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形成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文化事項,是什麼原因導致民俗的形成呢?一起和小編來看看民俗形成的原因吧!

  民俗形成的原因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

  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麼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

  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型別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型別民居建築。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範的保護!

  民俗的屬性

  民俗的根本屬性是模式化、型別性,並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屬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個別的,自然是一定範圍內共同的,這就是民俗的集體性:民俗是群體共同創造或接受並共同遵循的。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變異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文字權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髮不爽地被重複,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這種差異表現為個人的,也表現為群體的,包括職業群體的、地區群體的、階級群體的,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區性、階級性。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這種時段之間的變化就是民俗的時代性。

  民俗春節禁忌

  春節禁忌也稱“過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個月的禁忌。

  春節本來出於對“年”的禁忌。鄧雲鄉《紅樓風俗談》***中華書局1987年版***謂“年”字,按古文的寫法,是一個象形字,有頭有尾 ,腳向四面伸開,像一個大壁虎。據說是一種很可怕的爬蟲,一歲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無事度過了,因此燒一堆火,弄了一些好東西大家好好吃一頓,以示慶祝,這就叫做“過年”。後來,歡慶除舊迎新的歲首,就變成現在的“新年”和“過年”。在傳承過程中,春節禁忌所包含的畏懼和迷信的色彩漸為人與人之間皆大歡喜、互相愛護的情調所取。俗話說:“入哩年界***年關***禁忌多”。客家民間奉行的春節禁忌包括:禁打罵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講粗話惡語。張祖基的《客家舊禮俗》謂:“初一該日特別謹慎,唔敢講惡話罵人,也少人出門,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聽到好的話,就作為系一年的好兆頭,作為今年會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賀,講各樣的好話”;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初三日忌出門訪友,初三各家都習慣掃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邊去,喊做送窮鬼。因此這日少人出門;忌用針線,尤其忌在廳堂做針線活。

  民俗的分類

  確定民俗的範圍與分類,是為了建立認識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論框架。關於民俗的範圍與分類,不同的民俗學家由於不同的學術背景和特定的課題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自然狀態的民俗豐富多彩,千頭萬緒,民俗學產生不久,學者們就嘗試提綱挈領地把握它們。

  二十世紀上半葉對後來影響較大的分類有下列兩種:一種是綱目式的,按照邏輯以大綱統屬細目;一種是平列式的,按照材料的分量定類,不管類與類之間是否具有邏輯上的並列關係。英國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 《民俗學手冊》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領域、行為領域、語言領域劃分為三大類 。法國的山狄夫在 《民俗學概論》中提出了另一個三分法:

  1、物質生活:***1***經濟之物質 ***如食料、衣飾、居屋、運輸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鄉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與財富 ***如勞力之生產、器具、不動產***;

  2、精神生活:***1***方言,***2*** 民間學識與運用,***3***民間智慧,***4***藝術,***5 ***神祕***如民間法術、民間宗教***;

  3、社會生活:***1***家族,***2***社團,***3***特別組合***如經濟組合、政治組合、運動組合、宗教組合等***,祕密組織***政府不知道的團隊***

  兩個分類是綱目式的,便於突出民俗事象之間的邏輯聯絡和民俗分類框架的系統性。另一種分類是平列式的,如瑞士的霍夫曼一克萊耶***Hoffmann-Krayer***在 《民俗學文獻錄》中把民俗分為18 類:***1***鄉村;***2*** 建築物***房屋、禮拜堂及其他***;***3***用具;***4***象徵物***如福祿壽象徵及其他***;***5*** 技藝與一般藝術 ***如染織、雕刻等***;***6*** 人民心理現象;***7*** 慣習及其原物 ***如首飾等***;***8*** 飲料及食物;***9***慣性***如儀式過程、會社、遊戲等***;***10*** 民族法律;***11***信仰***神話、崇拜等***;***12***家庭醫藥;***13***民間詩歌***如民歌、敘事詩等***;***14***民間故事***幻想故事、笑話、傳說等***;***15***民間戲劇;***16***曆法曆書等;***17***民間語言***如謎語、諺語、俗語等***;***18***名號***如地名、人名、神名、動植物名等***。

  中國民俗學界的兩種分類。烏丙安在 《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遊藝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這樣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張紫晨在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採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當代各種地方誌性質的民俗志的分類方法有綱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學會所編《浙江風俗簡志》、戴景琥主編 《義馬民俗志》, 後者如劉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絡在一起的,既然我們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麼,我們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我們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工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群、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3***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民俗如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