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生道德的相關論文

  中學生道德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知、情、意、信、行循序漸進、相互作用的過程。基礎在教育,通過教育主要解決道德認知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論中學生道德實踐的養成》

  摘 要:道德實踐是中學生道德觀念形成、豐富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將道德準則轉化為個人道德品質的必要途徑,在個人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得失成敗要用道德實踐檢驗,道德教育要取得實效,離不開道德實踐的有力支撐。

  關鍵詞:中學生 道德實踐 道德情操

  青少年道德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知、情、意、信、行循序漸進、相互作用的過程。基礎在教育,通過教育主要解決道德認知問題,而道德認知只有變成實踐,轉化為青少年自覺的道德行為,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當前,青少年道德狀況總體上是好的,但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中小學教育把加強道德教育作為“重頭戲”,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相當大的,但教育效果並不十分理想。“丁錦昊到此一遊”的情況在各大旅遊景點屢見不鮮。開展青少年道德實踐活動、提升青少年道德情操迫在眉睫。

  一、立足校園德育,重點滲透

  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實踐能力,要充分發揮校園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大力營造思想道德建設的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激發,進而自覺地踐行社會推崇的道德行為。

  ***一***可以從內容和形式上加強中學生德育。從內容方面,我們可以宣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宣揚偉人、名人、英雄、先進人物的事蹟和精神,宣揚學生中的好人好事,等等。從形式方面,我們要善於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承載內容,如通過先進人物講座、開展主題班會、參觀名人故居、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和評選“優秀團員”、“先進班集體”等活動在校園裡營造崇尚並實踐美德的氛圍。

  ***二***拓展德育課堂,提升青少年道德認知水平。在道德教育中應克服灌輸式和課堂單一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培養個體的道德思維能力。傳統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由德育工作者或者以思想品德課為主體而進行的教育,這就把德育工作從學校工作中分割開來。實際上德育工作滲透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道德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每個教育者都要認識到自己對於學生道德情操的養成都有深遠影響,“學校要形成學校黨組織統一領導,黨支部、教務處、德育處、團委、少先隊、班主任、全體教職工齊抓共管的體系”。

  ***三***學校主動為學生提供德育實踐的平臺,促使學生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不僅要組織學生課堂上學習,而且要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遵循***或不遵循***道德規範的直接後果,這種切身體會有利於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有利於形成強烈的道德情感,自覺地踐行道德行為。

  二、聯合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踐行道德行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在青少年成長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長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操都會影響孩子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筆者看到一則材料:“新東方教育集團在揚州辦了一所外國語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在校住宿,其校長的想法是,如果學生白天在校,晚上又回到家庭環境裡,則學校裡所有的教育最後都會歸於零。”初二年級的張華***化名***經常有意擾亂課堂紀律,在一次考試中,竟然公開讓同學給他傳“小條”,被老師轟出了考場。學校請來了張華的父親,沒想到這位父親竟然當著張華的面大罵:“看誰敢欺負我們,我是流氓我怕誰。”還要動手打老師。而“我是流氓我怕誰”這句話後來成了張華的口頭禪。這是令很多教育者尷尬的情景——5+2=0,學校教育5天的效果還抵不上家庭教育兩天的影響。當然,這個事例也說明了家校並沒有正面引導,沒有形成合力,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家長要協助學校開展思想道德建設。要想“5+2”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學校就要設法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家長要密切配合學校開展有關教育活動,形成教育合力。如開展感恩教育時,學校可以與家長一起組織孩子進行“五心”實踐活動:常問好,讓父母舒心;多幫忙,讓父母省心;求上進,讓父母放心;有商量,讓父母稱心;能寬容,讓父母順心。又如在開展“溫暖校園”主題活動時,共同引導學生時時處處講文明、樹新風,真正做到“十會”:會打招呼、會問候、會微笑、會行禮、會傾聽、會鼓掌、會禮讓、會道謝、會道歉、會道別。只要家校齊心協力,加強引導和督促,實施因人而異、因時而動、因境而生的激勵策略,就會使學生的道德體驗收到實效。

  三、宣傳社會正能量,營造氛圍

  中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青少年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不但應把德育課、學校課外活動搞好,而且應“把學生在學校裡的東西同家裡及在本地社會中將要經歷的東西結合起來”。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對學生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不僅是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社會生活。有人說,學校辛辛苦苦的五天教育抵不上回家路上一個消極案例的影響,也就是說不良的社會環境與中學生道德生成存在一定的矛盾。化解此矛盾,必須經過全社會的努力,為中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首先,大力宣傳社會正能量的事蹟,提高公民整體道德素質。所有成年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舉止行為對未成年人有道德影響。

  其次,主動聯絡社會力量,開展為留守兒童、貧困學生、智障兒童獻愛心活動,聯合司法、公安、城管等部門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請公安幹警到學校進行禁毒、法制、交通安全等相關的知識講座,這樣就可形成立體、多維的教育網路。

  總而言之,通過社會的影響,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更好的培養,實現五個一個樣:“課內、課外一個樣,大事、小事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明處、暗處一個樣,校內、校外一個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發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性,一輩子享用不盡。”中學生踐行道德實踐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也是一箇中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