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課堂討論活動中的問題及其優化策略探討論文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強調在發展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還應該重視課程對學習者心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的促進作用。新的課程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在設計常規的以知識記憶和理解為目標的課堂活動之外,還應新增指向語言綜合應用和深層次思維的課堂活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中英語課堂討論活動中的問題及其優化策略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中英語課堂討論活動中的問題及其優化策略探討全文如下:

  1.英語課堂討論活動概述

  課堂討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互動方式。我國學者劉舒生將其定義為:“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在集體中相互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種學習方法”。[1]鄭海紅指出其優點在於: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口語表達的能力,有利於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的好習慣。[2]本文筆者將課堂討論概括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材中的重難點進行討論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其目的在於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等。雖然現在很多高中英語課堂都有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但其優勢還沒有得到真正發揮,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本文作者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並對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

  2.高中英語課堂討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2.1 問題質量不高,闡述不清晰

  所需要討論的問題是課堂討論活動最核心的部分。這個問題與整堂課的教學主題及重難點緊密相關,整個課堂討論活動都要圍繞著它去進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不重視討論問題的設定,導致問題的質量不高。教師經常就是直接根據教學內容,隨意指定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致使問題非常的簡單,學生無需討論就已經得出答案;有的的問題又非常的難,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無從談起;而有的題目雖然質量上還行,能夠引發學生去思考去討論,但問題的表述卻不是很清晰,學生很容易跑題。

  2.2 教師指導、監督作用未發揮,效果不佳

  課堂討論活動中的問題一般都是些有難度的問題。討論的順利開展是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知識講解和思維啟發的。在很多的課堂討論活動中,教師往往一開始就直接給學生丟擲一個討論問題,不作任何的鋪墊和解釋,就讓學生直奔問題進行討論,導致學生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胡亂說說,無法達到討論活動的真正目的。而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往往疏忽了其在整個討論環節的監督和調控作用。學生在這種完全的自主活動中,很容易陷入無序的狀況,談論和上課內容無關的話題;對於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的一些新穎創新的觀點,教師無法及時給予讚揚和評價;對於成績好的學生,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主導整個討論過程,而成績稍差些,不善表達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的情況也不能及時的給予調控。

  2.3 學生對課堂討論活動認識不足,流於形式

  英語課堂討論活動設計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可大多數學生對這種課堂組織形式的意義並不瞭解。他們只是覺著這能夠有足夠的自由而且非常熱鬧。至於為什麼要進行討論,通過討論活動能夠學到什麼,得到哪方面的提高等等都不清楚。雖然,很多英語課堂討論活動表面上看來課堂氛圍非常好,學生們積極參與,各抒己見,但實質上學生們的語言輸出質量、思維層次都不高,往往是對所學知識的重複和對現象的簡單描述,無法達到英語課堂討論活動的教育意義。

  2.4 對討論活動的評價重視不夠,無法起到積極導向作用

  英語課堂的討論活動是直接以口頭形式進行,學生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也不能供學生反覆地看和思考,所以這對教師的評價作用提出了特殊要求。如果教師最後不對這堂課進行個全面的總結評價,學生也就無法認識到他們的優點和不足,無法得到相應的提升,討論活動也就失去了其意義。關於討論活動的評價,很多老師都比較陌生,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去進行評價,往往缺少實質性、有意義的分析總結和評價。因此,對於評價方面,教師們還有待提高。

  3.課堂討論活動的優化策略

  3.1 精心設計討論話題,明確目的

  在英語課堂開展討論活動的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討論課能夠有效地實施,首先討論的話題一定要恰當。教師一定要認真的“備”教材,明確本課的重難點,挖掘貼近學生生活,可以啟迪他們思考,讓他們有話可說的話題;同時,教師還要認真的“備”學生,瞭解學生的現有水平,選出難度適中,集開放性、思考性、挑戰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的討論話題。總之,教師要精心設計討論話題,明確討論目的,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暢所欲言,可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2深入指導討論,有效調控過程

  課堂討論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則是整個討論活動的引導者、監督者、調控者和合作者。教師不能佈置完討論話題後,就讓學生自行討論而不管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做好其指導和調控的職責,適時的給學生提供幫助和建議。課堂討論活動之前,教師要設定些引導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建立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表達他們的見解和看法。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的討論活動中去,及時制止談論和話題無關的內容,鼓勵學生們的獨到見解,激勵求新求異,同時,對於討論活動中表現的好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而那些發言少的學生,教師要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讓他們踴躍發言,敢想、敢問也敢說。

  3.3 端正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討論積極性

  課堂討論活動的實施主要是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課堂討論的形式主動建構知識,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知識、情感、態度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由於大多數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課堂討論活動的本質和意義,他們對討論活動往往不重視、敷衍了事。因此,教師要努力端正學生們對課堂討論活動的認識,讓學生們知道課堂討論活動的目的在於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臺,創設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用英語自由地交流做事,敢想、敢說、敢於質疑。

  3.4重視及時評價、促進學生提升

  學生課堂討論之後,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討論活動進行評價。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合理的評價有利於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利於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3]評價可以有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及教師的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等。教師對學生討論活動的評價可以從學生的語言表達、互動表現、思維角度和觀點質量等角度等方面進行,肯定學生們的優點,同時也要指出他們的不足,使學生通過評價瞭解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4. 總結

  課堂討論活動是一種非常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研究課堂討論活動的內涵和實質,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科學有效地實施課堂討論活動,真正發揮課堂討論活動的作用,提高英語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