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如何發表學術論文

  大學要如何發表學術論文呢?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重慶發表的一些要求,僅供參考!

  

  關於印發《重慶大學學術學位研究生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基本要求》的通知

  各二級單位:

  《重慶大學學術學位研究生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基本要求》已於2013年12月27日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第九屆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重慶大學學術學位研究生申請

  碩士、博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基本要求 學術論文撰寫和發表是學術學位研究生學術能力訓練的重要途徑和學術成果的重要體現。為提高我校研究生培養質量,對我校學術學位研究生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規定如下:

  一、申請碩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

  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在申請碩士學位時原則上應發表學術論文一篇。學術論文的發表可以是正式出版的學術刊物,也可以是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中國科技論文線上等。具體要求由各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報校學位辦公室稽核、備案。

  二、申請博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

  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申請博士學位發表學術論文應符合以下要求:

  1.基本要求

  理學:應至少在相關學科SCI三區及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篇。 工學***含建築類***:應至少在相關學科SCI三區及以上期刊、或者相當水平EI檢索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 -

  經管類:應至少在權威期刊及以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或在重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篇。

  法學類:應至少在權威期刊及以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或在重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篇,或在重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篇同時在CSSCI期刊上發表法學學術論文2篇,或在有重要影響的CSSCI期刊上發表法學學術論文3篇。

  各學院及各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可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和學科發展需求,提出高於本基本要求的具體規定,報校學位辦公室備案後執行。

  2.學術論文發表類別、期刊界定

  理學、工學***含建築類***的SCI檢索學術論文分割槽按照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最新分割槽標準執行;EI檢索權威期刊按科技處組織制定、學校審定的期刊目錄執行。

  經管類和法學類的權威期刊和重要期刊按社科處組織制定、學校審定的期刊目錄執行。法學類有重要影響的CSSCI期刊按法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制定,學校審定的期刊目錄執行。

  在以上各種期刊的“增刊”上所發表的論文不能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發表的學術論文。

  三、學術論文的認定

  1.學術學位研究生按申請學位的基本要求發表的學術論文,必須是學位申請者在讀博士或碩士研究生期間發表,且與學位論文內容緊密相關,以重慶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研究生為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導師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對發表論文一篇以上的至少有一篇是第一作者。

  2.學術學位研究生在申請學位時,應提交所發表學術論文的刊物封面、目錄及論文首頁影印件。若學術論文只錄用未正式發表,需提交學術期刊編輯部的書面公章錄用證明原件、投稿錄用的論文影印件和承諾書,並由研究生指導教師簽字確認後方可被認定為有效學術論文。如提交的錄用證明存在弄虛作假等行為,學校將對相關責任人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四、其他

  1.本規定自2014年9月入學的研究生開始執行,其他在讀研究生也可選擇執行本規定。

  2.本規定由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負責解釋。

  重慶大學校長辦公室 2014年4月11日印發

  大學生如何寫學術論文

  大學生寫學術論文,既是對自己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寫作能力的一種鍛鍊,也是對所學知識和專業水平的一種綜合檢驗和考查。大學生學術論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大學生的學術構思是否抓住了問題的要害,知識領域是否較為深廣,設計方案是否嚴謹周密,研究手段和方法是否先進,立論是否有根有據,推論是否合乎邏輯,語義表達是否過關等等。

  早在1961年,周揚同志就曾經強調:“文科學生必須具有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歷史知識,還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幾個基本的東西,我看一定不能少。如果沒有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你拿什麼為人民服務?”“所謂基本技能,在文科主要就是寫作能力的訓練。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有嚴格的要求。文科學生不懂語法修辭,寫作不通順,不能畢業。”周揚同志35年前的這些話,只是當時對文科大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雖然時過境遷,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時代和現實對跨世紀的大學生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

  周揚同志所說的基本要求對現在的大學生們仍然是適用的,也是應該而且必須要做到的。大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體現在應用文、文藝作品的寫作上,更應體現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上。沒有紮實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沒有訓練有素的基本技能,根本寫不出象樣的學術論文。因此,我們說,大學生寫學術論文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個較為全面的檢驗。

  一、寫學術論文的基本環節

  因學科性質和研究物件的不同,從事不同專業的人,撰寫學術論文的具體方法也不盡相同。就此而言,寫學術論文是“無定法”的。但是,不管哪一個專業的學術論文,都具有濃烈的學術意味,這是它們的共性,就此而言,撰寫學術論文還是有大家公認的方法的,這就是宗教所說的“萬法歸宗”。一般說來,撰寫學術論文,要經過下面幾個環節——

  ***一***選好論題

  論文題目的選擇是論文寫作能不能順利完成的關鍵問題。題目選得好,能促使作者圍繞論題積極工作,整個工作過程也會充滿樂趣;否則,不僅圍繞論題所進行的工作不會順利,而且有可能直接導致論文寫作的失敗。因此,選擇論題的本身就是對論文寫作者的一種測驗。好的論題,問題抓得準確,概括力強,角度新穎,有理論深度,一看題目,就很吸引人。一般來說,好的論題,應當滿足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要有學術價值***價值原則***

  所謂有學術價值的論題是指:

  ⑴曾被研究過但研究得不充分的問題;

  ⑵學術界有爭議但始終未得出結論的問題;

  ⑶曾被研究過但結論錯誤的問題;

  ***4***從未研究過但又是本學科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總之,有價值的論題是指對老問題的新研究,或是開拓某學科領域的新課題,填補科研空白。如果你選的論題別人已寫過,而且寫得十分精彩,傾你所有的才力也比不上,你就應當聰明點,別去碰它。

  2、要適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專業原則***

  專業特長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只有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才能在科研中發現真理,有所建樹。那麼,我們在選題時就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如果自己在某一學科中沒有堅實的專業基礎,甚至連最起碼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都不懂,卻偏偏要選這方面的論題,這無異是對自己的嘲弄。比如說,你是研究歷史的,專長是中國近代史,那麼,在選題時就要圍繞中國近代史來選擇,如果你選了自己實力很薄弱的中國古代史,這就是你對自己的專業特長缺乏瞭解。

  3、是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興趣原則***

  這一點同專業性原則相聯絡。對某專業有興趣的人,才能保持一種旺盛的鑽研熱情,促進業務長進和知識積累,而對專業的不斷了解和知識積累,又會激發自己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只有對選題有濃厚的

  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研究慾望,才能出成果。不能想象,一個對選題缺乏興趣的人,平時會對此問題有所積累,會採取積極的態度去鑽研它,會寫出成功的論文來的。我們應切忌選題湊熱鬧、趕時髦,看見別人研究某一問題,自己本來對此不感興趣,也無積累和了解,但卻一窩蜂似地上。

  4、難度大小要適中***適中原則***

  論題的難度要適中,是說論題既不要太難,也不可太易。太難,太特殊,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不僅難以完成,而且會使自己喪失信心,這正如跳高運動員第一次選擇的高度太高而致使失敗一樣。也不要將論題的難度選得過低。難度偏低,不僅不能反映你的學術水平,而且很可能沒有學術價值。

  論題的大小要適中,是說論題要具體而集中,既要防止太寬泛,又要力避過於狹窄。一般來說,論題太寬泛,寫起來難度就大,太狹窄,寫起來固然容易,但又有什麼意義呢?在選題的大小上,常犯的錯誤是將題選得太大,外延過廣,這樣選題的結果是:老虎吃天爺,無處下爪,感到無從寫起;即使勉強寫出來,只不過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不深不透。例如,某人選的題目是《魯迅研究》,這個題目大得驚人。即使好幾部長篇鉅製也寫不完,更何況一般所說的論文是幾千字的文章呢!魯迅是中國現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思想巨人,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你從哪個角度寫呢?即使從“文學家”這一角度寫,是寫其作品呢,還是寫其文藝思想呢?寫作品吧,但是,其作品那麼多,總不能把其小說、散文、戲劇、詩歌都寫進一篇只有

  幾千字的文章裡吧。要寫一篇幾千字的論文,把題目選得比天還大,實際上是自己下決心難為自己,下決心不想寫出好文章!

  ***二***蒐集資料

  選定了自己有體會、有基礎、難度大小適宜、又有相當意義的具體題目後,就要對這個問題作細緻周密的調查研究,即圍繞論題廣泛地蒐集資料。

  所謂廣泛蒐集資料,就是儘可能瞭解前人對這一問題已經發表過的意見。這些意見可以給我們啟發。他們已經取得的成果,正確的,可吸取、繼承,錯誤的,可批判、糾正。他們有時結論是對的,但引例不當,或論證缺乏邏輯性;有時引例生動恰切,論證也有嚴密的邏輯性,但結論卻錯誤;有時從引例、論證過程和結論都是錯誤的。他們正確的體系中,可能有錯誤觀點,錯誤的體系中,又可能有合理的因素。凡此種種方面的資料,我們都要力所能及地蒐集。這種掌握某一問題全部資料的方法,就是“竭澤而漁”的方法。經過“竭澤而漁”的工夫收集資料,寫出的論文就具有了堅實的基礎,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也就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是,有時受條件的限制,百分之百地獲取資料不易做到,但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資料是一定要閱讀、考察的。馬克思撰寫《資本》論遍讀了當時西方各國全部有關經濟學的資料。列寧寫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也閱讀了當時西方几百種關於哲學、物理學的著作和論文。要寫出六、七千字的一篇論文,最少得閱讀三、四十萬字的資料。不大量地閱讀、蒐集、記錄資料,要想寫出高質量的論文是難以想象的事。

  蒐集資料時還要注意:

  ***1***不要滿足於第三手、第二手資料,要儘可能蒐集第一手資料即原始資料。因為第二、三手資料可能有錯訛之處,而第一手資料,沒有經過別人改動,比較可靠。

  ***2***蒐集的資料應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既包括理論觀點,又包括典型事例、數字、圖表等與論題有關的東西。

  ***3***自己所選的論題,別人從未研究過,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資料,蒐集什麼呢?如要評一篇別人剛發表的沒有評論過的新小說,該如何蒐集資料呢?那就要披閱作者的其他作品,瞭解作者的情況,瞭解本作品發表的時代背景、作品所反映的實際生活、體現的思想感情以及是如何體現的,有何特色和社會意義等等。

  ***4***蒐集的資料不僅是與論題相應的本學科的資料,還應有與論題有關的其他學科的資料。如要寫一篇關於修辭格的論文,除了蒐集本辭格的資料外,還要蒐集與分析本辭格有關的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文藝學等方面的資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論文寫得透徹、有深度。

  ***三***提煉材料

  每一個論文作者,在著手寫作之前,往往都會苦惱於自己對這一問題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怕自己寫不出多少文字。但等到蒐集材料之後,又苦惱於材料太多,揉攏不來,取捨難定,無法提煉出自己的論點。這時,就需要由博返約、由多入少,這是又一次飛躍。這次

  飛躍比當初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由約到博的飛躍更為困難。這時,論文作者易犯的一般毛病是捨不得割愛,認為這些材料都是自己化了許多心血,好不容易蒐集來的,現在要捨棄,豈不可惜!但是,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一塊毛料,寸寸寶貴,捨不得剪去,也就縫製不成合適的衣服,為了成衣,必須裁去不需要的部分。寫論文也是這樣。如果不對材料取捨提煉,就不能形成論點,也就寫不出中心明確、突出的文章來。

  一條材料有無用處,就看它本身與你文章的中心有無關係。如果與論文的中心聯絡緊密,就取;否則,就毫無吝惜地捨去。提煉材料的過程,就是對大量的材料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精選、加工的過程。因此,提煉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把材料互相聯絡起來,作比較或對比:對比正確與否,對比全面與否,對比詳略,對比角度,對比深刻度等等。對比的過程,也就是分析、判斷的過程。經過對比,判析之後,繼承別人正確的、全面的、詳細的、深刻的、角度合適的一面,而對 其錯誤的、片面的、太簡略的、角度不當的、膚淺的那些方面並非置之不理,恰恰相反,文章的主題往往是從這些方面提煉出來的:或準備批判某一錯誤觀點,或準備糾正某一片面看法,或準備對於簡略的加以補充豐富,或準備對於某一個問題選擇能揭示其本質的適當角度加以論述,或想對其浮光掠影的說法加以深刻闡釋,或雖同意別人的看法,但自己又有獨特感受想表達出來,或發現所有的材料都未涉及到某一問題或某一方面,自己想填補這一空白等等。有了這些想法,實際上就是已經提煉出了主題。

  有時候,當你對蒐集到的眾多材料加以比較,經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提煉之後,發現有好幾個問題,都能各為一個主題,各寫成一篇文章,這種情況就更令人高興,那麼,你就有計劃地一一去寫吧,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是某一個比較大的專題的系列文章。

  ***四*** 擬寫提綱

  在蒐集材料、經過聯絡、比較、提煉之後,逐步形成了一個或多個主題或論點,這時,就必須進一步整理這些論點和材料,形成論文的提綱。對論文作者尤其是對初寫論文的人來說,擬寫提綱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域性觀念、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及組成合理的結構等等。在擬寫提綱的過程中,為了把準備使用的材料組成一個層次清楚、邏輯關係嚴密的理論體系,不僅會有大量的材料需要取捨、增刪、調整,而且還要考慮整個論文的佈局、觀點與材料的安排、小論點的排列以及論證的邏輯展開等等。因此。擬定提綱是論文寫作前的一個很重要環節。

  提綱的專案基本包括題目、論點和內容提要。

  ①大論點,即全文總論點。

  ②小論點,即為論證總論點而提出的小論點,或者說是總論點的下位論點,下下位論點等。

  這裡要說明的是題目和論點的關係。有的文章題目與論點重合,題目本身就是論點,而且是用同一語言形式表示的,不管大題目、小題目、大論點、小論點,都有這種情況。如《安娜的悲劇是社會悲劇》就是論點與題目重合。有的文章題目和論點不完全是一回事,即題目不直接揭示論點,只揭示論文課題,或者說揭示本論文研究的是哪一方面問題,如《論安娜的悲劇》,這一題目並未直接揭示論點,論點也可能是“安娜的悲劇是社會悲劇/性格悲劇/愛情悲劇”。 內容提要也有兩種情況:

  ①全文的內容提要,即對全文的概說。

  ②章節的內容提要,即對總說之下分說部分的主要內容的概括。各個分說部分的內容之間有有機的聯絡,它們是環環相套層層進逼、探討各個側面、觸及文章核心的。

  內容提要應沿層順次地排列:例如:

  題目:XXXXXX

  ***一***1、①②③„„

  2、①②③„„

  3、①②③„„

  題目***標題***有兩種情況:

  ①大題目,即全文的題目,總題目。

  ②小題目,即大題目的下位題目,下 下位題目等等。

  論點也有兩種情況:

  „„

  ***二***1、①②③„„

  2、①②③„„

  3、①②③„„

  „„

  ***三***„„

  在這個綱要中,每一層次的題目或論點是什麼,論據***理性的、感性的***是什麼,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等,都要大概地刻畫出來。

  當然,有的人設定提綱,並不訴諸文字,而只是在頭腦中形成。

  ***五***寫作、修改

  確定了提綱,就要撰寫初稿。

  從論文構成的基本型體來說,一般是三段式寫法:緒論、本論、結論。

  緒論***引言***主要應說明研究這一課題的理由、意義,提出問題,有時簡單地寫一點歷史回顧,以及對這一課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等。 本論部分是論文的主體,是展開論題、表達自己見解和成果的部分,這一部分應寫得充實、有觀點、有材料。最主要的思想方法當然是辯證法,最主要的邏輯方法有演繹法,,歸納法,類比法。常見的寫作方法有.***1***剝筍法***2***正反對比法***3***交叉法***4***多面聯網法***5***巨集觀聯類法等等。

  結論部分,主要是寫論證的結果,對緒論中提出的、本論中分析論證的問題要加以綜合概括,得出基本的觀點和答案。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論文都用三段式寫法。有的論文一開首就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緊接著加以論證,論證結束,文章也就完成了。 論文的提綱,只是設計的一個輪廓,它猶如人體的基本骨架。僅有骨架,還不是真正有生命的人。只有給這一骨架附加上筋肉,注入流動的有生氣的血脈,併產生靈魂,才能活起來。論文的提綱不可能對每一個細小部分都考慮得周密、完善。在寫作時,順著思路和澎湃直瀉的文潮,對於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等細節,很可能發現原提綱中設計不恰當的地方,這時就應加以修改和調整;臨時發現某些論點、例證和論證理由不確切,還應該重新查對,思考、斟酌和推敲,給予增補,使之完善。

  寫作時,決不要佔用寶貴篇幅說廢話:說一些可以不說的話,說離題的話,說眾所周知的話,說自己對此並無新鮮闡發的話。當然,文氣的通暢、文采的華美,還是很有必要的。該用排比、反覆強調等修辭手法以突出重點、傾注感情的地方,需要妙筆生花、使讀者產生特殊感應的地方等,還是不應吝惜筆墨。總之,該長則長,該短則短;一般以簡短為好,但也不能絕對化。短的不一定都好,長的不一定都不好;應量體裁衣。文章形體的長短應從內容出發,為內容服務。句無虛發,字不浪費,這是寫作的基本原則。

  初稿寫成後,雖然感到很累,再也不想動了,但還是應再三修改,審查是否符合要求。因為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很難一次就達到完善恰當的程度。仔細檢查,反覆修改,總會發現一些不足,大至問題是否提得鮮明中肯,論點和事例有無說服力,行文是否準確無誤,結構層次是否嚴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改加工,看有無廢話,語言是否準、鮮明、生動,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否確當等等。總之,會發現很多在提綱中未看出的毛病和原先未曾估計到的問題。有時候,初稿剛完成就修改,不容易發現問題,這時可以放一放,待頭腦冷靜後再作修改。有時候,初稿和修改稿相距時間很長,有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

  我們這裡所說的修改,不僅僅是指自己修改,還包括請同行修改,請高明者提意見,因為自己寫的東西,由於資料有限或因敝帚自珍,往往自己找不出毛病,但別人很可能十分準確地看出來。當別人提出不同看法或建議後,經過認真思考,認為確實有道理,就應採納,這樣會使文章更好一些。當修改到自己覺得再也無法修改時,就可以定稿,認真無誤地抄好後拿去發表。當然,過一段時日後,隨著你水平的提高或新的資料的蒐集,也許還會發現新的問題,這時你還可以修改,但那又是後話了。

  以上五點,是論文寫作的基本環節或基本過程,不管對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論文寫作都是可行的。當然,論文寫作的實際過程要比上面我們所說的複雜得多,經常寫論文的人對此是深有體會的。

  二、平時要注意的幾點

  此外,要想寫出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下面幾點,平時不能不十分注意:

  1、學深鑽透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因為這是保證自己有科研能力的基礎。

  2、廣泛涉獵相關學科知識,因為這能開拓你的學術思路,加深學術認識。

  3、在廣泛閱讀中,深入思考,不斷懷疑。只有這樣,才能發明新問題,產生新思想。一個頭腦僵化的人是寫不出有新意的論文的。

  4、隨時注意蒐集資料,因為寫論文沒有資料,就等於建造樓房沒有磚瓦水泥。

  5、隨時關注新的學術動態,培養強烈的學術情報意識,只有如此,才能瞭解學術行情,選準論文題目,瞄準論述角度。

  6、要將感性材料通過選擇、綜合、歸納、分析,上升到理性的東西,不能停留於羅列材料上。因為只有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規律,才能有理論性和較高的學術價值。

  7、不迷信權威、名人、專家,敢於以嚴肅的科學態度向他們挑戰,因為這能培養我們敢於堅持真理、批判錯誤的學術膽識。

  8、要有嚴謹的、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養成謙虛請教的良好習慣。因為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

  9、注意新穎性、創造性,這是學術論文的靈魂。

  著名文學史家王瑤把學術文章分為幾種境界:一曰有口皆碑,成為定論;二曰自圓其說,言之成理;三曰雖有偏頗,不乏創見;四曰人云亦云,空話連篇。所謂新意,不可能通篇皆新,一篇文章有幾處新意就不錯了。不乏創見,即使有偏頗,也還是好文章。至於通篇“無一字無來歷”,寫的都是別人說過的話,是眾所周知的陳辭濫調,或者摘錄別人的東西東拼西湊,那你的文章還有什麼價值、什麼靈魂可言?!我們雖然強調創新,但不應當把創新理解為標新立異、追求時髦,不應把公認的、正確的東西一概斥之為陳腐的東西。那種一味追求新奇、不講科學根據的思維方式和不正之風會把科研引入歧途。我們注重科研的創新,因為它是照耀科學事業發展的靈光,而不是別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