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術論文

  近年來,學術論文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對海南培育旅遊管理特色專業的思考

  摘要:海南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呼喚著大量旅遊管理特色人才的湧現,而且海南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多樣性特徵,海南高校將旅遊管理專業作為特色專業建設是一個必然的選擇。海南應當通過培育各層次的旅遊管理特色專業,並在此基礎上遴選出符合國家級特色專業要求的高校,進行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質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國家的“旅遊業改革創新實驗區”創辦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遊管理專業,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於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服務於海南社會經濟發展。

  關鍵詞:旅遊管理;特色專業;社會經濟

  作者簡介:朱沁夫***1963-***,男,湖南華容人,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旅業管理分院,副教授。***海南 三亞 57202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1***34-0070-03

  一、概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過其特色專業顯現出來的。在一定意義上說,高等學校的特色專業是競爭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一所學校辦學經驗趨於成熟的標誌,是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途徑。進行特色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獲得持續競爭力、影響力,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手段。特色專業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個地區高校綜合水平和競爭力的一項主要指標。海南高校怎樣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正確識別和遴選一批特色專業並大力進行特色專業的建設,成為海南高校面臨的一大任務。

  二、海南應將旅遊管理專業作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緣由

  1.現有國家級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布點情況與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財政部公佈了七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共3454個,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遊管理專業被確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如表1***。

  注:本表資料系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公佈的各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統計;

  ﹡該校的特色專業建設點名稱為“旅遊管理與服務教育”;

  ﹡﹡該校的特色專業建設點名稱為“旅遊管理***英語***”。

  顯然,這些學校獲得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點,並不完全因為其在國內各高校之間的比較優勢,還有一些真正在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大學***如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並沒有將旅遊管理申報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從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分佈來看,高等學校在自己的特色專業識別時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旅遊管理專業在本校各專業中的比較優勢是否明顯;二是與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是否能夠較好結合。

  2.海南省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分佈及分析

  在國家教育部、財政部批准的七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中,海南省獲得了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3個***如表2***,佔全國的0.376%,從比例來看,是全國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資料系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公佈的各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統計。

  從海南省高校的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所屬學科來看,包括農學5個、醫學2個、理學1個、工學1個、法學1個、教育學1個、藝術學1個和與農林相關的管理學1個,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積累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這些特色專業集中於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和海南醫學院,其餘本科院校無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3.特色專業建設的目的與海南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高校的人才供給之間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不表現在數量上,而主要表現在人才的結構、質量和適用性等方面。一是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變動性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相對穩定性、滯後性之間的差異;二是各行業對於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與高校培養人才的通用性之間的差異;三是特定工作崗位所涉及的知識的廣泛性、交叉性與高校人才培養的專門性之間的差異。[2]正是在這種高等教育質量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情況下,非常有必要進行特色專業建設。通過特色專業建設,促進學科的發育和成熟,為人才市場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援。對於地方性高校來說,特色專業的建設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現有條件和優勢,為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與發展戰略,通過特色專業的建設,服務於地方的發展戰略。

  海南建省之後,海南社會經濟有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頒佈之後,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於海南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產業選擇有了更加明確的定位。現有的特色專業建設水平、專業布點與海南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即將發揮的作用是不相稱的,海南高等學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應當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大力發展具有海南特色、為建設國際旅遊島服務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海南高校特色學科和專業建設”。特色專業的培育和建設對於海南高校的發展、對於海南高校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起著決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職責、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選擇。

  作為建設中的國際旅遊島,其旅遊的發展速度與質量無疑取決於旅遊管理與服務人才的質量與數量,旅遊規劃、旅遊管理與服務人才的培養應是海南高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而建設旅遊管理特色專業是完成好這一任務的不二途徑。

  4.海南現有旅遊管理專業的建設情況

  海南省現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醫學院之外,其餘5所均開設了旅遊管理專業。從專業***方向***設定來看,3所本科院校設定了旅遊管理專業。海南大學在旅遊管理專業下分旅遊企業管理、國際酒店管理、旅遊規劃與開發管理、旅遊資訊管理和應用外語***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下設旅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方向,在市場營銷專業下設旅遊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專業方向;海南師範大學在設有旅遊管理專業的同時,還設有中英校際合作旅遊管理專業;海南大學三亞學院不僅設有旅業管理分院,該分院設有旅遊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三個專業,且在旅遊管理專業下設旅行社管理、郵輪服務與管理、高爾夫管理和體育競猜管理等方向,還另設有國際旅遊分院。從旅遊管理專業在校學生來看,在校學生規模超過2000人的達到3所,在校生人數不足1000人的學校的年招生規模也是較大的,海南旅遊管理本科學生總規模達萬人;從師資來看,儘管海南各校尚無如保繼剛、吳必虎、杜江、馬勇、羅明義等在全國有很大影響力的專家,但已經擁有了

  一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較為合理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已經承擔起了全部教學工作併為海南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智力支援。

  應該說,海南旅遊管理類專業建設具有了較為紮實的基礎,並逐漸顯現出其優勢和特色。有的學校從專業內涵方面進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則從專業的外延進行方向拓展,呈現了多樣性的發展態勢。這些多樣化的發展對於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援。建設旅遊管理國家級特色專業並建立一個旅遊管理特色專業體系,將能更好地服務於國際旅遊島建設、服務於海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海南國家級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

  1.分層分級建設特色專業

  海南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的發展呈現了較為豐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針對這個實際,建立一個特色專業建設體系。這個體系不僅僅是一個按照行政隸屬關係形成的層級體系,即所謂省級、校級特色專業,而且還應該是一個充分運用旅遊管理專業內涵和外延的體系,即在旅遊管理的各個環節管理方向、旅遊的各個方面內容管理方向確定各級特色專業***方向***。從特色專業建設的步驟來看,首先鼓勵各學校建設自己的特色專業***方向***,然後在對各學校旅遊管理專業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建立省級特色專業,並由教育、財政行政主管部門撥款支援;在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達到一定水準的基礎上,遴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另外,在各級特色專業的遴選中,不應只看材料的好壞,應當主要看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應當對所申報的特色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育方法與手段、教學組織與管理,特別是社會對於該專業人才的認同程度進行評估。這樣才能將那些確實具有一定特色的專業選拔出來,加大建設力度,建設成為社會認可的真正的特色專業。

  2.鼓勵特色,杜絕同質化

  海南培育國家級旅遊管理特色專業不能將已有的23個其他院校的特色作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應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內各高校旅遊管理專業也應具有不同於別校的自己的特色,應當鼓勵和支援省內各高校根據實際凝練自己的專業特色。

  國際旅遊島建設為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提供了一個非常寬闊的平臺,各高校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可以圍繞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多個方面展開,這是海南高校建設旅遊管理特色專業的基本背景。針對海南各高校旅遊管理專業在校生較多的實際,各高校之間的專業建設應主要形成互補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3.注重培養旅遊管理應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專業建設目標應當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服務海南主導產業的發展,滿足海南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學校應把旅遊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上。在這樣的人才培養定位上,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理念,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與方法。從特色專業建設的市場導向要求來看,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必須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培養旅遊發展實際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之一在於培養應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觀念和專業建設觀念

  特色專業與普通專業在本質上的區別之一,就是特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應該體現出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更加具有科學性、人才培養更加具有社會實用性的特點。[3]海南旅遊管理本科教育決不能照搬傳統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的教育觀念,應根據國際旅遊業發展和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實際進行根本性的創新。從專業建設上來說,應當放棄過去的強調學科的完整性,而注重專業實際需要。讓學生既具有較紮實的知識基礎,又具有較為寬闊的知識面,掌握多個學科的思維方法、掌握多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應當從教會學生的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

  5.建設特色師資隊伍

  建設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師資隊伍是建設特色專業的基本保證,旅遊管理特色專業的建設必須根據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實際來進行。旅遊管理專業面臨的實際主要是實踐性強、旅遊業發展變化快。這要求教

  師既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又熟悉旅遊業具體環節、方面的操作技能,“雙師型”教師應當是旅遊 管理特色專業教師隊伍的主體,同時應由校內教師、校外教師專兼結合組成;針對旅遊業 發展變化快的實際,要求教師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識、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並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旅遊業幾乎一開始就是國際性的,因而,旅遊管理特色專業的教師的學緣結構應當是豐富的,具有國外留學經歷或外籍教師應占到一定比例。

  6.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

  我國各院校的旅遊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差異不大,課程結構基本相同,較大的差異是在課時的確定方面,這是現有旅遊專業培養的人才大同小異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並得到 社會的肯定,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定位上,應當定位於培養高層次 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方案制定時,應充分聽取旅遊界的意見建議,充分吸收國外旅遊 教育的 經驗。在課程體系的構成上,應正確、審慎地選定一些核心課程,以便通過課程學習打牢學生的專業基礎;科學地建立多個可供學生選修的專業課程體系,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同時,開設內容更加廣泛的任意選修課,以便學生獲得更多的專業外的知識,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

  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同時加強課程建設。特別是在核心課程、專業課程的建設上,要根據社會對旅遊管理專業學生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來設定合理的、科學的、前瞻性的、前後連貫的課程體系。同時,應當針對旅遊業發展的實際,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每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都能具有較高的水平。在課程建設中,還應切實注重 實踐性、操作性強的課程的建設,使這類課程的教學既教會學生技能,又教會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

  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和優化課程體系,使學生具有更多的選擇。顯然,選擇課程組合比選擇專業有更大的自由度,實際上實現了專業的多樣化,學生也可通過這種選擇而獲得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還可能增強學生對於社會、對於旅遊業的適應性。

  參考文獻:

  [1]樑傳傑,段冠瑋.我國高校特色專業發展狀況的政策評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15-120.

  [2]王永生,屈波,劉拓.特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8,***Z3***:15-17.

  [3]隋秀英.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和發展研究[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3***:66-68.

  篇二

  國際旅遊島需要生態科普旅遊

  1生態科普旅遊是注重生態保護的科普旅遊

  生態旅遊注重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科普旅遊是把生態旅遊與科普旅遊結合起來的旅遊形式,讓公眾在旅遊過程中,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接受關於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科學知識,以及維護生態環境的科學方法,實現生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海南生態科普旅遊發展現狀

  海南作為我國的生態旅遊省,國際旅遊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兩週年來,海南旅遊市場的突飛猛進: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遊客量突破3000萬人次,同比增長可達15%;旅遊收入將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將達20%!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年份。海南建省初期遊客年接待量不足100萬人次,2000年突破1000萬人次, 2008年突破2000萬人次,2011年突破3000萬人次!事實證明,旅遊業已經成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根本原因在於海南具有生態旅遊優勢。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態學會2011年學術研討會在海南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們均強調了海南在生態旅遊、熱帶生態資源等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海南的自然環境遭受現代工業的汙染較小,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優良自然環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熱帶海島旅遊資源優勢,全島綠地面積佔60%以上,森林覆蓋率40%以上,四季鬱鬱蔥蔥。海南有全國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熱帶雨林區,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被譽為“生物物種基因庫”。世界環保組織2003年公佈的空氣質量十佳城市中,三亞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稱得上是中國真正的生態省。海南怎樣才能夠保持自己的生態優勢,發展科普生態旅遊,是一條有效的發展途徑。

  根據國內外專家對生態科普旅遊的界定,生態科普旅遊應該具有三個特點。其一是保護性。生態科普旅遊是根據傳統旅遊活動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生態科普旅遊保護性的實質,要求旅遊業和旅遊者堅持生態科普旅遊,用科學發展觀約束自己的行為,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其二是科學性。生態科普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要求旅遊管理部門加強對旅遊設施、旅遊專案、旅遊路線、旅遊服務,圍繞生態科普旅遊,進行科學設計和科學管理,使遊客自覺地保護旅遊生態資源和環境。其三是普及性。由於生態科普旅遊是以瞭解旅遊文化、地理歷史、自然科學知識為旅遊目的,生態科普旅遊讓旅遊者能夠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使普通遊客成為生態旅遊者與科普旅遊者。

  3海南生態旅遊、科普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發出了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於大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我們要防止大自然的報復,務必重視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

  3.1 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

  最近二十年來,海南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帶來了一些環境問題,如環境汙染、破壞問題等,這導致了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建國初,海南熱帶雨林面積有125萬公頃,最少的時候,只有35萬公頃,破壞得最嚴重的,是建省以來的二十來年。典型例子是金光集團在海南大面積造桉樹林,嚴重破壞了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東南亞最大的原始熱帶雨林,是中國熱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保護區內大規模造林,嚴重破壞了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為進一步保護好該區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資源,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已經於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業局調查處理此事。

  3.2 遊客流量大大高於景區的合理容量

  科普生態旅遊強調環境的承載力或環境容量。海南以海島生態和熱帶雨林生態等自然風光為特色的旅遊資源比較脆弱,屬於易損型資源。遊客的大量湧入,給海南旅遊帶來了活力的同時,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對一些重點保護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客進入。

  3.3 海岸線與防護林遭到破壞

  隨著海南大量的港灣被房地產商開發,海岸線、海岸帶遭到破壞,熱帶雨林也危機重重。由於防護林遭到破壞,海岸遭受破壞。例如,龍棲灣本是一個天然良港,上千村民過著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龍棲灣港有100米寬的馬尾松海防林,海防林後是一道200米寬的海灘,弧形的海灣對出海停船十分方便,可以有效躲避颱風的侵擾。然而,在過去的17年中,這裡的海岸線向前推進了200多米,28間房屋被毀,牛羊牲畜死亡丟失不計其數。

  3.4 海水與海灘遭到汙染

  2011年的10月,筆者隨著高校的教師去臨高附近的一個漁港去考察,發現有的飯店就開在漁船或者是漁排上,感覺這是一道別致的風景線。我們上船去吃海鮮,發現遊客與經營者不愛惜海水,將塑料碗、玻璃酒瓶以及吃剩的貝殼魚刺等東西,全倒進海水裡。我們給經營者提意見——這不是汙染嗎?經營者說,大驚小怪,每天不都這是這樣倒嗎!

  3.5 科普生態旅遊缺乏和諧環境

  由於旅遊管理跟不上,生態科普旅遊缺乏和諧環境。一些部門和地方,從自己的區域性小利益出發,在濱海及溫泉地區大量興建度假村、遊樂城以及不倫不類的文化村,結果不但破壞了生態環境,淡化了風情,影響了觀瞻,還加劇了不正當競爭,使整個行業處於低效益狀態。還有規劃管理不嚴,低俗景點氾濫,景區建設的理念不符合時代要求,旅遊景點沒有海島特色。

  3.6 對科普生態旅遊的內涵認識不足

  雖然海南擁有寶貴的生態旅遊與科普旅遊資源,如熱帶雨林、紅樹林、野生動物園、珊瑚礁、黎苗生態村寨、火山口公園等,但生態科普旅遊在海南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首先,生態科普旅遊是旅遊者為自然區域本身所吸引,以科普的視覺去研究和欣賞其自然特徵,並對野生生物和自然資源進行非消耗性的利用。其次,生態旅遊是一種計劃性活動,依賴於嚴格的科學管理以防止環境遭到危害。海南的生態旅遊與科普旅遊尚未制訂生態旅遊的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也沒有引起海南開發商和旅行社足夠的重視。

  4發展生態科普旅遊是建設國際旅遊島之途徑

  4.1 生態科普旅遊推動可持續發展

  海南的熱帶海濱和熱帶森林旅遊資源,在休閒度假旅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是,生態是容易破壞的。近年,吊羅山林業局調研發現,吊羅山林區山體滑坡的地點均為檳榔園,暴露了生態脆弱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改善林區的生態環境,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吊羅山林業局組織對6720畝檳榔地逐步進行改造,改種鄉土樹種。生態旅遊在海南省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將繼續加大,結合文明生態村的建設和中部黎、苗山寨的扶貧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小城鎮建設和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的建設,規劃推出系列開發的科普生態旅遊專案。我們必須把握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加強環境管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使海南省旅遊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過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自然旅遊資源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4.2 生態科普旅遊要重視自然旅遊產品轉化

  海南是中國獨有的熱帶海島旅遊區域,即將建成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和奧林匹克村,這種優勢是不可替代的。為保證科普生態旅遊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每個專案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充分考慮與旅遊業息息相關的科普生態環境因素,生態科普旅遊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海南省生態科普旅遊發展的目標應該是在全省範圍內,將現有的自然旅遊產品升級或轉化為科普生態旅遊產品,從而奠定生態科普旅遊產品的基礎。

  4.3 生態科普旅遊要堅持生態教育

  生態旅遊與科普旅遊結合的科普生態旅遊,可以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環境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對生態旅遊景點而言,應該促進科普科考旅遊開發。在硬體建設方面,海南應該在海洋生態旅遊方面突出新的人文特色,大興海洋生態博物館、海洋科技知識館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大力發展冬令營、夏令營,在林區、山區、湖區、小島地區設立永久性營地,完善營區配套設施,實現可進入性,通過營地活動,促進青少年科普旅遊發展。在軟體建設方面,海南應該以宣傳海洋文化,培養海洋意識為主導形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生態旅遊品牌。在主要生態旅遊景區建立解說中心,吸引專業人員參加科普旅遊的選線、選點與編制解說詞。以此作為科普生態旅遊的宣傳視窗,傳播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理念,推行生態文明旅遊規則。

  4.4 生態科普旅遊要堅持生態保護

  以旅遊規劃為依據,以產業政策為引導,進一步優化海南旅遊產業中的地區結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嚴格禁止那些破壞資源、汙染環境的旅遊專案開發。擴大生態旅遊區的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加強垃圾處理、汙水處理設施;旅遊城市的工業應該是較低投入、低消耗、無汙染、高效益的生態工業;農業應該是無公害良田、無公害果園、無公害蔬菜基地構成的生態農業。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加強預防體系和撲救體系建設,提高撲火快速反應能力,確保不發生森林火災。

  4.5 科普生態旅遊要強化法制觀念

  鑑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積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各個部門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要堅決打擊佔用林地、蠶食林地等一切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民事和刑事責任。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積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海南省已通過並正在實行的地方旅遊法規有《海南省旅遊條例》。這部法規為海南旅遊發展起了指導規範作用。此外,要保證旅遊主管部門依法管理的職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