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

    摘要針對制約當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瓶頸問題,根據其傳播途徑、傳播機制、發生發展的特點,探索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對科學有效地指導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與治理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體系;構建;應用 
 
  AbstractFor the problem of constraining forest pest control,according to the route of their transmission,mechanisms transmis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paper explored an effective system of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it has some social practical meaning for guiding forestry p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forest pest;control technology system;construction;application 
   
  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與治理是當前林業生產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林業有害生物對患區當地及周邊地區林業生態造成的災害往往是災難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並且其危害也嚴重阻礙了林業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控,將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控制在生態社會經濟允許的可控範圍之內,而不至於遏制或阻礙林業生態建設的程序,是當前林業工作者亟需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諸多學者對林業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業有害生物的傳播途徑、危害形式、預防治理措施、生態經濟評價及其法律政策制訂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對開展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護當地森林資源,推動區域林業生態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1-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性預防治理實用技術體系,無法形成獨立完整的立體防治網路,難以實現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持續監控和有效治理,無法滿足生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利於我國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構建 
  針對林業有害生物傳播途徑、傳播機制、發生發展的特點,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才能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實施好、落實好,從而達到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發揮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預警機制建設 
  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方針,採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對通報發現有疫情的區域,應全面調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無公害處理,防止疫情擴散;同時,加強對疫區苗木的監管,嚴控從疫區調運苗木,加大對苗木的檢疫檢查力度,杜絕疫病向外傳播。加強對隸屬不同區域的苗木及其木製品調運的檢疫檢查力度,特別是應加強對外貿進出口的苗木及其木製品的外來有害生物的檢疫檢查力度,對檢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應就地封存,儘快查明傳播源後做無害化處理,並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相關情況,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因此,加強植物檢疫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植物檢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業苗木檢疫檢測為主、進出口檢測檢疫為輔的聯合防禦體系,實現共建共防,聯合預警。 
  2.2幹群聯動機制建設 
  目前,我國造林型別種類繁多,分佈範圍廣,造林面積大且較為零散,伴隨而來的森林有害生物種類和數量也呈現複雜多變的態勢,加之防治經費有限,專門從事林業工作的人員相對缺乏,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任務十分繁重,導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當前森林經營管理權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條件下,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林農參與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對提升營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農的收入、縮減投入產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採取有力措施,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彰顯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群控群防,幹群聯動,對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敗至關重要。 
  2.3生物防治技術體系建設 
  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除採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銷燬外,還可以利用誘捕器、黑光燈誘殺等對成蟲進行誘捕,利用化學試劑進行藥物毒殺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根據有害生物特性選擇適用的生物防治技術,如推廣使用對有益生物和生態環境影響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蟲生長調節劑等生物製劑、仿生製劑等。根據對有害生物的系統分析研究,在系統評估論證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地引進、釋放天敵,充分發揮天敵對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齧小蜂防治美國白蛾、楊扇舟蛾、楊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臘甲紅脂大小蠹等[9]。此外,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適時將遺傳生物工程和基因技術應用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學捕殺及誘捕措施,生物防治技術具有投入少、無公害、無汙染等諸多優勢,而且也有利於保護林業生態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對促進今後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2.4實用技術應用與開發 
  應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損害,除強化對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採取生物、化學或者物理的方法將有害生物消滅,達到保護林業資源的目的外,更為直接科學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續抗性作用,即通過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蟲的林分結構,或通過加強森林撫育管理,將森林植物的防禦、耐害、補償和誘導抗性等調整到最佳狀態。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內,均勻套種山蒼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預防油茶煤汙病和油桐葉斑病及毒蛾的發生蔓延[1]。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潛在利用價值,變廢為寶,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態經濟允許的範圍內,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如雲南雲縣、貴州關嶺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莖澤蘭通過“脫毒、脫苦、脫臭”處理,變成優質飼料,一方面,提升了群眾防治有害生物紫莖澤蘭的自覺性和推動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莖澤蘭的蔓延,保護區域生態經濟;另一方面,為當地畜牧業提供了廉價的飼料來源,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畜牧業的發展。
2.5獎懲機制建設 
  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與治理,應堅持“獎懲並存,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政策,決不能顧此失彼。為遏制林業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傳播,除林業檢測檢疫人員恪守職責、嚴格執法外,應通過立法或建立風險基金的方式予以規避[10],以減少林業有害生物傳播發生的機率。為調動廣大幹部群眾參與治理林業有害生物的積極性,應建立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激發人們參與的熱情,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實處,使之發揮最大的防控效果,進而推動林業生態工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應用前景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項複雜繁瑣的系統工程。通過構建與運用具有一定實際可操作性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治理相結合,防控治理與有效利用相結合”,採取激勵與獎懲並存的方式,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基層廣大林農的積極性,才能將林業有害生物數量和危害規模控制在生態社會經濟可允許範圍內,而不至於形成廣譜、持續、不可控的林業有害生物災難。 
  通過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的構建,可以有效推動對林業有害生物利弊的綜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於實施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與治理,同時也利於林業有害生物的綜合開發與應用,有助於實現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標本兼治,加快林業生態平衡程序的發展,實現林業生態經濟的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
論文發表
  [1] 宋建英,楊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J].林業資源管理,1999(4):22-25. 
  [2] 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77-80,90. 
  [3] 嚴志文.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8(17):111,113. 
  [4] 於寶生,田淑豔.森林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對策[J].黑龍江環境通報,2008,32(1):11-12. 
  [5] 楊昌舉,韓蔡峰.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經濟損失的評估[J].自然生態保護,2005(7):29-33. 
  [6] 鍾曉青,黃卓,司寰,等.深圳內伶仃島薇甘菊危害的生態經濟損失分析[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4,12(2):167-170. 
  [7] 李明陽,徐海根.外來入侵物種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間接經濟損失評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2):156-159. 
  [8] 劉松柏.論完善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現代農業科學,2008(9):29-32. 
  [9] 王濤,宗世祥,隗有龍,等.北京地區古樹資源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狀況的分析與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2008(1):26-29. 
  [10] 郭磊,梅鳳喬.風險防範原則在外來物種入侵立法中的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9):8308-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