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害科學論文

  地震是群禍之首,是人類生存和文明建設的大敵。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間使成千上萬乃至數十萬生靈慘遭傷亡,使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毀於一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地震的人為災害及預防

  [關鍵詞]地震;人為災害;預防

  地震是群禍之首,是人類生存和文明建設的大敵。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間使成千上萬乃至數十萬生靈慘遭傷亡,使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毀於一旦。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地震災害隨之出現了人為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地震災害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災害,而是自然作用與人類行為共同引起的綜合致災過程。人類正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大大減輕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社會經濟財富損失,而人類防災減災或應變行為的失當則會加重地震災害,從而帶來不應有的災難。歷史地震的教訓是十分沉痛的。由於人類自身行為失當而致災的問題,應當成為地震對策研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這對於減輕未來地震災害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地震人為災害含義辯析

  地震災害從後果及致災過程上分析,一般可分為地震原生***一次***災害,地震次生***二次***災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災害。按照比較常見的解釋,地震原生災害是指地震時由於地震動或地殼斷層的作用,造成建***構***築物的破壞、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地震次生災害是指因地震誘發而導致的其它災害。如地震時大壩潰裂,釀成水災;爐火傾覆,火種撤出,引起火災;建築物倒塌砸壞劇毒氣體容器,造成毒害,高層建築破壞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庫、火藥爆炸、燃燒或滑坡、海嘯、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災害。地震的三次災害又叫地震衍生災害或廣義次生災害,指因地震災害造成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職能失調,社會秩序混亂,停工停產而造成的重大損失。如電腦控制系統失靈,造成記憶毀滅,指揮系統和生命線系統失控,災民基本生活需求無法保證,傷亡人員得不到及時救治,社會治安惡化等系統的不正常反應。

  地震時,幾十秒甚至幾秒種這個短暫的瞬間人們應變行為的失當,將會造成嚴重的傷亡,即所謂的人為災害。它與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災害有很大的區別。錢學森同志認為:“人為災害發生非常頻繁,損失很大,不容忽視,不考慮人為災害的災害學是不全面的”。人為災害包括:①各種爆炸事故;②火災;③核工廠事故;④化工廠洩放毒物事故等。可見,這裡所講的人為災害是相對於自然災害而言的人為致災過程。本文所說的人為災害,是指地震時由於人們的應變行為不當或因地震謠傳、誤傳而引起的錯誤行為造成的災害。其前提是地震自然災害或地震謠傳、誤傳的大環境。

  二、人為災害成因分析

  一是對地震災害心理上的誤解和扭曲。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有其孕育、發展和爆發的過程,對於地震,人類並不是一無所知。但是由於地震巨大的破壞性,給人們心理上蒙上了一層可怖的陰影,對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僥倖。從心理傾向和情感上看,人們對地震普遍關注,渴望瞭解地震,而又憎惡和恐懼地震,聞震心驚,談震色變,一有風吹草動,就不辯真偽,驚慌失措,造成悲慘結局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不良心理素質所致。

  二是地震、抗震科普知識匱乏,應急應變能力低下。從地震抗震知識瞭解程度上看,真正瞭解的是少數,一無所知的也是少數,大部分則屬一知半解。這種認識上的匱乏和心理素質的障礙,反映到行為上,必然盲目行動,導致錯誤行為。震時人們災害基本上都是由於不懂得正確的地震應急避難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樓。1556年1月23日華縣發生8級大地震,死亡83萬多人。倖存者秦可大在地震後一文中深有感觸地寫到:“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之,縱有覆巢,可寄完卵,力不可辦者,預擇空隙之地,審趨避可也。”他列舉了李羔外逃覆壓而死,左熙躲在床下,“賴床格支撐,止傷一指,是避者反遇害焉”。曾經遭受過地震災難的唐山及刑臺、海城等地群眾總結的“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要想把命保,就地躲藏好”的順口溜,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

  三、減輕人為災害的對策

  歷史地震的慘痛教訓,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遭遇未來地震襲擊時,怎樣才能有效地減輕人為災害,在地震時恐怖的一瞬間,真正做到臨震不亂,隨機應變,審時度勢,保命求生。

  ***1***單位減災對策

  單位及社會團體,是城市的基本單元和重要組成部分,其抗震能力的提高,對減輕地震災害至關重要。

  1.單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為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

  2.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識,提高廣大職工的抗震意識和震時的應急應變能力。

  3.組織抗震防災演習和專業隊伍的培訓教育,提高技術素質和快速反應能力;

  4.學校、幼兒園、俱樂部和農貿市場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場所都要編制應急預案,落實各項防災措施。

  5.重要部位和崗位,要有嚴明的紀律和安全操作規程,震時嚴禁逃崗或因錯誤操作造成不應有的災害。

  6.在短臨預報釋出後,對群眾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問題要作出明確規定,認真搞好宣傳,及時組織檢查,防患予未然。

  ***2***家庭應急對策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落實家庭應急對策,對抗震防災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家庭成員都要全面瞭解震前準備、臨震應急、震時自救、震末搶險和震後救災等各個時段的具體要求。

  2.每個家庭成員都要了解住所周圍的環境條件及避震的場地、路線和有關規定。

  3.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熟悉水電閘、閥的位置及煤氣爐灶的應急關閉操作要求。

  4.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懂得搶險救災的基本知識,學會簡易的急救方法。

  5.臨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陽臺的花盆、磚塊等危險物品。

  6.在短臨預報釋出後或出現大量巨集觀前兆異常震情十分緊張時,應建立家庭抗震防災應急箱***包***,準備必要的熟食、飲水、手電、蠟燭、常用藥品、小型收音機等,以備震後使用。

  ***3***個人自救對策

  在地震發生時的短暫瞬間,人們應變行為的正確與否,是減少人為災害的關鍵。

  1.居住平房的人員,如果屋外有空曠野地,地震時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隱蔽在室內較安全的地方。

  2.居住樓房的人員,地震時千萬不要驚慌跳樓或外逃,應立即躲避在傢俱、床、桌子或灶房、廁所和空間較小的房間,主震後立即撤離。

  3.如果地震發生在夜間,不要因尋找衣物或穿衣耽誤時間,要爭分奪秒立即向安全地帶轉移或就近隱蔽。

  4.地震時,凡逃出屋外的人員,不要在狹窄的小衚衕或高大建築物、高壓線附近逗留。

  5.在崗人員,地震時要沉著冷靜,堅決果斷,立即切斷電源,關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閘閥,停止油氣輸送,然後再就近避震。

  主震後,不要立即進入房內,防止強餘震的襲擊,以免造成傷亡。

  篇二

  地震災害救援研究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多次地震救援實戰經驗,研究在現有地震災害應急救援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從救援技術應用、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地震中的生命救援能力的措施,僅供參考。

  關鍵詞:地震;救援;研究

  中圖分類號: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並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洩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會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堰塞湖等次生災害。2008年5月12日我國汶川8.0級特大地震發生後,受災人口達到4571萬,一場生命救援的競賽迅速展開,全國13434名消防隊特勤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從建築坍塌廢墟中成功搶救出1701名生還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當前,地震後快速、科學實施生命救援是國內外地震救援隊伍面臨的最突出的課題之一。

  1 地震後生命救援的特點

  1.1 作業環境複雜

  地震發生後,建築物垮塌嚴重;被埋人員的親屬,以及志願者、救援隊的人員眾多;現場秩序較亂,一些被埋人員的親屬甚至出現不理智行為;同時,各類基礎性的“生命工程”,如交通、電力、天然氣、有***無***線通訊等,遭到嚴重破壞;地震中隨著餘震不斷,往往伴隨著惡劣的天氣,如雨、雪、霧、大風等,使救援作業環境異常複雜,增大救援難度。

  1.2 救援裝備需求大

  地震救援過程中,不僅要用到雷達生命探測儀、音視訊生命探測儀、搜救犬等搜尋裝備進行全方位的人員定位,還要用到起吊、挖掘、破拆、頂升和支撐救援裝備,埋壓深度較深時,甚至還要用到大型的吊車、重型剷車等工程挖掘機械,有些時候,必須“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各類裝備,才能開啟救援通道。同時,救援現場還需要大量救生類、照明類、洗消類、後勤保障類等裝備。除此之外,救援人員還要結合現場實際,利用木料、磚塊、預製板等材料,製作各類支撐構件。

  1.3 救援持續時間長

  地震中,隨著被埋壓人員的生命體徵越來越弱,救援過程就是與時間賽跑。救援準確發現並定位被埋壓人員後,在打通救援通道的工作中,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救援過程中,各類破拆類裝備不宜長時間使用,其主要構件易造成損壞,加之在一些狹小空間裡,空間有限,操作裝備和人員施救的難度加大。以上原因致使救援效率低,救援時間長。

  1.4 救援危險性大

  地震生命救援時,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其主要表現為:一是餘震的威脅給救援帶來困難,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幾天內發生餘震6000多起,而且有6.0級以上破壞性較大的餘震4起,餘震可能引起受損建築物出現第二次垮塌和打通的救援通道出現塌方;二是救援人員在破拆時,若使用的裝備衝擊力強,引起較大震動,也可能造成新的垮塌;三是救援時一些鋼筋水泥、玻璃等尖銳物品容易刺傷人員;四是救援人員連續作戰,精力和體力下降時,有可能造成搬運重物時精力不集中,砸傷人員,過度勞累也可能導致人員重傷或死亡。

  2 地震生命救援面臨的突出問題

  2.1 資訊化指揮手段落後

  由於當前消防部隊多數時間在主要城市救援作戰,單兵手持電臺的配備率高,在較小、空曠的區域內通訊能力強於其他部隊。但進入山區和市政通訊設施損毀的區域搜救,移動式衛星定位通訊裝置普遍效果較差、遠端通訊能力較弱的問題就暴露出來,部隊失去聯絡的情況屢有發生。

  2.2 技術裝備配置不合理

  救援過程中,由於運輸條件限制,重灌備數量不足,多靠輕裝備作戰,損耗嚴重,影響了攻堅和持久作戰能力。同時,從裝備的配備標準看,目前輕、重型地震救援隊裝備配備種類繁多,各不相同,給戰勤保障帶來了巨大壓力。從裝備的便攜性上看,多數裝備難以適應山地攜行,影響了山區搜救的行軍速度。

  2.3 戰勤保障能力欠缺

  當前,全國公安消防地震救援隊已全面推行了72小時自我保障,但這種保障模式受作戰區域、作戰時間、裝備攜行重量等因素影響,在長時間、跨區域和山區地震救援中常常難以實現。

  3 地震生命救援採取的措施

  3.1 積極搜救被困人員

  搜尋定位是現場救援的第一環節,應主要把握兩個主要方面: 一是確認有無被埋壓人員;二是使用不同搜尋裝置和儀器,由大致定位到精確定位,並對被埋壓人員的生命體徵作出判斷。要想切實把握好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就必須使用人搜、犬搜、儀器搜等正確的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細緻的搜救。

  3.2 發揮各類救援裝備的最大效能

  在現場救援過程中,要注重發揮裝備的最大效能,要能形成整體合力。一是承重牆、承重樑、預製板等牆體或承重構件的破拆,可利用鑿岩機、剪擴器、鐵錘破拆;二是建築中的鋼筋、樓梯鐵扶手等的破拆清障,可視情況利用鋼筋速斷儀、切割機、行動式萬向切割器、氧氣或乙炔或丙烷切割器、液壓組合破拆器進行;三是可利用起重氣墊、液壓頂杆,撐開建築縫隙,拓寬救援通道。

  3.3 配合實施醫療輔助

  接近了被困者但不能立即救出時,要及時穩定被埋壓人員的情緒,根據現場不同情況,利用導管輸送水分和流質食物,必要時可進行輸液和輸氧、止血;在人員救出後,一要防止眼睛灼傷;二要有條件的情況下,要對救出人員的身體進行捆紮固定,防止人員長時間的擠壓蓄積的有毒物質向身體其餘部分擴散,造成二次傷害。

  3.4 全面開展現場清理

  現場人員搜尋、救援等主要任務完成後,要綜合利用人搜、犬搜、儀器搜等方法,並動員社會各方面的救援力量,對現場開展確認探測搜尋,最終確認有無被埋壓人員;現場如有危險化學品發生洩漏,要利用稀釋驅散、沙土埋壓、倒罐等方法,清除殘餘物質,清除危險源。救援結束後,必須全面、徹底清點人員,檢查有無受傷或失蹤的人員,並將檢查情況報告現場總指揮員,做好記錄。

  4 加強地震生命救援能力建設的對策措施

  4.1 要建立完善特大災害事故救援網路

  我國幅員遼闊,發生大型災害事故的機率大,力量集結難度較大,可以參照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做法,整合專業救援力量資源,以公安消防部隊六大陸地搜尋與救護基地為重點,主要開展災害事故專業性救援訓練,形成覆蓋全國的消防救援力量網路,專門應對嚴重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事故。

  4.2 加大救援器材裝備建設力度

  目前,我國消防部隊的器材裝備是由同級政府負責,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消防部隊器材裝備配備參差不齊,特別是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差距較大。為適應特大災害事故救援需要,建議出臺符合各區域處置自然災害事故的實戰的、科學實用的器材裝備標準,硬性推動各級政府配置相應的救援裝備器材,成立區域性消防救援中心後,重點配備搜救器材和破拆類器材、車輛和重型機械等,具備應對重大災害和事故的強大戰鬥力。

  4.3 要建立完善資訊化支撐體系

  建立以資訊化為主導的高素質、高效能指揮機關,實現地理資訊的全國覆蓋,提升消防部隊滅火救援作戰特別是跨區域作戰中行軍的快速準確。提高單兵資訊化裝備配備水平,確保整個指揮系統的準確高效運作,提高滅火救援作戰指揮水平。

  4.4 建立完善戰勤保障體系

  相對於發達國家及解放軍的聯勤體制,我國公安消防部隊的戰勤保障工作起步較晚。當前,要以走“融入式”發展道路的思想為指導,以提高滅火救援戰鬥力為出發點,按照現代滅火救援作戰行動的規律,將人、財、物和社會可利用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建立具備技術、物資、生活保障和聯勤保障能力的戰勤應急保障體系。

  5 結束語

  地震救援中,消防部隊要發揮出生命救援的拳頭和尖刀的作用,就要於微觀處把握地震的主要特點,巨集觀上認清制約救援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在救援現場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展開立體救援,才能在地震救援中“快速反應、科學施救”和“能打仗、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