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表地理學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的創作一定搜尋是基於現有工作的提高和改進,那要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方法,謝謝你的閱讀。
1、確定自己的學術論文專業和分類方向。
2、查閱期刊,尋找合適自己學術論文的相關期刊,並對其規範性,合法性,及專業程度進行綜合的瞭解和考評。
3、尋找代理機構或者雜誌社。在此雜誌之家網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確認其合法性,正規性了,對於這些機構,雜誌社也要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和考評,並作出慎重的結論。
4、達成協議,支付定金。然後按照編輯或者審稿專家的意見對學術論文進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後,付清餘款。學術論文成功發表之後,雜誌社或者相關機構會給你寄去樣刊。
6、收到樣刊,確認自己的學術論文已經成功發表。***記得確認期刊是正刊,併到知網去查詢下有沒有被收錄***
關於地理學的學術論文
文學地理學淺談
[摘要]文學地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文學與地域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無論中西,前人都已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文章結合文學接受理論和文學批評四要素理論,試圖對文學地理學進行文化與地理、文學與地理等相關方面的探究和闡發。
[關鍵詞]文化;文學;地理;文學接受;四要素
文學與地域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無論中西,前人都已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文章結合文學接受理論和文學批評四要素理論,試圖對文學地理學進行相關的闡發。而要解讀文學與地理的關係,就離不開文化。
一、文化與地理
邁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學》中對什麼是文化地理學及其研究物件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在這個領域,他認為,“文化地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經歷了不同形成過程的文化是如何彙集到一個特定的地方,這些地方又是怎樣對其居民產生意義的。”“文化地理學研究人類生活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研究人們如何闡釋和利用地理空間,即研究和地理環境有關的人文活動,研究這些空間和地點是怎樣保留了產生於斯的文化。”“文化地理學必須包括那些推動文化發展的所有機構。”“事實上,文化就是賦予生命以意義的事物。”
對於“文化是什麼”這樣一個命題,人們的解釋莫衷一是,各執一詞。但是至少能確定的是,文化不僅是那些象徵性強的事件、建築或者節日,更是日常生活中的細微點滴。誠然,“村落、人工景物或某些建築物的範型具有持久的特徵,如果它們是崇拜物件,這種永續性便進一步加強……這些東西從遙遠的過去一直留存至今,所以人們對它們尤為欣賞”。著名的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是法國的象徵;自由女神像、獨立日是美國文化的見證;一提起希臘,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浪漫的神話和奧林匹斯山,但它們又何嘗能夠展現各自國度深厚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伴隨歷史而來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這樣博大的漢文化又豈是一座建築一個節日可以涵蓋得了的,即使是像故宮這樣龐大的建築群,也不過是作為中國千年封建文化的縮影,被人們當作古蹟去瞻仰慨嘆。
文化與地理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概念,文化具有地域性,同時,文化又具有傳承性。文化不是一時代的人的創造,而是同一地域的人們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經過多年的實踐、歷盡歲月淘洗和傳承,共同形成的。就像希爾斯所說,“沒有哪一代人創造出他們自己的信仰、機構、行為範型和各種制度”,文化是歷代傳承下來的,“無論一代人多麼有才幹,多麼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也只是創造了他們所使用的和構成這一代的很小一部分東西”。地域形成文化,要探究文化的起源,就不可避免要回到產生這種獨特文化的那片土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放眼世界,除了能明顯感受到東西文化截然不同外,即使在東方或西方、甚至在某個國家的小地域範圍內,文化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而反過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傳承,某地的文化對這個地域的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從人們的思維和性格,建築的佈局和構造,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等,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除了文化與地域的相互影響外,文化與地域還是相互交融共同促進的。以我們國家為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作為有邊界的疆土,作為一個內部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國度,文化首先在地域內部進行傳播與交流,疆界到哪裡,先進的中原文化就會傳播到哪裡,而且與當地落後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各部落在和平的漢文化中,休養生息,繁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先進的漢文化促進了落後民族的發展,而被影響地區的文化又豐富擴充了漢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博大的文化體系。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區各個國家的不同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衝破地域限制,走向世界。
陳正祥先生在《中國文化地理》中列出了中國自古以來各個朝代的人口分佈圖,還列舉了有些朝代的宰相、詩人和詞人的分佈情況。從這些圖中我們很容易能夠解讀出地域的差別,也能夠探索到背後的原因,陳正祥先生以這樣一種簡潔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地理環境與文化的關係,一目瞭然,那些人口密集知識分子眾多的地方,無疑都是地理環境相對來說更具優勢的地區。具備較好的地理環境因素***如溫度、溼度、河流等***的地域,才有可能促成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在那些地方,文化的起源要比荒涼地區早得多。而文化的繁榮,反過來又促使當地的人們更早啟蒙,掌握更多的自然知識,能夠更好地改造自然,創造更加舒適的生存環境。不僅如此,文化的繁榮程度還能夠對映一個地區的繁榮程度,如中國的文化中心由西北向東南遷移,從這樣一個大趨勢中,我們就能夠解讀出南方是如何發展並富庶起來的,而富庶離不開優越的地理條件。
二、文學與地理
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是很特殊的存在,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文學批評四要素,即作者,讀者,作品和世界。在接觸文學地理學的時候,艾布拉姆斯的觀點對我也有所啟發,研究地域和文學,可以說地域、作者、讀者和作品這四者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條理清晰,但又難以拆分。下面將從這四者的三方面去解讀文學與地理的關係。
1、地域與作者
我們常說鄉土鄉音,實際上說的就是地域環境對當地人的群體性影響。在文學領域,作者的心性、思維以及修養,都與其生活的地域相關。表現在不同人的身上,這種關聯性大小不一,但不能因為個別表現不夠明顯的個體而否定整個的文化現象。《離騷》和《詩經》幾乎為同時代的作品,但它們之間差異頗大,風格迥然不同,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創作出像《離騷》《九問》這樣傳之千古的作品,固然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但無論政治失意懷才不遇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多大,要考究《離騷》風格的形成,還必須要放在楚地這樣一個大環境背景下去考察。楚地是一個巫術文化盛行的地方,這種文化氛圍緊緊包裹著當地的人們,文人更不例外。想象豐富,多彩多姿,迷離惝恍,共同構成了楚地文學的風格,和著楚辭的韻腳,帶給後世人們絕美的享受。而反映中原地區生活的《詩經》,由於地域環境條件好,文化底蘊深厚,因此更多的是敦柔教化的內容。在《詩經》這個地域博大的世界裡,又因為包括的地區較多,因此還有了豳風、鄭風、衛風等的不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地域對作者的影響。
另外,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他在提及不同詩人有不同的文氣時說道“徐斡時有齊氣”,這也是對地域影響作者的最好註腳。徐斡生於齊地,不可避免要沾上齊地的風氣和神采,齊地的人文教化在他身上也不可避免地要得到展現。體現在他的作品中,能夠讓人明顯感覺到這就是徐斡,這就是齊氣,實在是需要很高的境界,一個作家的風格要多麼爐火純青才能這麼容易被識別!
2、地域與作品
***1***地域對作品的影響
地域影響作者,當然也影響作者筆下的文字。從文學作品中看,這種影響表現得非常明顯。
首先,地域影響作品的風格。中學生都很熟悉的《敕勒歌》和《採蓮曲》,即使沒有文字說明,有一定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的人也一眼能夠看出所寫景物的不同,草原和水鄉,豪
放與溫婉,本就是我國南北方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差異。而橫向來看,靠近海洋的地區和遠離海洋深居內陸的地區相比,文化差異也很大,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不同的思維習慣,多山狹窄和內陸地區的人們,思維相對海洋地區的人們來說更加侷限,缺乏開放性和靈活性。
其次,地域環境還對作品的言說方式產生影響。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各地人們的言說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很多作品中,不時會出現一些地方方言,如《金瓶梅》,研究者們根據書中大量的山東章丘方言的運用,雖然不能判定蘭陵笑笑生是誰,但至少確定了書的出處。方言的使用,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容,還形成了作品獨特的風格。
另外,不同的地域物象也只能在特定作者的筆下真實自如地流出。要表現某個地域,寫作者一定是對當地的環境有所瞭解。以我國為例,廣闊的地域造成了各地人們的出行方式、服飾特點以及飲食習慣、禁忌等都各不相同,很難想象一個從未在回族聚居區生活過或者從未跟回族人接觸過的漢族作家能寫出優秀的反映回族人民生活的作品。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然而,一個作家要寫出真實感人的作品,必須要從熟悉的地方去尋找風景,毋庸置疑。
***2***作品對地域特點的反映
地域對作品風格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說,一部作品,其內容也彰顯了作者所生活地區的風貌。有的人一生安土重遷,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或相近的地方,這樣的作家寫出來的東西會更具代表性,能夠全面具體地反映地區的特色。而有的作家,因種種原因流離漂泊,他筆下的作品可能就不僅僅反映某個地方的情貌。如曹雪芹的《紅樓夢》,書中為我們展現的風景既有繁華的北京城,又可見溫柔富貴的揚州、南京舊影,試想,生活在北京城中的寶玉,何曾會見到有船來接林妹妹?
作品中所描寫的內容,也是我們考察和研究當時當地風俗和人文的重要手段。蒲松齡曾記錄過家鄉淄川的“海市蜃樓”,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字記載,現代人可能很難知道幾百年前還出現過這樣的盛況。還是一部《紅樓夢》,書中大量關於服飾、飲食及建築的描寫,雖然作者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作者的筆下管窺一二,瞭解當時的風俗,還原當時的生活原貌,這也為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字提供了借鑑。一部《徐霞客》遊記,更是以“登峰造極”的方式記錄下了千年以前中國大地的山水風貌和風土人情,成為文學上和地理上同樣寶貴的資料,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3、地域與讀者
西方接受美學將讀者作為接受者來界定,在傳統的研究當中,對讀者這一接受群體的關注較少。作為文學批評中較為特殊的一方,由於讀者的知識水平、閱讀經驗及個人經歷等因素的不同,他們在面對同一文字時可能會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讀。
與作者一樣,對於生活在某個特定領域的讀者來說,地域對其造成的影響並不亞於對寫作者的影響。一個相對獨立或者偏遠的地區,由於環境因素的制約,當地的人們形成某種思維模式是可能的。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在解讀文字時就會產生潛在的作用,雖然意識不到,但卻無處不在。例如前面提到的方言問題,吳越地區的方言對大部分沒有在南方生活過的北方人來說是較難理解的,同樣地,又怎麼能夠強求閩粵地區的人們聽得懂東北話?甚至有很多地方,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最純正的方言在農村也漸漸消失,能說、會說家鄉話的青年人越來越少了,不知道這是文化的幸事還是一大悲哀。
對一個地區的文化不瞭解,就有可能造成讀者在接受過程中的障礙。且莫說西方國家的風俗多種多樣各不相同,就是在我國,由於多民族國家的現狀,一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其它的民族可能聞所未聞,更不用說懂得背後的文化淵源了。懂得是一個過程,要想讀懂,首先就要將其放在他們特有的文化語境中去解讀。還有的讀者憑藉自己的生活習慣去讀作品,對其中的遣詞用句不甚了了,於是依著自己生活地區的習慣妄自進行改動,造成了很多作品出現了版本問題,我們也難以去還原舊貌。
當然,地域並不是只有限制作用,“人的每一行為信仰的背後都有一段發展史,它們是一系列的傳延和修改以及對當地環境的適應的暫時最終狀態。雖然每個人的信仰和行為都承載著過去的成果,但是許多人對此卻視而不見”。在一定條件下,地域文化有助於讀者正確解讀文字。
[參考文獻]
[1]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83.
[2]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E・希爾斯,論傳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王恩湧,等,人文地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