對方接受的。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與其它文化的衝突在所難免,此時就需要傳播者調整姿態以接觸和相互瞭解的心態規避衝突。因此,在考慮自身文化傳播的途徑時,必須考慮對方文化接受的問題。  
  在全球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樣化,中國文化向來提倡以和為貴,要與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價值觀的文化共融於世界,首先得承認彼此並理智地看清矛盾或差異的存在,尊重對方的文化,並嘗試互相理解、包容。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嘗試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進行融合,比如京劇版的哈姆雷特,又比如用小提琴演奏的梁祝,求同存異、互相尊重,才能進一步深入傳播自己的文化,直至最後互相接納、和諧共融。  
  4結語  
  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曾將法國神甫白瑞蒙的《詩醇》與嚴羽的《滄浪詩話》做過一番比照互釋後,發出這樣的浩嘆:“蓋弘綱細節,不約而同,亦中西文學之奇緣佳遇也哉!”“蓋人共此心,心均此理,用心之處萬殊,而用心之途則一。”“東海西海,心理攸同”,而“心同理同,正緣於物同理同”,這是錢鍾書先生對比研究中西文化後得出的學術結論。  
  因此,促進文化共性的研究將有助於中國文化對傳播的有效開展。既要注意繼承和發揚傳統的中國文化,更要注重高效利用現代資訊時代的各種方式和手段,尤其是通過全方位的媒體的渠道,將中國繼承和創新後的傳統文化、精英文化,和當代的流行文化、草根文化一同介紹到國外去。另外,我們需要注意文化接觸所產生的碰撞與摩擦,正視這些文化衝突的事實,分析這種衝突的根源,在傳播過程中注重考慮接受方的文化接受價值觀,求同存異,加強互相瞭解交流,避免強勢文化入侵造成的牴觸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