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如何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

  摘 要:音樂是素質教育的必要,是培養能力的必要。研究了課堂結構我們才發現,要縮短知識與能力的距離,要努力尋求知識與能力的中介,音樂課不能只教學生唱歌,還有聽的能力、審美能力、審美觀點、演唱技能、演奏技能要去培養。這需要研究教學內容的結構、教學方法的結構和知識載體的使用等,組成一節課的結構是多維的,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理出層次,準確地找出知識、能力的中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才成為可能。

  關鍵詞:提高 音樂課 教學質量 結構關係

  課堂教學是藝術,可以精雕細琢;課堂教學是科學,應該有嚴謹的結構、可循的規律。如何雕琢、如何認識其內部規律,使之理性化和具有概括性,從而更具普遍指導意義呢?

  提高課堂效益是每位老師的希望。如果在上課前認真思考這節課哪些結構是貫穿性的、哪些結構是從屬的、各結構需要多長時間為宜,周密地、全方位地思考之後,才有可能使一節課重點突出,既有科學性、系統性又符合兒童心理特徵,使學生從不會到會、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 音樂課上有五種結構需要研究,現分述於後:

  一、審美結構

  音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結構也就成了貫穿性的重要結構。 音樂課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過程要貫徹音樂課的始終,情感因素是審美過程的突出特點。音樂課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應運用各種載體介紹作品,使學生感受到作品的音樂美,再通過音樂、文學諸方面的分析使學生理解美,用變化力度和變化速度等手段去表現美,構成重要的審美結構。不具備審美結構的音樂課只是知識課而不是藝術課。

  二、知識結構

  知識、認識結構是以“知識結構和學生認識規律”為研究物件的。知識的講授過程符合認識規律,學生掌握起來就順利,否則就會形成新的難點。科學知識有自身的系統,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也有自身的軌跡,二者有時是重合的,有時並不重合。

  三、教法結構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法、練習結構就成了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教法結構直接影響著練習結構,而練習結構直接影響著掌握知識的牢度。教法有兩類:傳統教法與現代教法。各類教法在課堂中所佔的比例、所需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作精心設計。為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手段上要想好多辦法創設意境,交替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提高學習效率。要精心選擇傳遞資訊的媒體,精心安排載體結構,適時運用藝術語言、教具、學具、錄音、錄影、板書、掛圖等,以通過形象教學的手段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練習是知識與技能的中介,只有通過練習知識才能鞏固,只有通過練習知識才能形成技能。音樂課上,學 生要有大量的參與活動,如節奏的擊打、音高的感受、配合歌曲的律動和表演、欣賞活動中的討論和器樂的演奏等。通過這些藝術實踐,學生會將知識變成能力。

  四、能力結構

  音樂課上的能力結構大致分三個層次:

  1、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音樂課最基礎的能力是聽的能力,包括對音高、音長、音強、音色的聽辨能力。

  2、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含音樂知覺能力***。如對調式、調性、節拍、節奏、力度、速度等的感知能力,還有音樂注意力、音樂記憶力、音樂聯想能力和音樂想象能力。

  3、渴望形成的音樂能力,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培養目標。這就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鑑賞能力以及學生運用熟練掌握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表現某種情緒的創作能力。

  五、時間結構

  以上幾種結構的運用,都是在流動的時間裡進行的,因此,時間是所有結構裡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利用時間,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最佳時間不過十幾分鍾,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精心安排,最好在學生優勢興奮中心形成的時候突破難點。授新課時間應不少於一節課的50%。為防止疲勞,可利用無意注意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課上練習,最好是綜合利用時間,一個學生板書答問,全班可同時進行拼譜、聲勢、音程等練習,以提高時間利用率。

  六、音樂課上幾個結構的關係

  音樂學科是進行美學教育不可替代的學科。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意識是我們的目標,審美活動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審美結構是我們研究的重要結構。不同的審美觀可以決定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組成不同的練習結構,不同的審美觀可以為學生組成不同的知識結構和不同的能力結構。

  課堂授課,從感受美開始。我們在啟發學生感受作品美的同時,可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美的同時,可培養學生理解美的能力。同樣,在要求學生以某種情緒,運用技巧去表現作品美的同時,可培養學生表現美的能力。

  總之,隨著大家對素質教育認識的提高,教學結構的內涵也會不斷豐富。要主動地運用和控制教學結構並非易事,因此,音樂教師要不斷充實專業知識、掌握教改資訊、提高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