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生命教育的論文

  當下,引領生命教育走進大學校園,是時代的心聲,教導大學生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積極生活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大學校園充滿生命關懷也是人文主義精神的呼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

  摘 要:知識的教育在人類的啟蒙時代與生命教育是並進的,也是相輔相成的。然而,在當今知識經濟膨脹的時代,知識教育逐漸發達並取得了絕對的優勢,生命教育逐漸停滯,導致被視為實現夢想殿堂的大學屢屢出現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的現象。當下,引領生命教育走進大學校園,是時代的心聲,教導大學生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積極生活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大學校園充滿生命關懷也是人文主義精神的呼喚。

  關鍵詞:當代生命教育 大學生 生命關懷

  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氣息。”所以教育之“育”應當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是人類喚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為生”只是教育的初級目的,“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然而,當代大學裡出現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的現象卻屢見不鮮,並有上升趨勢。教育應該改變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為什麼部分正在受教育,而且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居然會對生命如此漠視、如此殘忍呢?這不得不讓每一位從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陷入深思。

  一、生命教育的理性內涵

  目前,關於生命教育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北生、趙紅雲認為:生命教育是依據生命的特徵,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掌握創造智慧的活動①。張振成則認為:“生命教育,就是要協助學生了解人生的意義、目的、價值,進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喜愛生命和人生,能尊重自己、他人、環境及自然,過有意義的人生,並使自我功能充分發展,貢獻人群。”我認為,首先,生命教育應該讓大學生認識生命、直面生死,並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其次,生命教育不但要引領大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要關愛他人與他物的生命,傾聽生命的律動;最後,生命教育不但要引領大學生積極生活,而且要使其成為優質自己。

  二、引領生命教育走進大學的緊迫性

  毋庸置疑,當代大學生生命意思淡薄,自殺與他殺現象時有發生,於是當前引領生命教育走進大學的任務迫在眉睫。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的到來,呼喚著生命教育走進大學校園,含辛如苦的莘莘學子呼喊著校園充滿生命關懷。我認為引領生命教育走進大學的緊迫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自殺率有上升趨勢,呼籲生命教育。

  大學生自殺的訊息屢見報端,每個記錄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令人惋惜的短暫人生,血寫的事實讓我們心碎和震驚。2011年1月1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一名大二學生墜樓身亡。2011年3月9日晚七時許,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一名大三的土木專業學生從男生宿舍D8寢室樓6樓墜下自殺身亡。2011年5月15日,中山大學大學城智善園10棟樓下昨晨被發現一女生墜樓身亡,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墜樓女生疑因心理問題墜樓。生命應該是堅強的,越在磨難和挫折中越顯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生命又是如此脆弱,不堪一擊。沉痛之餘,我們更應該關注事實的背景與內幕。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教育他們理解生命的意義,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已成為當代高等教育不可忽視的一課。

  ***二***大學生人文精神的迷茫失落,在呼籲生命教育。

  人文精神是常見的人類對自己的關懷,具體體現為對個體的尊重、觀念的保護、追求和關心,對人類儲存完好的各類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個體所有方面協調發展的人格認可及塑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為它有獨特的人文精神。人文修養由人文知識及人文精神組成,並而人文精神是關鍵,人文知識是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的基礎。然而,在高校長中存在著“重科技,輕關懷;重專業,輕休養”的傾向,部分學生的拜金思想、功利主義現象日益嚴重。當代大學生出現精神上的“無家可歸”,他們受現代影視和媒界的影響,經受著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的世界,更多的是追求物質方面的誘惑,導致沉浸在物質生活享受中而忽視了生命本身,本來他們就不太瞭解健康及生命的涵義,還深受追逐利益的負面影響,所以很容易對生命產生漠視,甚至輕生的念頭。

  ***三***大學教育嚴重受到功利侵襲,在呼籲生命教育。

  本真的教育,其目的是“一種既授人以生存手段與技能,使人把握物質世界的教育,又導人以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使人建構自己意義世界的教育”。但是,在社會唯經濟主義、唯科學主義的操縱下,教育成了推動科學和經濟發展的工具,應有的教育目的也隨之失去它的原貌。現代教育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人類利用自然的需求,人被作為征服自然、改選自然的工具投入到現代教育中,功利性成為現代教育的首要特徵。大學教育的功利性表現得更為突出,學生對待期末考試不是為了檢測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如何,而是臨時抱佛腳,為了不重修或者是獎學金而備考,甚至為爭獎學金同學之間還自相殘殺,因為這關係到錢;研究生髮表論文是為了拿學位,為了達到目的,有些人不折手段,快到畢業走投無路時,經受不起壓力就乾脆選擇輕生解決問題。在功利驅動下的當代教育“太忙碌於現實,太騁於世界”,忘記了“為何而生”,荒廢了在意義世界中導行的職責,使現代人從實用主義、經驗主義、功利主義的層面去思考問題,而不去尋求超越現實利益的生活意義、理想價值、信仰與終極關懷,使人的生活表層化、實利化、短暫化,使人對自我的認識與關懷只服從逐物的需要,不再思考那些具有永遠意義的價值。

  三、大學生命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

  生命教育並不像知識教育,重視內容的豐富,它更關注對生命的體驗。生命教育的內容應該是生動的而不是枯燥的,靈活的而不是死板的。我認為大學生命教育內容體系應該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一***引領大學生認識生命,正視死亡。

  開展生命教育課,更要引導學生正視死亡。在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中,一旦談及“死亡”話題,便認為是一種不吉利,是被大多數人所排斥的;學校傳統課堂教學也忽視了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個性和主動性、獨立性、發展性、活生生的人,教育工作常常把人“物化”,忽視教育場所中“人”的活動和“人”的感受,從而忽視人的生命意義。實際上,只有正視死亡,才會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命。“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人生自古誰無死”,“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貪者不可以苟得也”。也就是說人之生與死是自然規律,是不可逆轉的,“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惡也”,“人之所欲,生甚矣;從之所惡,死甚矣”,“死生亦大矣”,古人關於生與死的論述是很豐富的,但絕大多數是“惡”死“愛”生的。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一種必然,因而必須正視。對大學生進行死亡教育其目的是要讓學生從容面對與接納死亡,建立正確的生死觀,認識死亡的意義,從而生活得更有價值。

  ***二***引領大學生積極生活,形成樂觀的人生態度。

  積極生活是落實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尊重生命的重要體現。一是引領大學生懷著積極樂觀、開朗豁達的人生態度。人生的路途不可能會一帆風順,肯定會碰到意想不到的障礙,但如果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就有利於人在成長的歲月中從容以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於“開啟”好的基因。具體的方法是幫助學生養成“凡事都往好的方面著想”的習慣。二是理解“不理解”。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不是否認理解,而正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理解不但包括同一性的、相同性的理解,而且包括獨特的、差別性的“不理解”。要做到人理解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更難的是人對同一性的、相同性的理解卻抱著非常大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或者自己也會說的話:“你怎麼不理解我?”而把理解等同於一致性,更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困難程度。三是學會放棄。個體生命在其成長中受其內部與外部的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隨心所欲”,也不可能“皆如人意”。因此,人生在世不僅要學會爭取,而且要學會放棄。在成長中,我們會失落很多東西,但失落後的我們仍然繼續成長,這就是生活的哲理。

  ***三***引領大學生逐漸成為優質自己。

  從以下幾點著手引領學生成為優質自己。一是保持開放,善於吸取能量。成為優質自己之人的思維、觀念、心態等都是更多地處在開放狀態,而非封閉態。教導學生善於從現實的生活中汲取養料,與環境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關係,不斷豐富自己,提升自己。二是對人、對事盡心。所謂盡心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對自己的家庭、事業、朋友有真正的熱愛;善待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個人,尤其是我們身邊的人;笑迎與我們探望而過的臉;寬容,不輕易否定,更不輕易背棄;傾情付出,不圖回報,無私無怨,九死而不悔;工作努力、執著、不做金錢的主人,不做物質的奴隸。三是明白自己。成為優質自己之人明白自己是怎樣的,自己想要什麼,自己在做什麼,做的結果可能會怎樣。

  註釋:

  ①王北生,趙紅雲.從焦慮視角探尋與解讀生命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

  參考文獻:

  [1]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真的存在[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鄭曉江,鈕則誠.解讀生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王北生等.生命的律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王北生.生命的暢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J].華東師範學大學學報,2001.

  [6]張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