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論文是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誌,是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什麼論文才是學術論文,謝謝你的閱讀。

  學術論文的解釋

  1、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檔案。

  2、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誌。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作者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

  3、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4、其分類如下:

  ***1***按研究的學科,可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

  ***2***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

  ***3***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門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關於人情的學術論文

  中國人情關係淺析

  摘 要: 人情面子現象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特質,在中國的社會的交往中,人情是關係的起點,它也在關係維繫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這種文化現象與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儒家文化***、人情社會、農業社會都有極大的關係。對人情面子的定義沒有統一的說法。人情面子本身的象徵意義,在社會功能方面,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是和諧社會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總結探討人情面子的相關定義及人情面子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社會關係;面子;人情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224-02

  我們時常聽到類似的關於面子的用語,“愛面子”、“給個面子”、“面子不夠”、“太有面子了”,可以說“面子”是中國人特有的關係現象。當陌生人介入到我們中國社會時,會感到十分困惑,因為他們不瞭解中國的面子文化,不瞭解其根深蒂固的程度。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國人的素質》中,講道:中國人善於“愛面子”,可謂中國人的第一性格[1]。中國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也曾經對“面子”進行比較深刻的研究,他曾經說過,“面子觸及到了中國人社會心理最微妙奇異的地方,是中國人調節社會交往的最細膩的標準。”

  一、面子的定義

  面子可以歸為一種中國特有的心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它更為貼切的描述了中國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狀態。研究探討面子的定義與功能有助於瞭解中國人人際交往中的關係脈絡。以下是前人總結的有關面子的定義。

  1.胡先縉對面子的定義。20世紀40年代,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女士,用語義分析的方法,把臉定義為“社會對個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義為“成就而擁有的聲望,是社會對人看得見的成就的承認” [2]。胡氏定義將“面子”和“臉”做了嚴格的區分,他強調“面子”是有成就色彩的。但是這種分割顯然過於片面,也因而受到學術界的質疑。

  2.金耀基對面子的定義。金耀基認為,“‘社會性的面子’是社會賦予個人的。除非他的行為證明是實至名歸,否則社會可以收回給予他的面子。社會性的面子體現了社會互動中他律性的一面,與西方‘恥’***shame***的概念相聯絡。‘道德性的面子’是一種道德品質,是‘團體對一個具有道德聲譽的人的尊敬’。它是人人可擁有的,至少有普遍擁有的潛能。它與西方‘罪’***guilty***的概念相聯絡,體現了社會互動中的自律性。”[3]從金耀基的研究中似乎能看到馬克思的影子,因為都存在著階級意識,金耀基認為這兩個不同層次的面子分別針對不同的人群,而且這中針對性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徵。

  3.翟學偉對面子的定義。翟學偉把社會上的人分為四個型別:“第一類:有臉,有面子。這類人,既能恪守道德規範,塑造自我形象,又能在他人心目中獲得較高的心理地位。第二類:有臉,沒面子。他們屬於那種剛正、鐵面、講原則、講理想、講骨氣、篤信好學,死守善道之人。不通情理,做事太認真,太正經,不會做人等等。第三類:沒臉,沒面子。他們因臉面資源均不足而處在社會底層,但追求臉面的慾望也強烈。第四類:沒臉、有面子。他們非但不講究道德修養和社會規範,而且為人圓滑,有手腕,善於見風使舵,會耍陰險,會弄權術。”[4]

  翟教授的分析很深刻,面子並非人們主觀意向就能爭取來的,它和個人的社會背景,家庭地位息息相關,當然也與後天的努力不可分割。

  4.定義綜述討論。通過以上文獻綜述的梳理,我們知道面子文化的研究確實應該本土化一些,因為面子本身就是一個本土概念。所以,更不能直接運用西方心理學理論知識對其進行解析,但是不是否決所有的西方心理理論在分析面子時的實用性,只是本土的研究解析更為合理和適用。這樣一來,就給中國學者提出了挑戰,我們是否能夠研究出自己本土的理論來解釋面子文化,這也是本篇文章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

  二、面子的根源

  “面”的字面意思就是指人的臉,頭的前部,之一種生理上的指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推進,其象徵意義更為廣泛的被人們接受,也就是其象徵價值——心理和社會意義。據胡先縉先生考證,早在公元前 4 世紀,“面”就已經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且具有了社會象徵意義。

  1.面子與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強調“禮”,禮的意思起源於祭祀逐漸演變成世俗禮儀 。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接人待物的正確的行為準則,孔子曰:“不知禮,無以立”[5] 、“禮以行之”[6],即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其行為舉止收到社會禮俗的指引和制約,如果行為舉止超出了禮俗的範圍,或者違背了禮俗的規定有失身份,通俗的講就是丟臉。朱瑞玲指出“禮儀”的特殊化說法其實就是“面子”[7]。成中英通過考察儒家關於“禮”、“德”、“名”的觀點,闡明瞭“面子”和儒家文化的關係。他指出,“面子是個人之成就被認可的形象,它與自我修養的目標即他的社會聲望和影響相關,在儒家體系中是個人道德規範 ***禮***的社會延伸;而德是個人自我修養的結果,是個人的榮譽 。”[8]。由此可見,面子文化源於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種延伸。

  2.面子與恥感文化孫隆基對此解釋道:“‘罪惡感’是不以人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對不對,亦即是以內省的方式審視有否違背自己的原則 。因此,比較容易產生不因人而異的原則性態度 。至於純粹的‘羞恥感’,則是以別人怎麼想為主的,自己覺得事情該不該,是由於別人會怎麼想。因此,怕對不起人的傾向,就會壓倒怕對不起原則的傾向。”[9]中國人社會化過程中形成這種理念,促成了中國人恥感意識,從而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面子文化。

  三、面子的社會功能

  面子在社會互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到了一種呼號象徵、社會控制以及社會交換的作用。以下對面子的功能進行論述。

  1.面子的符號象徵。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了戲劇理論,他認為人們的日程生活分為“前臺”、“後臺”。前臺主要是表演給周圍的人看,是一種有意識的面子行為。個體在所在社會網路成員面前演戲,為了掙足自己的面子。他可能會刻意的安排與他人見面的場景,穿一些代表身份地位的服裝,這些名貴的的服裝是一種象徵符號,能夠為他帶來社會地位的表徵。這樣的準備,是為了在別人眼中塑造出一個特定的社會形象。這些都是“面子功夫”,即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產生某些特定社會印象而刻意做給別人看的社會行為。

  2.面子的社會交換功能。在布勞社會交換學說中,“社會交換指的是參與交往的各方都期待著對方的回報,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報,這一交往關係便會停止”[10]。在中國社會裡,面子是一種很重要的社會資源,有時候比正規的社會法則還重要。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相互交換“面子”這種社會資源不足為奇,甚至十分常見。這種交換是一種雙方人情關係的體現。面子其實也是社會階層化的產物之一。社會階層越明顯,就越重視面子。在中國這種差序格局的社會裡,個人關係是體現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黃光國認為,“個人的社會關係網越大,其中有權有勢的人越多,他在別人心目中的權力形象也越大”。

  3.面子的社會控制功能。前面提到過,儒家思想以“禮”為重,中國人向來遵從禮俗的規定進行社會行為。“禮之用,和為貴”,因此“面子”的作用能使社會關係網中的個體做到相互寬容,相互忍讓,相互扶持。面子可以說是社會認可的“自我”,也代表了個人的社會影響力。追求面子完美的同時,就會注意給別人面子,因為這種社會資源是相互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面子具有一定的社會控制與社會規範的作用 。在這種無形的控制中,人們才能夠和諧穩定的相處。

  四、結語

  簡單說來,“面子”是中國所特有的本土概念,不能僅僅把國外的心理學理論直接套用解釋,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研究出中國本土的社會理論予以分析面子行為,這有助於對面子文化的進一步理解。面子與中國儒家文化、恥感文化以及人情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絡,也正是這種聯絡促成了今天的面子文化。這種文化深植於每一箇中國人心中,不斷地影響著個體的行為,同時也對整個社會互動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人們對這種社會資源的追求使得人們在社會互動中相互扶持,相互包容。面子文化具有符號象徵意義,並且在社會控制、社會交換方面起到了極其大的作用,可以說中國的面子文化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 [美]明恩溥.文明與陋習:典型的中國人[M].舒揚,等,譯.太原:書海出版社,2004:3.

  [2] 胡先縉,黃光國.中國人的面子觀[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57.

  [3] 金耀基.“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289-345

  [4] 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37.

  [5] 論語·堯曰[Z].

  [6] 論語·衛靈公[Z].

  [7] 朱瑞玲.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論面子的問題[M].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89-194.

  [8] 成中英.臉面觀念及其儒學根源[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43.

  [9]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3-175.

  [10] [美]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上冊[M].邱澤奇,張茂元,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