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類學術論文格式

  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而其中的學術論文格式是必須要規範的,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準樣式和內容要求。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一、題目作者:

  論文題目***宋體二號、不超過20個字***

  作者姓名宋體四號

  ***單位全名 部門全名,市***或直轄市*** ****** 宋體小四

  二、摘要關鍵詞:

  摘要宋體四號:摘要內容宋體小四號

  關鍵詞宋體四號:內容宋體小四號

  三、引言部分: 宋體小四號

  四、正文部分: 正文文字宋體小四號,單倍行距

  五、標題部分:

  1一級標題宋體三號標題1

  1.1二級標題 宋體四號標題2

  1.1. 1三級標題 宋體小四號標題3

  六、圖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見文後見圖,全文統一按順編號,

  圖片格式為JPG格式,解析度為400DPI以上。

  七、註釋文獻:

  [註釋] 宋體五號

  ①註釋1宋體小五號

  ②註釋2宋體小五號

  [參考文獻] 宋體五號

  [1]參考文獻1 宋體小五號

  [2]參考文獻2 宋體小五號

  關於人文類的學術論文範文

  放飛人文情愫 重構人文教育

  [摘要] 語言教育在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在一個人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過程中,發揮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學語文教育,它發生在一個人的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語言正規化對他的影響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因此,語文教育應該強調人文教育。

  [關鍵詞] 語文教學 人文教育 重要性

  20世紀末,語文教育經受了一次“槍林彈雨”的洗禮。在眾多的批評中,人文教育的缺乏成為一大“罪狀”,語文教育人文底蘊的流失成為社會各界對現行教育的一大憂慮。

  這種憂慮不無道理。直面語文教育現實,將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語文變成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是最大的問題。這種模式崇尚邏輯思維能力,卻忽略了情感、意志和審美情趣的介入;重視將一切語文知識加以解構和量化,卻忽略從文字和人本的整體角度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重視語文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卻忽略其他人文和藝術學科乃至自然學科與語文學科的互補性。這使本來詩意的、審美的語文教學向“機械化”轉向,從而導致語文課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趣味的缺乏,同時催發語文應試訓練的泛濫,使最具人文性、審美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的語文教育變成了一種純技術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機械訓練。

  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它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素養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優勢。它不僅能使學生熟練掌握語言文字,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其他學科知識,並促進學生個性、人格全面和諧地發展,使之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

  一、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終極關懷,體現了人類的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心路歷程、生存狀態,關注的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本質聯絡、社會的終極目標、人類的安全、發展與命運等。

  語文學科具有積澱豐厚的人文魅力,語文教學的人文化是義不容辭的,它可以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發和對生命的感悟。

  中學語文應該貫徹愛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價值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對人生有更豐富的體驗,瞭解什麼是善,教會他們理解親人之愛、故鄉之愛,給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道德生活的嚮往;教會他們用勤勞的手段去獲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會他們用同情、憐憫、愛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是相反,教會他們以斗的眼光、恨的情感。語文教師應該教學生以愛美的心,對自由、對幸福、對人生現代化的理解,把語文教育和文學教育打通。

  我們現在的中學語文教育,似乎並不是一種人文教育,死的東西太多,活的東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許多美好的東西變成死記硬背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悲哀。中學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對現代漢語言有理解的能力,欣賞的興趣,或者說有比較高雅的語言文學情趣,讓他們對語言作品的感受並不是僅僅限於情節,不僅僅是獵奇,要讓他們能夠欣賞豐富的人物形象、複雜的人物性格,進而欣賞其中的思想。

  二、語文教育應重視審美教育

  語文教育同時應該是文學審美教育。國外一些國家語文教學,小學1~3年級語言教育是沒有教材的,他們的老師選擇一些適合學生欣賞能力的童話、報道等材料,根本沒有語法分析、默寫生詞的說法,學校的語言老師要求他們的,就是在這些作品當中,學會欣賞文學的美,有語言感受力。我認為:中國的中學語文教育,可以借鑑海外的語言教學經驗。語文教育不應該是我們現在所強調的如何寫介紹信、報告,如何寫作文的教育學科,而是應該注重文學性教育理念的學科。作文,不應該是格式化的八股文,應該是學生文學藝術感受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產生的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的體現。

  現在,寫作能力訓練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比重太過,我們不應該過多的灌輸給學生如何寫公文、新聞,如何寫記敘文、如何寫說明文等內容,這些內容應該放在高等教育中去解決,公文怎麼寫可以放在大學文祕專業教,新聞怎麼寫可以放在大學新聞系教。中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把這些職能性的或技能性的要求剝離出去,語文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變成一種基礎素質教育、基礎知識教育,不要逼著學生去寫作。所以,我們現在要降低對中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語文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應該把文學性、藝術性放在首位,把閱讀能力放在首位,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教會了學生寫那些八股的作文,卻沒有教會學生真正的用自己的腦子讀文字作品,一箇中學生如果他連魯迅的小說都看不懂、讀不順,能寫作文對他又有什麼意義呢?語文教會中學生的應該是文學欣賞力,應該讓他們學會讀――閱讀理解能力。

  三、語文教育應與情感教育相連

  我相信一個學生的真正的語文水平的提高只能來自兩方面:閱讀量的積累;思想觀念的成型與個性化。所以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圍繞這兩方面做文章,而不是捨本求末。

  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文教育在知識性、科學性教育的擠壓下,面臨危險的生存境遇。在這個知識化、經濟化發展迅猛的時代,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越來越處於從屬的地位,人文學科也漸趨失去了對社會生活的評判權,人文科學本身的“情感和價值”的教育功能也就隨之弱化。這對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愛情如歌”進入中學語文教材,實則上就是為當前的教育補充進去“情感與人文”的元素,值得欣慰。

  綜上所述,語文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寫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迴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晒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

  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瞭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充滿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定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啟用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心理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學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語文教學之友.淺談情感在語文教學氛圍中的地位與作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