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教學論文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高中化學教學要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學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徑.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可以採用興趣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 資訊化教學, 探究性教學等教學策略實施有效教學.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高中化學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
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教學是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它倡導教學是一種教師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為,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為,主張影響教學過程的因素是複雜的,教學結果是豐富的,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才明確地提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學有效與否,要通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2、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為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3、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採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批判反思的能力,這些與教學有效性相關的因素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
4、教學有效性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能動學習,使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5、教學的有效性還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條件中,教師的教學策略佔有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掌握教學裝置、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階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識。
二、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分析
1、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往我們的教學也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領域,但是受傳統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始終把反覆練習、訓練的方式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單純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由此形成惡性迴圈,教師和家長不得不靠佔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2、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基本著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不是自主發展,往往是教師“強制”下的一種發展,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發展狀態。這種發展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被動發展的結果是:⑴造成學生髮展的兩極分化,一些適應被動發展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一些不適應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發展;⑵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缺少學習的主動性;⑶以學生的片面發展代替學生的全面發展;⑷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經歷和體驗。不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3、師生互動性不強,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學生的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實現知識資訊和各種情感的交流,實現促進學生髮展的目標。從當前的課堂教學來看,師生互動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仍然是單向的,即教師——學生。它的一個弊端是忽視課堂教學中其他知識資訊的傳遞,忽略了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因素對學生髮展的促進作用。它使本來應該鮮活的課堂教學變得枯燥死板。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單向互動向多向互動的轉換是課堂教學改革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4、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嚴重製約了學生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一些教師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學方式。我們並不認為傳統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無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們認為,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
5、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採用,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方面都是一個重大的變革。然而在現實中,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情況比較普遍。教師在教學中,大都採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討論合作,且無論什麼樣的課都採用。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教師也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師沒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論精髓。二是受功利主義的影響,搞形式主義。而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學有效性的觀念。
三、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合理性建構
1、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絡與能動的反映,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彼此交流情感、體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求得了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1***“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互動。“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師生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主體間性”的打造,是師與生,師生與教材間的雙向理解、問題解決的活動,是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教學中的有效交流要體現“三個有效”,即尊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社會規律的正當性和“捧一顆心來”的真誠性,課堂教學強調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
***2***互動的多元性與教育性。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多元的,是多情況、多內容、多難度、多形成的互動體。在情境上既有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還有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發人深省的問題背景;內容上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生活經驗的積澱,生命意義的領悟;師生關係上,既有師與生,還有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個體與群體,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2、學生是發展的、具有獨特和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自身發展是有規律的。為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熟悉並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並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另外,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教師應相信每個學生的確都潛藏著巨大的發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成長,有培養前途,可以獲得成功。同時,還要承認,處在發展中的學生,有個性差異性,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均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解決。
學生是獨特的人。首先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不是單純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人。有效教學活動中,還學生一個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力量的舞臺。其次是每個學生都有獨特性,學生由於受不同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家庭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願、好惡、情感、價值取向和知識基礎,教師只能激發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受事務,自主觀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3、“以學論教”,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髮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係。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以活動促發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學論教”,創設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師生共創共生、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使整個教學過程自始至終充滿主動學習的氣息,使學生在合作交流與交往中獲取知識與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氣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教師的教學是課程的創設與開發。教學與課程的關係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理念決定教學理念,教師與學生均處在課程中,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建立者,他們共同參與積極開發,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
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致力於教學中。“行動研究”是以行動而進行的研究,是在行動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動,是對行動的研究。教師在有效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極的經驗進行總結,建構理解與反思間的對話,使其形成規範性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過程教學、強化學生體驗。過程教學包括知識發生過程和知識發展過程的教學。知識發生過程教學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結論,知識發展過程教學是在結論的指導下的運用,兩個階段缺一不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認識,提供有結構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適時強化,通過複試練習和建構型複習,促使學生多角度審視結論,並把結論納入認識結論中使之內化,併為下次新授課做鋪墊。
4、組建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教學系統,構建課程整合網上協作教學模式。
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以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為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同時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各種傳統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把握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實用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四、新課理念下中學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1、興趣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材的編寫風格及新課標的理念,都需要運用興趣化教學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
***1***實驗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通過做一些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2***設疑法。“學則須疑”,通過設疑引發學生興趣,然後經過討論分析,明白道理,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3***競爭法。學習需要營造競爭的氛圍,使壓力變為動力。例如在進行元素化合物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化學方程式背默比賽,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開展課外活動法。通過製作教具、模型,舉辦化學講座,化學課外實驗,化學競賽,化學晚會,化學牆報,化學展覽會,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撰寫化學小論文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生活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而化學教學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生活化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
***1***要進行角色轉換,重新給教師和學生定位,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學會傾聽,欣賞和關注每一個學生。
***2***讓學生走進生活,彌補課堂傳授間接經驗的不足,多組織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使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3***致力人文關懷,關愛每一位後進生,要關心幫助他們,以達到共同進步。
3、資訊化教學策略
當今社會下在處於資訊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則必須實施資訊化教學。資訊化教學策略最終目的是學生不再是資訊簡單機械的接受者,而要讓學生成為資訊的運用者,在互動的資訊中將知識進行重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而實施資訊化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
***1***內容不再只侷限化學生課本內容,要緊跟化學發展研究的步伐,讓學生及時瞭解世界上化學發展動態和化學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侷限於口授耳聽,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辨證、採訪、上網、觀看有關化學知識的影片和參觀一些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等等,這些形式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而且能激發興趣,發揮學生的特長。
***3***授課者不僅是教師,也可以是工程師及研究人員或者是具有豐富知識和實踐的人都可以給學生作專題報告,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
4、探究性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親身經歷和體會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實施探究性教學策略要注意以下五點:
***1***樹立新的課堂觀和學生觀
探究性教學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明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科學的同時,關注學習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態度的培養。科學探究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學習目標。進行探究性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進行探究,在探究中尋找規律。
化學反應規律是前人在實踐基礎上總結的科學結論,教學時如果不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幾個結論如何能讓學生記住呢?即使學生機械地記住了也不能運用,要讓學生經歷過程,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思維和推理中誘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
***3***在實驗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獲得體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由於實驗者或實驗條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實驗產物也不相同,如果對實驗後的產物進行現研究,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發揮學生潛能,進一點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開展化學課外活動,能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實驗操作基本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而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心理特徵、知識層次和能力要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廣闊空間。
***5***開展專題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專題研討式教學,體現化學教學的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在教學中設定一些新穎、活潑、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自學、討論、查閱資料,提問、質疑和嘗試解決問題,安排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允許學生各抒已見,並且答案是開放式的而不唯一。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二***
摘要: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可以採用興趣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 資訊化教學, 探究性教學等教學策略實施有效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高中化學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
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學有效與否,要通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2、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為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3、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採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批判反思的能力,這些與教學有效性相關的因素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
4、教學有效性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能動學習,使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5、教學的有效性還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條件中,教師的教學策略佔有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掌握教學裝置、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階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識。
二、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分析
1、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往我們的教學也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領域,但是受傳統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始終把反覆練習、訓練的方式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單純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由此形成惡性迴圈,教師和家長不得不靠佔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2、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基本著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不是自主發展,往往是教師“強制”下的一種發展,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發展狀態。這種發展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被動發展的結果是:⑴造成學生髮展的兩極分化,一些適應被動發展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一些不適應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發展;⑵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缺少學習的主動性;⑶以學生的片面發展代替學生的全面發展;⑷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經歷和體驗。不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3、師生互動性不強,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學生的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實現知識資訊和各種情感的交流,實現促進學生髮展的目標。從當前的課堂教學來看,師生互動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仍然是單向的,即教師——學生。它的一個弊端是忽視課堂教學中其他知識資訊的傳遞,忽略了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因素對學生髮展的促進作用。它使本來應該鮮活的課堂教學變得枯燥死板。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單向互動向多向互動的轉換是課堂教學改革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4、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嚴重製約了學生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一些教師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學方式。我們並不認為傳統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無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們認為,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
5、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採用,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方面都是一個重大的變革。然而在現實中,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情況比較普遍。教師在教學中,大都採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討論合作,且無論什麼樣的課都採用。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教師也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師沒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論精髓。二是受功利主義的影響,搞形式主義。而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學有效性的觀念。
三、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合理性建構
1、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絡與能動的反映,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彼此交流情感、體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求得了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1***“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互動。“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師生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主體間性”的打造,是師與生,師生與教材間的雙向理解、問題解決的活動,是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教學中的有效交流要體現“三個有效”,即尊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社會規律的正當性和“捧一顆心來”的真誠性,課堂教學強調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
***2***互動的多元性與教育性。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多元的,是多情況、多內容、多難度、多形成的互動體。在情境上既有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還有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發人深省的問題背景;內容上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生活經驗的積澱,生命意義的領悟;師生關係上,既有師與生,還有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個體與群體,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2、學生是發展的、具有獨特和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自身發展是有規律的。為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熟悉並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並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另外,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教師應相信每個學生的確都潛藏著巨大的發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成長,有培養前途,可以獲得成功。同時,還要承認,處在發展中的學生,有個性差異性,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均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解決。
學生是獨特的人。首先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不是單純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人。有效教學活動中,還學生一個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力量的舞臺。其次是每個學生都有獨特性,學生由於受不同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家庭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願、好惡、情感、價值取向和知識基礎,教師只能激發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受事務,自主觀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3、“以學論教”,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髮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係。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以活動促發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學論教”,創設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師生共創共生、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使整個教學過程自始至終充滿主動學習的氣息,使學生在合作交流與交往中獲取知識與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氣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教師的教學是課程的創設與開發。教學與課程的關係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理念決定教學理念,教師與學生均處在課程中,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建立者,他們共同參與積極開發,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
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致力於教學中。“行動研究”是以行動而進行的研究,是在行動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動,是對行動的研究。教師在有效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極的經驗進行總結,建構理解與反思間的對話,使其形成規範性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過程教學、強化學生體驗。過程教學包括知識發生過程和知識發展過程的教學。知識發生過程教學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結論,知識發展過程教學是在結論的指導下的運用,兩個階段缺一不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認識,提供有結構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適時強化,通過複試練習和建構型複習,促使學生多角度審視結論,並把結論納入認識結論中使之內化,併為下次新授課做鋪墊。
4、組建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教學系統,構建課程整合網上協作教學模式。
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以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為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同時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各種傳統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把握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實用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四、新課理念下中學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1、興趣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材的編寫風格及新課標的理念,都需要運用興趣化教學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
***1***實驗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通過做一些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2***設疑法。“學則須疑”,通過設疑引發學生興趣,然後經過討論分析,明白道理,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3***競爭法。學習需要營造競爭的氛圍,使壓力變為動力。例如在進行元素化合物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化學方程式背默比賽,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開展課外活動法。通過製作教具、模型,舉辦化學講座,化學課外實驗,化學競賽,化學晚會,化學牆報,化學展覽會,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撰寫化學小論文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生活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而化學教學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生活化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
***1***要進行角色轉換,重新給教師和學生定位,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學會傾聽,欣賞和關注每一個學生。
***2***讓學生走進生活,彌補課堂傳授間接經驗的不足,多組織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使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3***致力人文關懷,關愛每一位後進生,要關心幫助他們,以達到共同進步。
3、資訊化教學策略
當今社會下在處於資訊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則必須實施資訊化教學。資訊化教學策略最終目的是學生不再是資訊簡單機械的接受者,而要讓學生成為資訊的運用者,在互動的資訊中將知識進行重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而實施資訊化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
***1***內容不再只侷限化學生課本內容,要緊跟化學發展研究的步伐,讓學生及時瞭解世界上化學發展動態和化學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侷限於口授耳聽,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辨證、採訪、上網、觀看有關化學知識的影片和參觀一些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等等,這些形式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而且能激發興趣,發揮學生的特長。
***3***授課者不僅是教師,也可以是工程師及研究人員或者是具有豐富知識和實踐的人都可以給學生作專題報告,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
4、探究性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親身經歷和體會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實施探究性教學策略要注意以下五點:
***1***樹立新的課堂觀和學生觀
探究性教學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明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科學的同時,關注學習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態度的培養。科學探究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學習目標。進行探究性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進行探究,在探究中尋找規律。
化學反應規律是前人在實踐基礎上總結的科學結論,教學時如果不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幾個結論如何能讓學生記住呢?即使學生機械地記住了也不能運用,要讓學生經歷過程,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思維和推理中誘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
***3***在實驗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獲得體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由於實驗者或實驗條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實驗產物也不相同,如果對實驗後的產物進行現研究,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發揮學生潛能,進一點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開展化學課外活動,能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實驗操作基本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而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心理特徵、知識層次和能力要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廣闊空間。
***5***開展專題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專題研討式教學,體現化學教學的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在教學中設定一些新穎、活潑、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自學、討論、查閱資料,提問、質疑和嘗試解決問題,安排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允許學生各抒已見,並且答案是開放式的而不唯一。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