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有關生態文明的論文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提出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發展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黨的報告針對這一問題單列一個部分闡述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保護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2-0058-02
我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進黨的行動綱領,在剛剛結束的黨的報告中又第一次單列一個部分來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在內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扭轉的世界發展趨勢,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進行的一次重新選擇。
1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背景
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束縛。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6.7%,許多重要的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提高,耕地已接近18億畝紅線。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部分城市和一些重點流域水汙染嚴重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幾乎都是以環境汙染和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態破壞為代價的。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國仍有61%的城市沒有汙水處理廠,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產垃圾能夠按環保的方式處理,1/3的土地遭遇過酸雨的襲擊,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資源完全不可用,1/4的中國人沒有純淨的飲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汙染的空氣。據中科院估測,目前由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GDP總值的15%,超過了9%的經濟增長。我們面臨著殘酷的社會現實: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資源不足、生態系統破壞、環境質量下降。這意味著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事實已經證明,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2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生態文明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廣義的生態文明是指的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狹義的生態文明是指的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併列的現實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係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從“人統治自然”轉變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政治制度領域,環境問題進入政治結構、法律體系,成為社會的中心議題之一。在物質形態領域,創造新的物質形式,改造傳統的物質生產領域,形成新的產業體系,如迴圈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等。在精神領域,創造包括環境教育、環境科技、環境倫理,提高環保意識的生態文化形式。
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形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首先,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以及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就會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之中。從這個角度分析,生態文明是其他文明形態的基礎和前提。其次,人類本身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必須把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在人類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體現出來,並將其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基本指標。換句話說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內在地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
3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
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從思想意識上必須實現三大轉變:①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②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③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
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之間的一致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①科學發展觀的首要意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恰好體現了以人為本。②我們的發展必須要走文明發展的道路,無論是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的保護,還是從資源的節約利用上,無論是從發展的質量還是從發展的可持續性來講,都必須走這條路。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昇華。
4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4.1加強生態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態道德素質
生態道德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精神基礎。只有培養好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才能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成為自覺的行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的問題,才能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打下夯實的基礎。因此,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起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生態德性”。特別是我們要抓好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和提高下一代的生態道德意識,幫助在校學生樹立環境生態觀、環境資源觀和環境道德觀。 4.2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生態產業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國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要建立起既節約資源環境,汙染又少的經濟體系,沿著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的道路發展。我們還要儘量關停並轉那些能源消耗大、經濟效益差、環境汙染嚴重的企業。此外,我們還要重視生態旅遊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
4.3實施生態工程,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生態工程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中國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特點,首先應重點解決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社會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
①加強對城鄉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加強對工業廢水和城市汙水的生態處理,抓好重點流域、區域、海域的汙染防治工作。
②抓好退耕還林還草和植樹造林工程,特別是北京地區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和沿海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建設。
③防治大中城市空氣汙染、危險廢物汙染,防止生態破壞。
④加快自然保護區、環境優美城市和生態省***市、自治區***的建立工程。
⑤繼續推進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⑥在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控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不能超過其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防止資源驟減,力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4.4完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和法律體系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道德力量的軟約束,也需要政府和權力機關出臺必要的政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推動。要建立綜合決策制度,用政府權威來保護生態環境。特別是在制訂規劃、計劃及重大經濟行為的過程中,有效發揮政府綜合決策的作用,將生態環境目標與經濟發展目標結合考慮,以從根本上解決對生態的危害問題。要適時出臺相關政策,用巨集觀調控手段引導生態建設的積極性。要充分發揮環境和資源立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約束作用。要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法律的尊嚴。
總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一含?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J].企業家天地,2012***3***
[2]王雨辰?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J].高校理論戰線,2011***8***
[3]田文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及其建設探析[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44***
[作者簡介]劉拓知***1978—***,女,湖南湘潭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低碳經濟。
篇二
《淺析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發展,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又一重大創新成果,它對於我國走出生態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字:生態文明;和諧社會;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任務,並把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入了黨代會的政治報告。2012年11月,黨的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不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對生態文明建設單列一塊,提出明確要求,而且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佈局。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和提高,更是對中國共產黨歷代中央領導集體生態環境保護思想的繼承和昇華,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生態”一詞源自於古希臘語,其本義是“房屋、家庭”,而到了19世紀中葉它則被賦予了現代科學的意義,主要用來指稱自然界諸主體、諸要素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文明”是相對於“野蠻、未開化”而言的,它是指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積極的文化成果,是文化當中的精華部分,是物質、精神和制度等各方面優秀成果的綜合。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它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建立在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強調以人為本原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生態文明的特徵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遵循客觀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在改造主客觀世界的實踐過程中,不斷促進和實現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共生共進的一種進步狀態,它的本質要求在於實現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和諧共生。其主要特徵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和諧性。
生態文明是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諧相統一的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態過程,它主要通過合作、協商、夥伴關係、確立認同和共同的目標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生態文明建設還兼收幷蓄了社會主義的公正與公平原則,在社會公正的基礎上尋求社會效率,使公正與效率達到一種動態的和諧。
***二***可持續性。
沒有文明的生態,生產力的發展就不可能保持可持續性。只有追求生態文明,才能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迴圈。生態文明是保障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沒有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就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堅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整體性。
生態文明對現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與重塑作用,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與生態文明密不可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生態問題並不是僅僅侷限於特定的區域或特定的區域性之內,生態危機往往是全域性性的。我們需要具有全球眼光,放眼全球,關心地球每一個角落的生態事件,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只有關心全球生態,才能獲得自身生態安全。
***四***開放性。
自然界既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迴圈系統。開放性意味著此事物與眾多彼事物的聯絡性,具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開放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客觀的存在方式,要求人們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把自然界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努力認識和把握能量的進出、交換和迴圈規律。人在從自然界中攝取能量時,一定要考慮其承受力,保證自然生態迴圈系統的順利進行。
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思想認識不到位。目前,仍有少數領導幹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還存在誤區,不僅沒有理解其真實內涵,甚至認為我國生態環境優良,無需再重視、再加強,順其自然發展就可以。也有的人認為抓經濟發展、抓財政收入才是頭等大事,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抓生態文明建設。甚至有人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上級的事,把工作不力、行動遲緩,歸咎於上級支援不夠、投入不到位。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序。
第二,資金投入不足,監管力度不夠。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從總體來看,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尤其是對一些生態環境保護區投入嚴重不足,一些地方對生態環境建設資金使用監管不力,工程投標不規範,工程質量不高,存在著今年興修的水庫、河壩,明年又得重新修復等現象,嚴重製約了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
第三,缺乏對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視。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及農用薄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汙染了農村生態環境。國家對公益林補償標準過低,嚴重影響了林農造林、護林、育林的積極性。一些地方非法採砂採石、藥魚電魚等現象屢禁不止。有的地方環境治理水平較低,工業企業汙染、生活汙染和農業面源汙染尚未得到控制。有些地區的汙水處理廠建成後沒有正式運轉。 第四,政府職能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由於考核體制機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不科學,直接導致政府職能嚴重向經濟增長集中,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以及經濟發展中社會要素、生態要素的利用和維護。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規劃者、調節者、監管者、保障者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甚至有的地方犧牲生態環境而強制性地上專案、造園區。
四、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上努力。
首先,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全體公民既是生態環境建設的直接受惠者,也應該是生態環境建設的直接參與者。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喚起全民的節約意識、環境意識、文明意識,充分發揮每個家庭、每位公民在實踐生態文明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注重生態環保作為家庭美德建設和建立文明家庭的重要內容,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其次,落實專案,加大投入。生態文明建設要正確處理生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經濟建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堅持以專案建設為支撐,積極向上爭取專案、資金和政策支援。同時,要創新融資機制,通過政府籌劃、市場運作、多方籌集等方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和物質支撐。
第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第四,強化領導,健全機制。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立足長遠的系統工程,涉及各行各業各領域,任務繁重,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高效務實的指揮系統。進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區縣、鄉鎮、村委、自然村六級聯動機制,真正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同時,建立和完善目標責任制與獎懲激勵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切實落實到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各企業,從而形成分工合作、上下互動、社會參與、監督嚴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作者:齊魯工業大學2011級文法學院研究生***
註釋:
【1】廖曰文、章燕妮:《生態文明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3期。
【2】張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內涵、特徵及實現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年第2期。
【3】路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思考》,《理論導刊》2010年第9期。
【4】餘謀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桂海論叢》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