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科技論文

  地球科學文化是在人類的長期的生存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地球科學文化是在人類的長期的生存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關於地球科學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摘 要]研究生教育處於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主體,具有關鍵性和引領性。地學工作者應正視當前地球科學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弱點,不斷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和體制,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提高我國地球科學研究生教育的質量,為我國地球科學事業人才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地球科學 研究生教育 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068-02

  隨著“科技興國”戰略的提出,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國家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國的行列,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如何應對挑戰並解決問題,為地球科學事業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當前地球科學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之一。

  一、地球科學研究生教育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學生考研目的不明確,思想動力不足

  研究生作為國家著力培養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需要對我國的地球科學事業有所擔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然而,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考研目的不明確,對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沒有清醒的認識,僅僅是以能考上研究生為目標,對自己未來的專業和學業缺乏足夠的瞭解。還有一部分人持有混文憑的態度。在美國,所有系科獲得博士學位的平均時間達7年以上,人文社科博士甚至要超過8年,[1]而在我國,博士學位的獲得一般只需要3-4年的時間,較低的時間成本,帶來的實際利益卻很多。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在找工作、申請職稱、職務升遷等方面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機會,因此在部分人眼裡,讀博很大程度上成為獲取更多資源、緩解就業壓力的手段。

  ***二***地學專業知識不夠,基本功不紮實

  地球科學是一門探索性很強的學科,這主要由地質體本身的複雜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決定的。地質體是極其複雜的研究物件,有複雜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和結構方式,並且在漫長的時間和廣袤的空間內經歷一系列地質作用影響,所形成的地質現象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絡、相互轉化,造成了不同地區的地質體存在較大的區域特殊性。因此要求地學專業人員必須有很強的綜合分析能力,能從複雜的地學現象和海量的資訊中找出研究主線,綜合各方資料對研究內容做出合理的解釋,得出正確的論斷。但是目前我國的傳統教育方式主要為灌輸式,學生養成單向接受的習慣,對具體問題缺乏想象力和觀察力,缺乏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導致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薄弱。

  ***三***研究生導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

  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實施者,是研究生科研、學術活動的指導者,也是研究生培養質量最主要的關係人和監督者。研究生期間的學習、生活、科研活動等,都有賴於導師的循循誘導與言傳身教。總的來看,大多數導師都能認真負責地在學習和生活上給學生以關懷和指導,但在目前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下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導師非專業職務較多,事務纏身,非業務活動繁多,無暇顧及學生;還有部分導師忙於課題,自己精力不夠,便把任務分派給學生,部分學生表面上跟著導師做課題,實質是給導師打工,因此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自己所從事領域裡的前沿問題的研究。

  二、研究生教學質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擇業觀的影響

  地球科學是一門以觀測為基礎、探索性很強的學科。明末徐霞客經過30多年旅行,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作了詳細記錄,著成《徐霞客遊記》;洪堡走遍了西歐、北亞、南北美,成為公認的近代地球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我國地學教育的開拓者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劉東生等始終把野外調查活動作為地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來對待,他們認為野外調查是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2]上述地球科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地學人才成長速度較慢,剛剛入職的工作者收入偏低的現象。而現今社會普遍浮躁,生活壓力大,學生及家長對工作條件、薪酬、發展前景要求非常高,錯誤地認為從事地球科學領域的工作艱苦,因此對學生不具有吸引力。

  ***二***生源質量的影響

  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為例,每年轉系轉專業、出國讀研的學生比例約為10%-15%,而這些學生基本是學習成績優異,績點排名前15%的學生。本科生拔尖人才的流失不僅對研究生的生源質量造成直接的影響,而且對其他學生專業思想的穩定性也產生了一定的衝擊。

  ***三***數量擴招的影響

  自上世紀末期開始我國研究生招生數量就急劇增長,1997年全國錄取研究生5.1萬人,2013年招收60.8萬人,增長了11.9倍。在地球科學專業方向,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為例,研究生招生人數從建院之初的2001年的95人增加到2013年的196人,招生規模擴大一倍。同時我國還存在博士生數量過大的問題,國際研究生教育發達國家的博士生與碩士生的比例一般為1∶10,而我國已達到1∶6左右。[3]博士生人數比例過大勢必會給指導教師帶來時間和精力上的壓力,影響學生培養質量。

  ***四***課程建設缺乏精品意識

  目前研究生課程建設缺乏特色,缺乏產生精品和特色的機制和手段;有個別課程多年來講授的內容未曾更新、太過陳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過多、過頻開設新課,對新開課的教學目的、評估把關不嚴,從而造成培養的人才專業知識不紮實,缺乏創新能力,培養質量下降。

  三、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研究生教育的過程管理,完善研究生培養制度

  必須堅持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制度,堅定獻身祖國地球科學事業的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實行綜合考試、開題、預答辯以及學位論文匿名評審等制度,把握關鍵培養環節,抓好研究生教育的督促檢查。通過加強科研的動態管理,做好量化考評、跟蹤評估的工作。通過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淘汰機制,調動導師和研究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   ***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隊伍是鞏固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為此,首先要提高導師的師德師風和學術造詣。一方面,良好的師風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導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能力是培養高水平的研究生的前提條件。其次加強導師隊伍管理,通過引入評估、競爭和獎懲機制,提高導師的工作積極性。再次,優化導師隊伍結構,選拔德才兼備的中青年人才補充到導師隊伍中來,增強導師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三***建立分層次、多樣化的培養目標

  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國家提高國民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美國在上個世紀初和中葉分別迎來了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兩次迅速發展時期,1958年與1940年相比,美國高校授予的碩士學位數增長了1.6倍,博士學位數增長了2.8倍。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生招生數量每年急劇膨脹,但是隨著研究生人數的劇增,地學領域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和制度卻沒有隨社會與學生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以2013年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為例,在統分統招的碩士生中有將近50%的學生選擇與所學專業無關或關係不大的領域就業;在統分統招的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從事與專業毫不相關或應用型的工作。因此應當建立分層次、多樣化的研究生培養方案與制度,從大量培養學術性人才轉向學術性、職業性、應用性並重的培養模式。

  ***四***加強對地球科學的宣傳與普及

  建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急需地球科學領域的人才,當時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地學科學家,如李四光、王烈、丁文江等。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一些新學科的出現和地位的上升,地球科學的傳統地位受到了挑戰,發展空間受到擠壓。雖然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創新,地球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斷創新,但大眾對此並不是十分了解,他們對地球科學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肩背揹包、頭戴草帽、手拿鐵錘的60年代的印象,對地球科學的誤解和“體面舒適”生活的追求給地球科學專業的招生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因此加大地球科學知識的宣傳與普及,提升地球科學的形象和感染力,培養學生對地球科學職業正確的認識、興趣、職業觀,是非常必要的。

  四、結束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發,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行動指南。我們應充分把握有利時機,正視當前地球科學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弱點,不斷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和體制,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為我國地球科學事業人才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注 釋 ]

  [1] 袁本濤,趙偉,王孫禺.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8.

  [2] 陳詩越,張錦宗,董傑,李紅.新時期高校地學野外教學內容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12***:138-141.

  [3] 張淑林,裴旭,陳偉.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現狀與問題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6***:9-14.

  [責任編輯:覃侶冰]

  篇二

  地球科學文化視角下的人類生存方式

【摘要】地球科學文化是在人類的長期的生存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不同時期的地球科學文化,代表人類不同的生存理念,體現為不同的生存方式。本文從地球科學文化的三個不同時期:古代地球科學文化、近代地球科學文化、現代地球科學文化,分別對人類的不同的生存方式進行分析和審視,歸納和總結地球科學文化對人類生存方式的影響和作用。

  【關鍵詞】地球科學文化;生存方式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2-008-02
  “文化不僅是我們賴以生活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它還是我們為之生活的一切。”地球科學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認識地球、開發地球、利用地球、保護地球,在與地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體系,以地球科學為基礎,以謀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以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目標,與時代主題緊密聯絡,是一種先進文化。當今社會人類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也是一種文化危機的體現。從地球科學文化的視角分析人類的生存方式,旨在引導人們改變生存理念,轉變生存方式,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古代地球科學文化對人類生存方式的詮釋
  古代地球科學文化蘊含在人類的整體認識中,主要對自己周圍的環境、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及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泛神論”的自然觀是此時地球科學文化的核心價值。
  原始社會是人類的“童年時期”,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是零星的、原始的,對地球的思考是直觀的、猜測的。由於智力水平的低下,人類並不能把自身與周圍環境、事物區別開來,人與自然處於混沌一體中。風雨雷電、日月執行等各種自然現象激起了人類的強烈好奇心,但是人類卻無法給予正確解釋。加之大自然在人類面前展示了巨大的威力,人類只能通過想象,賦予它們以神性,於是人類頭腦中便呈現一幅萬物有靈的自然圖景。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等是這一時期的文化表現形式。人類在凶悍的自然面前,只能完全服從自然。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人類通過對採集、狩獵等生存手段獲取生存資料,通過祭祀祈禱、巫術占卜、不斷遷徙的形式來應對大自然的各種災害,維持生存,這是屈從自然生存理念的體現。與這種生存理念相一致的是原始的自然生存。在原始自然生存中,人類是作為自然的奴隸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之外的至高無上的統治人類的力量,人類匍匐在自然之神的腳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種完全被動的關係,是人類最低階水平的生存方式,嚴重的阻礙了人類的發展,歷經了漫長的幾百萬年,人類才進入農業社會。
  進入農業社會,受人類認識水平及科學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還是初步的、零散的,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對地球上的許多現象都不能給以科學的解釋,把它們都看成是天意或上帝的安排,由此形成了敬畏、適應地球(自然)為主導價值觀的地球科學文化。例如把某種資源看成是上天的恩賜,如我國的“河伯娶媳”這一民間傳說就代表了此種思想。在古代地球科學文化看來,由於人類不能正確解釋各種地球現象,為了維持人類的生存,人類只能通過對天意或上帝旨意的服從而順應自然,這就是此時人類的生存理念,與之對應的人類生存方式是農業自然生存。農業自然生存方式下,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只是利用和強化自然,人類駕馭自然的能力還不高,人與自然處於初級的平衡狀態,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生態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是與人類對自然的開發不足和人類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不夠緊密聯絡的,是人對自然的一種消極態度,它不能帶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真正的使人類獲得解放。因此,這不是人類嚮往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農業社會時期的古代地球科學文化把地球以及地球中一些現象看成不可違的天意,否認了地球的物質性,否認了地球系統的內在規律性,否認了人類認識地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阻礙了地球科學文化的進步。與此同時,相對遠古時期而言,農業社會時代的古代地球科學文化,表明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和利用的加深,反映人類的主體能動性和自信心不斷增強,人類把自己提升到高於其它世界萬物的地位,人類由自然神的奴隸變成了在天命或神的支配下的地球自然的主人,開始了人類解放的征程。
  二、近代地球科學文化對人類生存方式的反思
  近代這裡主要指工業社會時代。此時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大小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對於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了清晰的認識,特別是哥白尼《天體執行論》一書的出版,把人類從神學、宗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人類的主體地位開始確立。
  產業革命的產生和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駕馭自然的能力增強,人類在與自然的鬥爭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人類的主體地位得到極度彰顯,由此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為主導價值取向的地球科學文化。它的實質是人的自我中心主義,是人類整個現代文明的思想基礎。它的典型表現就人統治自然,人的利益是唯一的尺度,人以自身利益對待他人和其他事物,地球是一座巨大的寶藏,人類對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因此人類可以憑藉科學技術的力量不斷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一座座礦山被開發,一條條河流被截斷,一處處湖海被切割(如圍湖造田、圍海造田等)……它所體現的人類生存理念是征服自然和統治自然,自然臣服於人類腳下。它使人類獲得了巨大的物質享受,同時也造成了森林大面積消失,物種急劇減少,各種人為地質災害不斷加劇,氣候極度異常等各種生態環境問題。這是由於人類活動超出了地球的承受極限,地球執行出現異常,人類社會發展陷入危機之中。這就是工業時代的技術生存方式。
  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導價值取向的地球科學文化,把人儼然看成了駕馭和征服自然和地球的“神”,彰顯了人類的主體性地位,使人類獲得大大的解放,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極大的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水平。但是近代地球科學文化將人與自然、人與地球截然分離,割斷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絡,忽視了地球作為一個系統所具有的規律性,造成了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只顧及了自然、地球的工具價值、經濟價值等外在價值,而忽視自然、地球的生態、審美等多種價值,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垃圾的大量排放;只顧及了人類的利益,而忽視了其它物種的利益,引起了物種的減少和消失;只顧及對自然的開發、利用,缺少對自然的關愛和保護,帶來了威脅人類和地球持續發展的危機。在人類中心主義為主導價值導向的地球科學文化及與之對應的生存理念的作用下,人類統治自然,“征服”地球的思想變成了現實,人類走上了技術生存之路。人類利用技術不斷地向自然索取資源,人類獲得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取得了對自然的空前勝利。但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我們對自然的勝李,對於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技術生存在使人從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來時候。但由於對物質慾望的過度追求,又使人類成了新的物質的奴隸,淹沒在物質世界中,活在焦慮、疲憊之中,造成人的片面發展。   三、現代地球科學文化對人類生存方式的解讀
  現代地球科學文化認為人類是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生存要受到自然的影響,人類也影響自然的發展變化,正是生物的進化才引起環境的演化,才產生了適宜生物生存的環境,由此形成了此時的促進人地和諧,謀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主導價值取向的現代地球科學文化。它要求人類的活動要遵循自然的規律,符合生態原理,促進環境各要素的有機協調,保持地球系統的良好執行,實現人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現代地球科學文化包括自然資源有限、自然環境資源有限、自然環境資源有價等觀點。現代地球科學文化強調地球是人類唯一的生存家園,人類只是地球系統的一部分,人類世是地球系統發展演化的一個階段,善待和關愛地球、與地球和諧共存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恆主題;人類要自覺協調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關係,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人類的發展觀、生存觀、世界觀等必須符合自然法則和地球科學原理,建立全球道德政策框架,加強管理地球系統,促進地球系統朝著有利於人類健康發展的方向執行。與此相對應,人類形成了尊重自然的生存理念,引導人類選擇生態生存的科學生存方式。生態生存要求改變傳統的高消費、高汙染、低產出的生產模式,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選擇清潔、高效的生產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危害,追求簡潔高尚的生活方式,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環境利益,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與地球系統的和諧共存。生態生存是人類通過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的活動,使自然朝著有利於人類發展的方向發展,人與自然互利共存,共生共榮,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全新階段。
  以“人地和諧”為主導價值觀的現代地球科學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地球、利用和開發地球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的質的飛躍。它從辯證、系統的觀點出發,不僅說明了人類與地球的有機聯絡,同時也表明了地球系統對人類所具有的多種價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地球,人類必須關愛地球,保護地球,適可而止的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物種的多用性;人與各種生物及至整個自然界都處於平等的位置,人類與其他生物相比而言,只是多了看管和保護地球系統的權利。此時的人類不僅從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也從物質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實現人類的真正解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
  參考文獻:
  [1]特瑞・伊格爾頓.文化的觀念[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51.
  [2]段怡春.發展地學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J].資源・產業, 2004(12):47.
  [3]杜向民.地球科學文化建設論綱,地球科學文化研究論文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