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案例論文

  在新的幼兒教育要求下,我們的幼兒教育者要不斷地創新幼兒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確認識教育案例並開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條最直接、最科學的途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幼兒教育與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教育案例研究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已經得到較好的應用,並且在解決各個學齡段的學生的教育問題上起到了指導作用,為青少年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極大地貢獻。但是,幼兒教育案例分析工作並未得到廣大一線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希望通過闡述教育案例以及案例研究的理解以及其意義來分析教育案例研究及幼兒教育發展的關係。

  【關鍵詞】幼兒教育;案例分析;發展

  進入21世紀的十年來,我國經濟不斷髮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家的發展越來越依靠於人才,重視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早期教育的問題。廣大家長已經不再是僅僅要求孩子在幼兒園中得到全面的照顧,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兒教育要求下,我們的幼兒教育者要不斷地創新幼兒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確認識教育案例並開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條最直接、最科學的途徑。

  一、教育案例發展及認識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個泊來品,最早被運用於哈佛法學院,後來依次被運用於哈佛醫學院、商學院和教育學院。20世紀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經使西方的教師教育得益匪淺。跨入新世紀後,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案例的價值已經愈來愈為我們所認識,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經漸漸成為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於案例的定義,各國學者對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勞倫斯將案例定義為一個複雜情景的記錄;漢森則願意把案例說成是對真實事件的描寫,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爭論,且富有啟發性;理查特卻認為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國學者顧泠沅認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問題的教學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1]綜合各家之言,現階段大家比較公認的教育案例的定義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個詞語可以來簡單歸納教育案例:事件、故事與描述。針對以上定義,我們來具體講一講一個教育案例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1、真實性:教育案例講述的是已經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現的是真實事件的重要的實踐意義,絕不可以是杜撰出來的虛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關注教師自己的親身經歷,不僅把自己擺進去,也要把幼兒擺進去,而且把寫作的物件從知識事件轉換為人的事件,是人與知識打交道或人與人打交道時發生的某個故事。

  3、價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內蘊豐富,具有教育研究價值。一個案例,無論其事件的大小,都應當蘊涵豐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爭論,給人許多十分有益的啟示。[2]

  因此,只有具備了以上三個特點的教育案例,才是一個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麼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過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進教學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認識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師把平時在教育教學中發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現,通過分析、研究、探討的一系列思維加工過程,促成問題的解決和成功經驗分享的研究方法。具體而言,就是教師以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幼兒教育、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問題作為研究內容,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訪談、觀察等方法收集資料,進行全面、深人、細緻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問題及問題解決方法的案例,再通過研究及探討,獲得教育的新經驗,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啟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實質是對教育事件現象的解釋,是對已有教育實踐的理性開掘和理論解釋。

  同樣的,針對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幾個重要的特點:

  1、案例研究是質化研究的一種方法,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而是帶著研究問題,直接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概念和命題,然後再上升到理論,從中尋找帶有一般性的教育規律。

  2、案例研究強調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資料,完全體現研究的開放性。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動和課堂,走近教師和幼兒,通過實地考察、親身體驗、訪談交流等,瞭解在“自然、真實的情境”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產生了什麼後果以及當事人對此的感受和看法,並且在甄別和篩選資料時,要做到客觀、中立、真實地再現事實,不能有某種期待和偏向。

  3、對資料的分析以歸納法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收集各方面的資料,而事前並不考慮哪些資料是重要的、哪些資料是無關緊要的、哪些資料將是研究假設的佐證等問題,研究的結論是隨資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動態過程,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逐步歸納概括出一般概念,從而獲得對研究現象的深刻認識,並從中建構理論。[3]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說,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實的教育教學工作與思維研究相結合的結果,可以用於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通過觀察與反思、合作與交流,以求調整與改進現有的教育教學行為,對教師的時間做出指導;案例研究是開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實事件,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結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為參與者的著重點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說允許每一個人對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釋有其獨到的見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兒教育工作中開展的意義

  基於目前社會對幼兒教育要求不斷提升的形勢和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幼兒教師開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現階段,素質教育成為我國幼兒教育的新的發展要求,給廣大幼兒教師提出了重大的機遇和挑戰,它需要教師進行角色轉型,通過在實踐中的不斷研究,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調整認知與能力結構、提高分析與解決日常教育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對於教師自身專業發展來說,在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達到一定基礎後,實踐性知識對於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這類知識的獲得,因為其特有的個體性、情境性、開放性和探索性特徵,要求教師通過自我實踐的反思、研究和訓練才能擁有。具體地說,教師進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過案例研究,教師可以清晰地瞭解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對於在教學過程所產生的教學方法,可以做到及時的記錄和整理,時間一長,那麼則為案例分析積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能及時記錄,提出自己的見解,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這些見解和方法則是我們常常無法利用的隱性知識,如此則促進了教師隱性知識的顯性化。

  2、通過案例研究,教師可以更深刻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師對平時工作中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問題做有意識地探索,及時梳理出工作中的問題並加以澄清。這樣的方式無論是對自己今後開展工作還是對其他老師判斷工作的重、難點都有極大的幫助。

  3、通過案例研究,教師間可以加強溝通,彼此幫助,分享經驗,共同發展;並且有利於幼兒教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落實在具體的教育行為之中。通過交流,教師一方面能從案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斷改進,另一方面,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獲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經驗。

  4、通過案例研究,教師可以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觀察能力,更易於尋找到基於自己實踐之上的理論假設,還可能總結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論。另外,教師的教育案例可以作為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寶貴資料,為理論到實踐架起了一座橋樑,從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論界關於教育研究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進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利於幼兒教育的整體發展。

  5、案例研究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使得教師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學習能力的同時,他們培養了更堅定的意志以及更強的求知慾,這樣他們將可以萌發出更多的想法,達到案例的不斷創新,而這一點,將幫助教師突破瓶頸通向教師專業發展更高的境界。[4-5]

  總之,每一個幼兒園教師都應當明確教育案例研究對於促進幼兒教育發展的價值,切忌為寫而寫,更不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總之,只有認真開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進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才可以進一步的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滿足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開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與教育案例研究的定義,並且能充分的認識到教育案例的價值後,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能夠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過程中真實發生的情景和處理後所受到的效果如實記錄下來,構成案例的主題、背景及問題,然後圍繞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學理念,最終形成教育案例。總的來說,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寫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該階段要求研究者瞭解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當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自己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相關的調研以及老師之間的研討初步確定案例的研究目標、研究任務和案例的體例、型別、結構等。

  2、收集材料階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礎,在做好了相關的前期準備工作後,研究者可以通過觀察、訪談、調察以及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來捕捉最真實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階段該階段要求研究者圍繞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它可以是教師個體對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採用集體討論***如教研活動***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時尤其要注意對教育活動作整體的考察和深層次的分析,以對資料進行理性的分析,從中探索造成某種特殊狀況的原因。理論分析階段可採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展開:一是主觀--客觀分析,從主客觀兩方面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二是現狀--過程--背景分析,從現狀分析追溯其形成發展過程,並討論過程和現狀的動態的因果關係,進一步分析過程發生的背景因素,從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價值。必要時案例研究還可以進行文獻分析,即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從過去和現在的有關研究成果中受到啟發,從中找到支援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論依據,以增強案例分析的說服力。該階段最好採用集體研討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價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階段。在對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可按一定的結構進行表達,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寫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題、背景、案例問題、情境與細節描述、教育結果以及思考與討論六個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點包括:[7]

  1、主題: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麼問題,應該從最有收穫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確定主題。

  2、背景:案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基本情況,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問題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問題:是指能夠闡述案例的主題,揭示困惑,連結有關理論,啟發讀者的反思的問題。

  4、情境與細節描述:環繞主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剪裁情節,有針對性地描寫特定的內容,把能突出問題的細節寫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實教育及生活過程中的對話,也可以是一個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曾經面對的問題及真實的教學經驗,總之要保證案例描述能夠圍繞主題並凸顯出問題的關鍵。

  5、教育結果:教育措施的課堂效果,包括幼兒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與討論:主要是運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讀,迴歸到教育基礎理論層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敗的關鍵。

  在具體撰寫教育案例時,其結構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事實描述+點評”、“全程描述+反思"”、“問題+描述+點評”等。但不管採用何種形式,都必須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務實、小中見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從發現研究問題到解釋研究的發現,並不是那麼步驟分明、循序漸進的,而是一個周而復始的迴圈過程。其研究步驟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擬定計劃--蒐集資料--分析資料--批判與修正--試行與檢驗--蒐集資料……撰寫案例研究報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與幼兒教育發展

  在幼兒素質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視的背景下,在社會對幼兒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時,我們幼兒教育發展應當著重於幼兒生長髮育的年齡特徵,著重於家庭和社會對幼兒成長髮展的影響,然而這些正是我們幼兒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能達到社會對幼兒教育以及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們應當充分認識並且重視幼兒教育案例分析對於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兒教育的發展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認真的開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實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實效,我們每一名一線教師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煉上具有更好的環境,因此我們一線幼兒教師就應當利用這一條件,更好的開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來認真挖掘出教育過程中對幼兒教育的快速發展有促進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煉出更多的教育理論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個一線教育者能夠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思辯能力,善於在實際工作中捕捉各種有效資訊、獲取案例素材,並從素材中發現問題並把握問題的實質。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只有聯絡教育理論對發現問題不斷進行思辯和探討,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相信大家在重視案例分析並且努力提升個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論素養後,對於幼兒教育的發展將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守龍.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論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

  [2]顧明娟.淺談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論.2011

  [3]黃娟娟.教育案例與案例研究_案例教學[Z].學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協輝.教育案例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Z].教師之友.2005

  [5]洪飛.教育案例研究_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Z].革新實踐.2004

  [6]陳莉亞.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讀與撰寫[Z].研究與探索.2004

  [7]清風.教育敘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Z].新課程研究.200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