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論文怎麼寫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在初中的教學中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初三化學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初三化學論文篇一

  初三化學探究性教學研究

  摘 要: 在初三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實驗的探究與推理,培養科學的認知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關鍵詞: 初三化學教學 探究性實驗 創設學習情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提倡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技能和科學的思維方式,逐漸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把化學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讓化學知識為生活服務。

  化學新課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但並不是說探究性教學是唯一的教學方式,也不是說每類化學知識的教學都適合採用探究性方法。如:教學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氧氣的性質時,可以採用講授和驗證性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那什麼樣的化學實驗課題才適合探究性教學呢?我認為應該是內容源於生活,學生感興趣的,並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快樂。如探究燃燒的條件,怎樣滅火,怎樣逃離火災,鐵為什麼會生鏽等問題。還有,確定探究內容時應以學生現有的知識、實驗能力、思維能力為背景,可操作性強,不能超出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太多。

  總體實踐下來,我認為教師應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探究過程,培養探究意識。探究活動的基本模式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收集資料、實驗操作、分析現象和資料、形成結論、提出新的問題。

  怎樣創設學習情境?它可以是課本中的演示實驗、家庭小實驗、學生實驗,甚至是某些考題,都可以把它們改成真正的探究性實驗。某年的中考題中有這樣一道題:有一包黑色的粉末,有可能是炭粉、氧化銅中的一種或兩種,把該粉末加入稀硫酸。

  我曾把這道題改成一個探究性實驗。教育家陳鶴琴說:“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們自己想。”傳授式的教學方式一般都是老師操作、演示,學生觀察,得出結論。我把它改成師生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主動參與整個過程,親自操作,老師在必要時加以指點。下面我把設計過程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1.教師提出問題。

  有一包黑色的粉末,有可能是炭粉、氧化銅中的一種或兩種。怎樣才能確定這包粉末的成分?

  2.學生說出假設。

  假設1:這包黑色粉末是炭粉;

  假設2:這包黑色粉末是氧化銅;

  假設3:這包黑色粉末是炭粉和氧化銅的混合物。

  3.讓學生查資料、回憶整理碳和氧化銅的相關性質。

  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不溶於水,也不溶於酸,碳與氧氣***充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在隔絕氧氣和高溫的條件下,碳會還原氧化銅等氧化物。

  氧化銅的性質:不溶於水,但溶於酸,並且與酸反應生成藍色的溶液。

  4.通過比較,確定用稀硫酸來鑑別黑色粉末的成分。

  5.分析如果假設成立,看到的現象是什麼?並把下表填好。

  6.請學生到講臺進行操作。***此時老師要根據情景誘導學生,形式可以是老師提問,學生討論回答。不足之處,老師加以補充。***

  ①用什麼儀器做實驗?***燒杯、玻璃棒、藥匙***

  ②取多少黑色粉末?***少量***

  ③加快溶解的速度有什麼方法?***用酒精燈進行微熱***

  ④滴加適量的稀硫酸,怎樣判斷適量?***黑色粉末完全消失或黑色粉末不再消失***

  7.實驗現象:部分黑色粉末溶解,無色溶液變成藍色。

  8.得出結論,假設3成立。

  9.提出新的問題:誰能對燒杯中溶液的溶質進行猜想?怎樣驗證?

  同學們又討論開了,有的說只有硫酸銅,有的說還有硫酸。可以放入鋅粉,如果看到有氣泡,說明裡面有硫酸,否則就沒有。

  在實驗當中,叫學生到講臺操作與老師自己操作,教學效果很不一樣,看老師操作,學生不太注意操作動作,只注意現象,看同學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對馬上指出,而且學生親自操作,一旦錯誤,改正後記得牢,其他學生也能主動參加探究,情緒非常高漲。特別是對於滴加多少稀硫酸才算適量,同學們更是爭論不休,效果很好。

  因此,教學中大膽地把演示實驗向學生開放,除了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增強觀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和對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通過探究性學習,化被動為主動,把枯燥的習題變成可以觀察、觸控、生動具體的東西,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並有效地把化學知識、基本操作技能與解決問題聯絡起來,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

  探究性教學除了能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科學的學習方法之外,把化學知識生活化也是探究性教學的另一個理念。如:通過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燃燒的條件是:①要有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這三個條件同時具備才會燃燒。由燃燒的三個條件推出滅火的三個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與可燃物隔離;②與氧氣隔絕;③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只要具備其中一個原理,就可以滅火。但僅知道滅火的原理還不夠,必須與生活結合起來。如發生火災,逃離時該怎麼做?為什麼要沿著牆角匍匐前進?這時教師可以補做一個實驗,點燃一高一低的兩支蠟燭,罩上一個大燒杯,這時先提問學生,哪支蠟燭先熄滅?大部分學生認為是低的先熄滅。因為他們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但實際上是高的先熄滅。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明白,在燒杯裡面燃燒蠟燭,溫度上升,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也上升,所以碰到火災逃生時,要沿著牆角匍匐前進。

  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也可以用來創設學習情境。有一次,一家工廠的工人宿舍發生火災,結果兩間相鄰的宿舍,一間宿舍裡的人全部活了下來,另一間的人全部死亡。當時情況是這樣:半夜起火,這兩間宿舍裡的人都無法逃出去了,其中一間宿舍的工人,把被子撕開,用水溼潤,把門隙堵死,他們自己再把毛巾浸溼,捂住嘴巴、鼻子,最後終於被消防人員救了出來,另一間的人就沒有采取堵塞門縫的措施,結果都死了。請同學們就這一情況進行討論,這是為什麼?同學們七嘴八舌,討論到最後,總結出著火時有大量的黑煙、有毒氣體、二氧化碳等,發生火災時,很多人是先被黑煙嗆死的。同學們越說越激動,把看過的偵探小說也搬了出來:以前有人謀殺人後,製造了火災現場,結果法醫檢查死者的嘴巴就知道他是被害的。通過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把化學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讓學生覺得學化學既有用又有趣。

  隨著新課標的穩步推進,我們應在探究性教學中大膽嘗試,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學生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教師才給予適當的幫助。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真切地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艱辛,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逐漸把學生培養成擁有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敢於質疑、勇於探索的人。

  參考文獻:

  [1]劉俊.促進化學課堂有效探究的實踐與思考.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初三化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