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草栽培技術論文

  百日草***ZinniaeIegans***為直立性1年生的草本花卉,菊科,百日草屬,百日草種。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淺談百日草去種子化快速繁殖實踐的經濟性

  摘要:從經濟的角度提出了百日草的去種子化的快速繁殖,並以20萬株為目標進行實踐操作,探討了其實踐過程的要點,將此方法與種子繁殖進行比較得出了此方法的經濟性。

  關鍵詞:百日草;去種子化;快速繁殖

  中圖分類號:S681.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11702

  1引言

  百日草***ZinniaeIegans***為直立性1年生的草本花卉,菊科,百日草屬,百日草種。其性強健,能耐乾旱、喜陽光,喜肥沃深厚的土壤。百日草的株高一般為40~90cm,莖杆有毛;夏秋開花,花期為6~10月,頭狀花序單生枝頂,花徑約10cm,花瓣顏色多樣,基本上都是重瓣種。花大色豔,開花早,株型美觀。它的種植區域廣泛,我國各地均能栽種。

  百日草的用途廣泛,最為常見的是城市道路廣場花壇、花鏡四季換花及節慶日擺花。俗話說:花無百日紅,但百日草的花期為6~10月,較其他一年生花卉的花期已經算很長了,所以作為四季換花品種具有很高的經濟節約性。百日草品種繁多,花色極其多樣,應用審美價值較高,甚至能單品種組合大型花鏡,所以也是具有優良品性的四季換花品種。但進口百日草種子為F1代,大約0.8~1.2元/顆,通過繁殖再次收集的種子,其後代易出現形、色分離的情況,這樣選取具有優良形狀的品種難度大且價格昂貴[1]。而去種子化的快速繁殖方式在保證所需的優良性狀的前提下,其量和價上有著很明顯的優勢。綜合上述的情況,對百日草進行的去種子化快速繁育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2繁殖方式

  為了達到所需的預期效果,本次實踐採用去種子化的快速繁育方法。“去種子化”是指大量性培育的時候,不採用有種子培育的種苗,而採用無性繁殖培育的種苗。其具體的方式有:組織培養、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壓條繁殖等。“快速繁殖”是指按一個種子年內可生產50株以上的成型商品苗為基礎進行計算。它具有成株量大、繁殖週期短的特點。

  此次百日草去種子化快速繁殖擬用的主要方法為試管組織培養與分株繁殖相結合的方法。試管組織培養是將外植體***即離體組織、器官或細胞***放置在組培瓶等器皿中在無菌的條件下進行組織培養獲得組培瓶苗[2]。試管組織培養成為去種子化快速繁育獲得大量種苗的關鍵,其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1***培養條件可以人為控制。與在大自然中遭受四季變化、晝夜交替及不可預期天氣的影響不同,組織培養的植物材料完全根據植物所需的營養狀況提供培養基,並將小氣候調整為最適合植物生長的條件,使其在統一的條件下生長。這樣的培養方式不僅增加植物的抗性,同時也便於穩定地週年培養生產。

  ***2***生長週期短,繁殖率高。由於組培是一種可以人為控制培養的方式,所以在組織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不同要求而提供不同的培養條件,使植物快速生長。此外,植株體的生長週期大約只需要20~30d,這樣核算下來,雖然組織培養需要一定的裝置及能源消耗,但對於能使成品數量成幾何數量級增長的繁殖生產,其成本已經是很低廉了。而且組培能夠在所需要的時間內提供規格一致的優質種苗或脫病毒種苗[3]。

  ***3***管理方便,利於工廠化生產和自動化控制。植物的組培是在人為條件下和特定的場所及環境下進行繁殖生長的,因為環境統一,所以極利於高度集約化和高密度工廠化生產,這樣也決定了組培適合自動化的控制生產。它與盆栽、田間栽培等相比省去了中耕除草、澆水施肥、防治病蟲等一系列繁雜勞動,可以大大節省人力、物力及田間種植所需要的土地。所以組培也是未來工廠化育苗的發展方向[4]。

  而此次實踐的組培操作採用了無菌短枝培養的方法:其操作為首先選取已發育成熟植株體的腋芽,連同短枝經過表面滅菌後在無菌條件下培養,使用生長激素處理加快萌發使其生根。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內即可得到一個新植株,1年內1個植株可以獲得103~106個腋芽體,達到快速繁殖的目的,國外在草莓、蘋果、柑橘、蘭花、石竹、鐵線蓮、杜鵑、月季、桉樹等進行快速繁殖已經達到了商品化[5]。

  與之相配套的分株繁殖是花卉生產中廣泛採用的無性系繁殖方式,其特點也是方便、經濟、快速有效。分株繁殖就是將花卉的萌櫱枝、叢生枝、吸芽、匍匐枝等從母株上分割下來,另行栽植為獨立新植株的方法。分株時先把母株從花盆中脫出來,抖掉外圍泥土,用利刀或修枝剪把葉叢之間相連的地下莖斷開,即可分成數株分開栽種了。方法是:先將泥團從盆中摳出,摔掉泥土,細心觀察,按照根的自然伸展間隔,順勢從縫隙中用手分開或利刀切開,每株只能分2~4株,不宜過多,分開的根與枝的多少要相稱得當,使整個植株保持平衡均勻。分開後加以修剪,併除去爛根,有條件的還宜在切口塗以木炭粉或硫磺粉消毒後,再行定植。

  3繁殖實踐

  依據百日草的生長特點,結合去種子化快速繁殖的方法制訂如下計劃:此次繁殖實踐的地點選擇在湖南省株洲市,預定的成苗時間為7~10月份,預定的繁殖目標為20萬株。

  3.1獲取植株體

  為了能夠確保植株的性狀特徵,第一批植株體採用種子繁殖。時間選定為3月初進行溫室培育。播種方法採用了泥炭介質穴盤育苗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保證了出苗率,而且有效地防止了病害的發生,實際播種種苗數量為5200株,實踐成活的植株體數量達到5000株。為了保證播種的出苗率和生存率,建議採用泥炭介質穴盤育苗或其他無菌、保水、保肥的介質穴盤育苗,這種技術方法目前在國內逐漸成熟,掌握較為簡易。

  3.2摘心處理

  到5月初前後,植株體生長到株徑20cm以上,觀察到植株體芽體發育加快,新生枝較多時,開始摘取植株體的頂端芽體,要求是摘取剛生長不久,具有高度分裂能力的莖尖、芽尖;其病毒的感染機會很小。通過實踐證明,每個植株體能獲取30個左右的莖芽和芽尖。按5000株植株體計算,可得培育體15萬株。   3.3組織培養

  ***1***將採來的植物培育體除去不用的部分,然後對需要的部分進行仔細清洗,如:用適當的刷子等刷洗。將培育體清洗乾淨後,再將其切割成適當大小***即滅菌容器能放入為宜***,置於自來水龍頭下流水沖洗20min,直至培育體清潔。

  ***2***對培育體的表面浸潤滅菌。此過程必須要在超淨臺或接種箱內完成,準備好消毒的燒杯、玻璃棒、70%酒精、消毒液、無菌水等。先將培育體用70%酒精浸泡不超過20s,然後用無菌水涮洗,涮洗每次必須要3min左右,每個培育體涮洗3~10次左右。無菌水涮洗作用是免除消毒劑殺傷植物細胞的副作用。

  ***3***將得到的培育體按每6株分為一個組培罐分罐進行組織培養。此次實踐中組織培養基採用的是MS固體培養基,繁殖的溫度控制在25~27℃之間,經過7~15d的培育,可獲得不定根組培育苗數量為90萬株。

  ***4***將組培罐中的培育苗放置在室外有塑料薄膜覆蓋的沙床內***遮陰網遮陰率95%以上***煉苗,煉苗的沙厚度在10~15cm間為宜。經過7~10d的室外練苗,獲得了14.4萬株的種苗,煉苗的成活率為16%左右。

  ***5***從採摘植株體的頂端芽體到產生14.4萬株的種苗,大約需要30~40d左右的時間,時間約在6月初。

  3.4換盆培育

  得到種苗後,通過換盆培育,加強水肥控制、遮陰控制、病蟲害預防等日常管理,約25~30d左右,可獲得25~30cm盆徑的成品苗。經過反覆3年的試驗證明,在這個生產過程中,會有1/3的種苗逐步淘汰,所得的14.4萬株種苗在這個時期的成型商品苗培養期間,最終只有約10萬株成活下來。最後能在7月上旬生成約10萬株的成型商品苗。

  3.5分株繁殖

  7月上旬,新生成的10萬株成品百日草苗正處於快速生長階段,且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須根較多。為了獲取更多的成品苗,可以採用分株法成倍地增加產品數量。其主要的操作是將現有的成品苗進行分離,並用高錳酸鉀對其分離處進行塗刷處理後移栽種植。10萬株的成品苗在分株後可以得到20萬株新的植株體,再經過週期為20d左右的培植,就可以得到20萬株成品苗,即在7月底到8月初可以完成預期20萬株成品苗的提供。

  4結語

  這種以組培為先導,快速繁育種苗,然後採用分株法大量無種苗成本地增加成型商品苗的生產模式,成功實踐完成了20萬株的培育任務。其與種子繁殖的經濟合理性比較可根據下面的分析瞭解。

  ***1***種子成本0.8元/株,20萬株,計16萬元。

  ***2***組培成本:6000元基礎費,另計0.1元/株的培育、煉苗費,共計2.6萬元。

  ***3***兩者相減,可節約種苗生產成本13.4萬元。

  此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按質按量、按時地完成了從2004年起到現在的百日草生產任務,每年都做到了品種一致、花色統一、出苗整齊、商品標準化4大突出優點。將此方案推廣,能在經濟上和品質上更好地推進百日草的培育工作,達到降低百日草生產成本,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盛莉.百日草的栽培管理[J].中國花卉盆景,2000***5***:7.

  [2]劉振祥.植物組織培養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3]班振國,唐國慶,張月梅,等.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初探[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6***:103~106.

  [4]單洪波.半夏體細胞培養體系的構建[D].佳木斯:佳木斯大學,2006.

  [5]龔津平.耐鹽果樹濱梅微繁殖體系的建立及離體誘導耐鹽突變[D].南京:南京大學,2005.

  篇二

  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生物學特性研究

  百日草***Zinnia elegans***屬菊科百日草屬的1a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園林觀賞花卉;其葉片花序可入藥,有消炎,祛溼熱的作用。在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校園內種植有大量的百日草,調查發現百日草白粉病發生較為嚴重,主要危害植株的葉、葉柄和花瓣,孢子堆生於葉片正、反面 、葉柄和花瓣上。發病初期,葉面出現零星的白色小粉斑,擴大後為圓形病斑,白粉斑可相互連線成片,有時白粉層覆蓋整個葉片[1]。目前國內尚未見關於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生物學特性的系統研究報道[2-3],為此,本試驗為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為防治百日草白粉病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材料

  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採自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採自新城局農業站院內發生白粉病的百日草的病葉上;供試碳源為蔗糖、葡萄糖、乳糖、麥芽糖、澱粉;供試氮源為穀氨酸、硝酸鈉、硝酸銨、硝酸鈣、氯化銨、尿素;其他材料有0.1%NaOH溶液、0.1%HCl溶液等。

  1.2試驗方法

  1.2.1 不同溫度培養條件對孢子萌發的影響

  取新鮮的洋蔥表皮1㎝×1㎝,在75%酒精中浸泡1周,再取出洋蔥表皮放入無菌水中清洗。用清洗過的洋蔥表皮蘸取適量的百日草病葉上的白粉病無性孢子,在顯微鏡4倍鏡下單一視野內孢子數量不少於30個,觀察記錄總數不少於200個。將蘸有病菌無性孢子的洋蔥表皮置於盛有無菌水的培養皿中,每個培養皿3片。將培養皿分別置於5℃、10℃、15℃、20℃、25℃、30℃、35℃的恆溫生化培養箱***SHP-1500,中國上海精巨集有限公司***中,共7個處理,3次重複,培養48h後,將洋蔥表皮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並記錄孢子萌發情況。

  1.2.2 不同光照培養條件對孢子萌發的影響

  按照2.2.1的方法將蘸有病菌無性孢子的洋蔥表皮置於盛有無菌水的培養皿中,分別置於全光照、全黑暗、光暗交替條件下於恆溫生化培養箱中[4],共3個處理,3次重複,培養48h後,將洋蔥表皮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並記錄孢子萌發情況。

  1.2.3 不同pH培養條件對孢子萌發的影響

  按照2.2.1的方法將蘸有病菌無性孢子的洋蔥表皮分別置於盛有以0.1%NaOH溶液和0.1%HCl溶液配置的pH為4、5、6、7、8、9、10的培養皿中[5-6],共7個處理,3次重複,置於25℃恆溫生化培養箱中培養48h後,將洋蔥表皮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並記錄孢子萌發情況。

  1.2.4 不同碳源培養條件對孢子萌發的影響

  按照2.2.1的方法將蘸有病菌無性孢子的洋蔥表皮置於盛有0.5%葡萄糖溶液的培養皿中,每個培養皿3片。再分別以蔗糖、麥芽糖、乳糖、澱粉代替葡萄糖,共5個處理,3次重複,置於25℃恆溫生化培養箱中培養48h後,將洋蔥表皮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並記錄孢子萌發情況。

  1.2.5 不同氮源培養條件對孢子萌發的影響

  按照2.2.1的方法將蘸有病菌無性孢子的洋蔥表皮置於盛有0.2%穀氨酸溶液的培養皿中。再分別以硝酸鈉、硝酸銨、硝酸鈣、氯化銨、尿素代替穀氨酸,共6個處理,3次重複,置於25℃恆溫生化培養箱中培養48h後,將洋蔥表皮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並記錄孢子萌發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不同溫度對孢子萌發率有較大的影響,其中25℃處理與其它處理間有顯著性差異,但並未達到極顯著水平。所以,25℃更適於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的萌發。其中5℃、10℃、35℃萌發率極低,說明低溫及高溫對孢子萌發有抑制作用。

  記錄的資料經數理統計分析後,光暗交替與全光照、全黑暗有顯著性差異,但無極顯著性差異;全光照與全黑暗之間無差異。因此最適光照條件為光暗交替。

  在pH=4~10範圍內均可萌發,其中pH=8與其它處理間差異顯著。孢子萌發率最快即為孢子萌發最適pH值。pH=4、pH=10的處理孢子萌發率較低,說明強酸,強鹼對孢子萌發有抑制作用。

  2.4 不同碳源培養條件對孢子萌發的影響

  記錄資料經分析後得,孢子萌發率:澱粉>葡萄糖>乳糖>蔗糖>麥芽糖,其中澱粉處理萌發率最高,為60.97%。澱粉、葡萄糖、乳糖處理差異不顯著,所以孢子萌發適宜碳源為葡萄糖、乳糖,最適碳源為澱粉。

  由表5可見,在各種氮源的培養液中,孢子均能萌發,尤以硝酸鈣為氮源的處理孢子萌發率最高。且硝酸鈣與氯化銨、硝酸銨、硝酸鈉、尿素、穀氨酸處理間有顯著性差異。因此硝酸銨為最適氮源。

  3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光照、碳源、氮源、pH值、溫度條件對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萌發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孢子萌發的最適光照條件為光暗交替;最適碳源為澱粉;氮源為硝酸鈣;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萌發的最適pH值為8,最適溫度為25℃。通過該試驗首次對百日草白粉病無性孢子進行了生物學特性研究,為闡明病菌生長與環境條件的關係,進一步摸清病害的發病規律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由於時間和條件所限,有些試驗仍需進一步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