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自然災害科技論文

  自然災害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巨大損失,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初中地理災害教育初探

  摘要:自然災害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巨大損失,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髮展,災害防治教育尤為重要。因此,研究災害教育對全球防災減災,人類可持續發展等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人地關係”為主要教學內容的中學地理課程擔負著災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災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學生災害意識,增長災害知識,培養防災能力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災害防治教育 初中地理 自然災害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如何通過災害防治教育減少災害的損失,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學校作為育人的專門場所,其在災害教育中的作用備受關注。因此,中學地理課程擔負著災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災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學生災害意識,增長災害知識,培養防災能力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較為豐富的災害教育內容,靈活運用這些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災害教育,有利於學生樹立憂患意識、環保意識、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一、培養學生防災能力的重要性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複雜,地形多樣且山地居多,氣象、地質、地震、洪澇、海洋等自然災害都十分嚴重,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中國自然災害種類多,除現代火山災害之外,全球多種自然災害都有發生,分佈廣,全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發生頻率高,1998年發生了長江流域特大洪澇,2006年重慶和四川發生特大幹旱、2007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1]。自然災害損失的不斷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如何控制和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失,是我國及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我國政府為防災減災出臺了一系列規劃和活動,有利於促進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但減災目標的實現,減災任務的落實、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救助技能的普及與推廣,都離不開教育。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技能,是地理教育嚮應用學科發展的組成,是貫徹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的重要體現[2]。此外,課程標準中關於《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課的內容標準,也規定學生應該對其達到相關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素養。

  二、學生防災能力的培養

  ***一***學習災害地理知識。利用地理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高效率的學習災害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從對災害的表面印象深入到對災害概念、分佈規律、發生機制等深層知識的掌握。例如:利用地圖法,結合地圖講授,有利於學生自我分析,掌握自然災害的分佈規律,訓練他們的讀圖能力和地圖思維。講我國的氣候型別時,當學生學習了我國的主要氣候型別之後,可以帶領學生分析這種氣候型別的特點,結合地圖找到其在我國的分佈區,從而可以找到我國的季風分佈區也是我國頻發水旱災害的主要分佈區。分析完畢,可以結合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災害這一例項進行分析,帶領學生討論分析可以得出,長江流域正好處於季風氣候分佈區,因此該地區容易發生洪災,因此預防洪災是這一地區的防災重點。對於長江上游河道的整治,可以提高抗洪能力,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因此,利用發現法,可以訓練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並激發他們學習災害地理的興趣。最後,利用板書筆記法加強學生對災害地理規律性知識的記憶。

  ***二***學習災害地理知識,掌握技能、薰陶學生的情感態度。鼓勵學生多看、多想,多動手,從而促進學生對災害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習地震災害時,可以先利用演示法,放一段地震發生時的視訊資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到地震模擬實驗室,感受一下地震發生時的場景。讓學生直觀感知該種災害的發生、發展特點,然後利用發現法,鼓勵學生自己動腦筋,思考在這種災害來臨時,人類該如何躲避,從中學習到防災技能。最後,讓學生寫出自己遇到這些災害時的逃生方案,並以作業的方式呈現。

  ***三***幫助學生掌握災害自救技能。在災害地理教學中,利用課本、地圖結合的講解法可以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利用多媒體、圖片資料可以促進學生的現象能力,並能促進學生自我認識程度的提高;利用小組合作法,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相處的交際能力等。學會冷靜應對自然災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技能[3]。

  ***四***薰陶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貼切、自然、巧妙、潛移默化的災害教育,對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全球的觀念,都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災害知識的興趣,由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這樣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內在的、積極的、長期的、穩定的,它對於掌握知識、技能以及發展智力,能起積極地促進作用。從而瞭解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做貢獻[4]。

  通過搞好災害防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培養具有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的未來建設者。

  三、存在問題

  ***一***防災意識低。以本人所在城市為例,烏魯木齊很多學校防災意識薄弱,對於學生的災害知識的傳播比較缺乏,但隨著重大災害的頻發,各個學校也逐步引起重視,不斷加強中學生的防災知識的普及。

  ***二***防災技能有待提高。學生對防災技能的掌握水平還比較低,具有逃生意識,但受到生理年齡和心理素質的限制,很多學生無法確認自己在災害來臨的表現,有具體的防災技能訓練,但訓練形式比較單一,學生缺乏對突發事件處理方式的鍛鍊。

  ***三***學習態度不夠認真,重視程度不夠高。學校雖然已經將消防演習和地震演習常態化,但對於學生來說認知不夠充分,總認為只是演習,又不是真正災害來臨,所以反應比較慢,個別學生態度不夠認真,三三兩兩,手拉著手,有說有笑,嚴重影響了演習效果。   ***四***有關災害的基礎知識瞭解不足。很多學生對各種災害一知半解,獲取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缺乏全面性;有些是因為沒有專門開展知識講座,老師在傳播災害知識時也是通過各章節滲透的,缺乏系統性;對於學生認為考試考災害方面的知識少,同時還存在僥倖心理,認為自己所在的區域不會發生以上災害,重視程度不夠。

  ***五***獲取資訊多為圖片、視訊、缺乏體驗。學生獲取有關災害的知識多為講座、報紙、電視、網路和視訊資料,雖然圖片資訊和視訊資料很直觀,但缺乏真實感受性,如在地震災害中會出現縱波和橫波,由於比較抽象,所以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不足[5]。

  四、建議

  ***一***重視災害教育,提升抗災能力。結合書本知識,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傳授有關各種災害的形成原因,結合各種災害自身特點,有效抗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轉化成災害來臨時的逃生技能,教師應意識到災害教育是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地理災害教育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階段,教師應意識到培養學生的防災技能也是地理教師的重要責任。

  ***二***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情況開展災害教育。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特徵以及強烈的地殼運動,受不穩定的季風環流的影響等,使得我國自然災害型別多樣,發生的頻率高、強度大,且自然災害地域分異特徵明顯。應結合當地的地域特徵,有效地開展災害教育。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我國的西北部,臨近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該地區多地震災害,因此對於該地區應加強地震災害教育,學校應開辦地震牆報、宣傳地震知識,開展地震知識講座、進行地震演習,這樣對於我們這樣的多地震地區可以起到有效的防災減災作用。

  ***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全面開展災害教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專題講座、學生課外活動等多種方式開展災害教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與課外相結合,老師講解與學生動手相結合,從而開展形式多樣的學校災害地理教學。

  ***四***加強防災演練教學活動。防災演練教學活動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災害教育方式,學校與社會、家長聯合,開展防災演練,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式活動,增強自身防災技能,提高災害教育學習效果。日本在每年的9月1日的國家防災日,舉行全國防災大演練活動。我國在汶川地震後,也有專家建議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我國的全民防災日。學校防災演習包括課堂的防災演習和課餘的防災演習。演習可以長期開展,從而鍛鍊學生的身心和活動能力,形成自我的防災技能。尤其是地震災害,由於其爆發突然,很那預知,是比較適合用這樣形式開展教育的。

  ***五***建設學校災害地理課程資源庫。收集災害地理教科書、災害地理教學用圖,災害地理教學模型和標本,災害地理圖書資料、開展災害地理學習興趣小組等。讓學生學會利用資源學習知識,從而運用知識減災防災。

  參考文獻

  [1]陳霞、朱曉華.試論災害教育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J].災害學

  [2]《中國的減災行動》2009年5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3]於秀麗.中學地理教學中防災減災教育的探討.東北師範大學

  [4]李世泰.地理教學滲透災害意識教育的探討.地理教育

  [5]單修政.對災害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災害學

  篇二

  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自然災害時刻威脅人類的生產、生活。面對自然災害,我們要知道它的成因、分佈規律、危害以及防禦措施等。

  一、自然災害的原因

  例1 央視《新聞1+1》曾播出《乾旱:為什麼總在雲南?》專題報道。雲南省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三,卻連續三年遭遇大旱。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簡析該地區近幾年來常形成旱災的原因。

  ***2***簡述該地旱災帶來的危害。

  解析 ***1***旱災成因應從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自然角度看,雲南省以季風氣候為主,降水的季節、年際變化大,在全球氣候變暖使蒸發加劇,降水較往年偏少的情況下,易導致水資源總量不夠;雲南省以喀斯特地貌為主,植被破壞嚴重,“石漠化”廣佈,涵養水源能力差。從人為角度看,雲南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水利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調配能力低,抗旱能力差。***2***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今天,時間持續較久的旱災已基本不會威脅生命安全,但對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仍然存在,故該題應從水資源缺乏對生產生活活動、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展開描述。

  答案 ***1***氣候異常,降水偏少,氣溫偏高,蒸發旺盛;喀斯特地貌發育,加之植被破壞嚴重,涵養水源能力降低;農業水利設施落後,抗旱能力差。

  ***2***農業大面積減產;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緊張;林地大面積受災,森林火災頻發;河流斷流、湖泊乾涸、部分野生動植物死亡,生物多樣性減少。

  點撥 自然災害成因的分析一般從自然原因***氣候、地形、地質、河流、植被、土壤***和人為原因兩方面綜合分析。

  氣象災害側重氣候、河流及地形對大氣運動的影響等方面;地震、火山側重地殼運動等內力作用;滑坡、泥石流多考查小區域,需在解讀試題情境的基礎上結合內、外力作用綜合分析。生物災害多從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等方面回答。

  二、自然災害的特點、影響

  例2 2007年8月13日,颱風“聖柏”在菲律賓呂宋島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洋麵上生成,強度迅速加強,於15日下午加強為超級颱風。18日5時40分登陸臺灣,19日凌晨2時在福建省沿海登陸。19日20時在江西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之後低壓環流一直存在並緩慢向西挺進,相繼進入湖南、廣西、貴州,並一直影響到雲南境內,持續的時間長達7天左右。

  ***1***分析此次颱風對我國長江流域的影響。

  ***2***簡述此次颱風的特點。

  解析 ***1***颱風的主要影響是帶來狂風、暴雨、風暴潮等。但是要注意此次颱風發生的時間為8月,我國長江流域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炎熱乾燥,降水少,此時為水稻的生長髮育期,需水量較大,伏旱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此時颱風帶來的暴雨能夠緩解旱情。該題作答時切忌丟掉材料而按照印象作答。***2***颱風的特點可以由材料的相關描述給出,做題時要抓住關鍵字。由“超級颱風”判斷此次颱風的強度大;由“由福建登陸向西挺進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判斷此次颱風影響範圍廣;由“持續的時間長達7天左右”判斷此次颱風持續時間長。

  答案 ***1***增加長江流域的降水,緩解了旱情。

  ***2***強度大;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

  點撥 自然災害的影響包括有利、不利兩個方面。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是主要的,大多是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但自然災害並非百害而無一利,由於其有利影響往往是間接的、滯後的,不容易被我們直接觀察到,所以常常忽視這一點。

  例如颱風:帶來大量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在一定程度上降溫,緩解酷暑;沙塵暴:加大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延緩全球變暖趨勢,中和酸性氣體,降低北方酸雨發生概率;洪水:洪水能帶給兩岸肥沃的土壤;寒潮:凍死越冬害蟲,淨化空氣;雪災:凍死越冬害蟲;為乾旱、半乾旱地區提供水源,緩解春旱,增加土壤墒情;火山噴發:火山灰是天然肥料,帶來金剛石、硫磺等大量礦藏,形成獨特火山地貌,成為優質旅遊資源;地殼活躍的地方:多地熱和溫泉。

  三、災害鏈

  例3 讀長江中下游地區2013年春、夏季降水比較圖,完成下列問題。

  說明:平均值為1971~2000年該季節降水量平均值

  ***1***結合圖示,分析2013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曾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2***對位於長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區,上述災害變化會帶來哪些次生災害?

  解析 ***1***讀圖可知2013年春季降水量遠比往年平均值少,生產生活用水量在慣性作用下仍然保持原有的需求量,故易出現旱災;2013年夏季降水量遠比往年平均值多,基礎設施的防洪標準是以往年平均值為基礎設定的,故易出現洪澇災害;從而形成春旱夏澇的現象。***2***長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區,植被茂盛,在乾旱災害嚴重期間易因天氣乾燥引發山林火災;山地丘陵地區坡度大,在暴雨沖刷下易引發水土流失;在植被不良、鬆散碎屑物質多的山地丘陵地區易誘發泥石流;在地質結構不穩定的山地丘陵地區易誘發滑坡。

  答案 ***1***春季降水大幅減少,導致該地區出現嚴重乾旱災害。夏季降水大幅增加,導致該地區出現嚴重洪澇災害。出現春旱夏澇的現象。

  ***2***春季乾旱易引發火災;夏季暴雨易引發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夏季暴雨沖刷導致滑坡、泥石流災害。

  點撥 許多自然災害發生之後,常常會誘發或同時爆發出一連串的次生災害,這種現象就稱為災害的連發性或災害鏈。例如,太陽活動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臟病人死亡數量多、地震次數也相對多、氣候有時也有重大波動。

  常見自然災害的災害鏈歸納如下:

  乾旱――森林火災、蝗災

  洪澇――滑坡、泥石流、流行疾病

  熱帶氣旋――狂風、暴雨、風暴潮、洪澇災害

  地震――水災、火災、海嘯、滑坡、崩塌、瘟疫蔓延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潰壩形成洪水

  火山活動――火山爆發、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氣汙染

  生物災害――疾病傳播、當地生態環境惡化

  1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2011年1月26日,日本九州南部的霧島山新燃嶽火山噴發,激起的火山灰衝到3000米的高空,能見度降到500米左右,對周邊地區產生了極大影響。

  材料二 東亞區域性區域圖。

  請評價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2. 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北海道島是日本第二大島嶼,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山地約佔總面積的60%。2012年初,西伯利亞高壓異常強盛,北海道地區遭受極寒和暴風雪天氣襲擊,部分地區積雪厚度達4米多。

  材料二 日本北海道冬季降雪量分佈示意圖。

  當地暴雪在春季可能引發哪些次生災害?

  3. 2013年4~5月,印度境內遭遇熱浪襲擊,最高溫度達40℃左右,區域性地區接近45℃。因熱浪而死亡的總人數達531人。

  據下圖分析4~5月印度易發熱浪的原因,並提出預防熱浪的措施。

  4.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01年5月1日20時30分左右,重慶市武隆縣縣城江北西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一幢8層居民樓房垮塌。造成79死亡,數人受傷。

  材料二 2011年1月,一系列的驟發洪水和泥石流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附近的塞拉納山地區爆發,建築、道路等被破壞。近14,000人無家可歸,759人死亡,400人失蹤,這是巴西史無前例最惡劣的一次自然災難。

  材料三 香港1100多平方公里面積,山地佔60%,大量民居、道路依山而建。與內地許多地方一樣,香港每年都會發生山體滑坡,曾經發生過一天死亡138人的大災難,這一天被稱為香港山體滑坡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1***簡述滑坡給三地帶來的危害。

  ***2***三地滑坡都發生在城區,城市化過程中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滑坡的?

  1. 害:①熔岩會摧毀田園、建築等;②危害人類生命安全;③火山灰會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交通;④誘發地震。

  利:①會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②形成可開發的旅遊資源;③火山灰可以作為建築材料及化工原料。

  2. 積雪融水匯入河流,形成洪澇災害;在山區誘發滑坡、泥石流。

  3. 原因:4~5月該地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強;雨季未到,多晴日,氣溫高。在經常受熱浪襲擊的地區,在熱浪襲擊之前,要根據天氣預報做好供電、供水和防暑醫藥等的供應準備,在熱浪襲擊時,保證清涼飲料供應,改善休息、醫療條件,及時搶救中暑病人。

  4. ***1***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還會對附近道路交通造成嚴重威脅。

  ***2***認為開挖坡腳,使山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山體上部建房堆載,加大重力;爆破,砍伐植被等使巖體鬆散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