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類科技論文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建築行業中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科技型建築設計思考

  [摘 要] 本文以江蘇沁恆IC研發中心專案設計為出發點,以設計例項的創作為引導,從一個側面剖析科技型建築的規劃選址、設計特色、消防、節能環保、發展趨勢等諸多要素,總結其規律性和規劃建設模式,從而為其他科技類建築設計提供借鑑,為促進現代科技發展、科技類建築設計創新提供典型案例。

  [關健詞] 科技建築 功能定位 靈活空間 節能環保 智慧高效 發展趨勢

  一、科技類建築的發展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為高科技服務的建築日益多了起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某種意義上來說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其發展程度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之一。伴隨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現代資訊網路技術的日益完善, 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各類研發中心、科技樓、實驗樓等科技型建築大量湧現,豐富了建築類別,也給當代建築師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思考空間。

  二、 沁恆IC研發中心專案概況

  我主持設計的“江蘇沁恆IC研發中心”位於南京市雨花軟體谷,基地呈“L”形,北面隔16米寬的規劃道路,西面隔9米寬的現狀支路為軍區宿舍;南側為寧雙路,“L”形東南角為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八大隊。基地南面臨近繞城公路,交通方便,且可遠觀將軍山風景區;東臨華為、中興等知名軟體、科研企業,其選址及定位符合南京的產業政策,科研氛圍濃厚。

  基地總用地面積為23700平方米,規劃容積率要求1.8,綠地率30%,建築密度34%。退讓要求為:南面退城市綠地控制線6米,西側和北側沿規劃道路紅線後退12米,東側沿停車場退用地線6米。總建築面積為33400平方米。本專案需要思考和處理的問題:如何處理基地與東南側的交警大隊和周邊地形關係;營造園區內部研發的氛圍;研發中心本身的功能定位、空間組織、節能環保、智慧化管理;基地內的高差處理和交通組織等等。

  三、總體規劃設計構想

  1、內向院落與屋頂花園

  基地交通便捷、周邊有將軍山、雨花臺等眾多人文、自然景觀,但研發中心緊鄰交警大隊、軍區宿舍大院等,如何與欠佳的周邊環境適當分隔,營造高品質的園區內部空間,同時又可充分享受周邊便捷的交通、市政景觀資源,是設計首要考慮的問題。

  為使單體建築空間的舒適、自然、節能、環保,需要儘可能的利用自然通風采光,本案利用三個“U”字形建築圍合形成院落,形成良好的內向性景觀和交流空間,利於園區內部產業和科研交流氣氛的形成,提升園區整體品質。同時方案利用建築體形交錯和功能需要形成的多層次屋頂花園,以及屋頂花園與內院綠地相結合,讓員工在工作之餘有良好的休息交流場所,為辦公研發人員提供舒適的環境,體現生態、舒適、綠色、節能科技型園區的特色。此外,一號樓***處結合疏散樓梯形成景觀標誌塔,塔兼具標誌性與景觀性,既提高了整個園區的可識別性,又可遠眺周邊的人文、自然景觀。

  2、總體佈局

  一號樓佈置在南向***面,作為研發中心的主要研發辦公樓,1-5層均為研發辦公用房,門廳位於建築中部,兩層架空,二層屋頂設定為屋頂花園,供員工休息和交流,並在每層建築空間形體交接處適當放大,作為員工休息廳。

  二號樓位於基地東北側,南樓為研發中心員工宿舍,宿舍採用公寓式設計,在臨近樓梯間處設定大開間作為宿舍的活動中心,以滿足員工宿舍功能的多樣化。北樓為研發辦公樓;地下室為機動車庫,首層設計為半地下自行車庫,2-6層均為研發辦公用房。

  三號樓作為二期佈置在基地西北側,主要功能為研發辦公,地下室結合地形高差變化設計為機動車庫,主要考慮適應企業未來的發展需求。建築群的退讓及間距均按照規劃要求設計,居住部分同時滿足日照要求。

  3、合理利用建築地形高差

  基地為北高南低的不規則緩坡地形,南北高差約4米,本案將基地分為南北兩個臺地,二號樓位於北側高地,一號樓位於南側低地,高差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的減小了兩棟建築的互相影響,改善了建築的採光;同時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作為架空層,以解決機動車停車需求,減少土方量,節約了造價。

  4、交通組織

  整個基地共開設2個對外出***,分別設在南側寧雙路和北側的規劃道路上,均按機動車可雙向通行組織交通,寬度為7米。寧雙路開口為基地主要出***,機動車可經南北貫通的基地主幹道,北側規劃路開口為基地次要出***,主要作為貨流等後勤功能出***。區塊通過中心道路解決主要交通,消防車道利用中心道路可貫通至每個單體建築。

  四、可借鑑的建築特色要點

  1、與地形的有機結合

  總圖及環境設計與有高差的地形有機結合,設地下、半地下室,採用U型平面佈局,結合院落設計,創造舒適、生態、環保、自然的建築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減少土方、節省造價的同時解決停車問題。

  2、空間的靈活性

  空間是建築的靈魂,對研發型建築而言其意義至關重要,因為研發本身就是創新的過程,其研發的物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隨之要求建築空間可以隨機應變。設計上採用大跨度框架結構,滿足空間的靈活分割要求;在樓面荷載上按輕工廠房的要求考慮,按500Kg/M2的荷載取值,為以後研發裝置的安放、使用留下餘地;層高取值也大於一般辦公建築,空間高度可塑性很強,從而便滿足研發的不同需求。

  3、共享空間的意義

  在一號樓的二層設定交錯的空間形體,在豐富建築造型的同時,營造共享的灰空間,即是室內空間又可與室外屋頂花園直接聯通,是交流共享的絕佳場所,為研發、科技人員提供交流、分享科技成果、研究科技理論的空間氛圍和環境。

  4、綠色節能建築的營造

  提高整體的綠化環境,從而更好的的體現綠色、環保、節能的設計理念,外牆均採用節能型頁岩模數磚加擠塑苯板保溫,屋頂採用40厚擠塑苯板保溫,外門窗採用斷橋鋁合金Low-E中空玻璃節能門窗,照明採用節能燈具。區域性宿舍採用太陽能熱水器供應熱水,達到優良的節能效果。   5、智慧化、自動化的建築設計理念

  科研建築的硬體、軟體一體化,研發中心建築群集中管理,引入5A級辦公樓的標準系統:樓宇裝置自動化系統***BA***、安全部防範系統***SA***、通訊自動化系統***CA***、辦公自動化系統***OA***、火災自動報警和消防聯動控制系統***FA***。極大的提高了建築群的運作效率,體現了研發、科技類建築對高科技系統率先垂範的先進性與時代感。

  6、營造企業歸宿感的空間

  歸根結底一切是以人為中心,為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科技類建築中得以體現,沁恆IC研發中心設計採用U型院落營造圍和的空間場景,提供物理上的共享空間形態,注重營造舒適、高品質的建築空間,從而引導企業人的聚合交融,使員工產生歸宿感,形成企業、團隊的凝聚力。

  7、功能與形式的統一

  功能與形式的統一是建築設計的主流意識,科技類建築更是如此,在滿足功能使用的同時吻合科技類建築應有的建築形象。在院落圍合的概念下,利用建築體型穿插和交錯形成自然的屋頂花園,同時豐富建築空間效果,立面上使用幾種基本模數窗有韻律感的錯落佈置,在整體、規整中凸顯變化和趣味性,營造出科技的秩序性、邏輯性,簡潔而富於變化、沉穩而富有特色,襯托出具有時代代感的科技企業建築形象。

  合理利用架空的手法,將一號樓內院和***前廣場在視線和景觀上連成一個整體,使***面通透、大氣。同時將***面觀景樓梯拔高,並賦予精緻、現代的材質,體現科技園區企業的創新精神和現代感,凸顯了一號樓在整個建築群中的主導地位。

  五、科研建築發展趨勢

  1、科技的發展促動了科技類建築的發展,區域化、集約化、規模化是科研類建築的建設常態,諸如美國的矽谷、北京的中關村、南京的珠江路、雨花軟體谷等,科技類建築扎堆佈局,形成自身獨特的區域氛圍,從而實現規模化的高效能,也有利於科技類建築的群體形象塑造。

  2、科技類建築品種多,相容性要求高。有側重研發、有側重實驗生產、有機械類、有電子類、有化工類等等,這就要求科技類建築具有較強的相容性,特別是有些科技建築未來的研發物件尚不明確的時候,更是要求設計師對其未來的定位留下足夠的靈活性、適應性。

  3、高科技智慧化成為科技類建築的必然趨勢,科技發展的本身就是解放生產力,科技建築本身必然走在前列,現代科技企業均追求高效率,高科技、智慧化給科技類建築插上會“飛”的翅膀,成為當代科技建築的標準配置。

  4、低碳經濟、環保節能、綠色建築是當代倡導的國際性理念,綠色建築是國家推行的建築發展政策,科研類建築首當其衝的模範執行。

  5、佈局靈活、大跨度、大空間、高荷載為科技類建築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靈活的空間為以後的升級換代、產業研發類別改變提供潛能,從某個層面創造了可持續的發展條件,這樣可在以後的建築使用過程中隨機應變,實現低成本、高效能的科研能力,這也是科研類建築應具備的潛質。

  參考文獻:

  [1]樓明、白麗芬.試析現代研發型企業辦公建築設計需求.《建築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12期.

  [2]王堅.基於建築設計的現代研發型企業辦公建築研究.《房地產導刊》2014.16期.

  [3]張鴻飛、鞠偉.健康型科研建築的環境設計.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