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計算的應用及發展前景論文

  網格計算即分散式計算,是一門電腦科學。它研究如何把一個需要非常巨大的計算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分成許多小的部分,然後把這些部分分配給許多計算機進行處理,最後把這些計算結果綜合起來得到最終結果。 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網格計算的應用及發展前景修改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網格計算的應用及發展前景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論述了網格計算的發展概況、在科學領域的應用範圍、網格服務的特點以及在未來網路市場中的發展潛力。

  [關鍵詞] 資料庫;浮點運算;虛擬化;資源共享
 

  現代社會由於大規模的科學和工程計算的需求,迫使計算機必須不斷地提高其運算速度和儲存容量。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表明,為了達到更好的處理效能,除了必須提高系統的硬體的速度外,系統的結構也必須不斷改進,特別是當元器件的速度達到極限時,後者將變成焦點問題。於是,超級並行機已經成為複雜科學計算領域的主宰。但以超級計算機為中心的計算模式存在明顯的不足,而且目前正在經受挑戰。超級計算機雖然是一臺處理能力強大的“巨無霸”,但它的造價極其昂貴,通常只有一些國家級的部門,如航天、軍事、氣象等部門才有能力配置這樣的裝置。而隨著人們在日常工作遇到的商業計算越來越複雜,人們迫切需要資料處理能力更強大的計算機,而超級計算機的價格顯然阻止了它進入普通人的工作領域。於是,人們開始尋找一種造價低廉而資料處理能力超強的計算模式,最終科學家們經過努力找到了答案——Grid Computing***網格計算***。

  網格***grid***是一個整合的計算與資源環境,或者說是一個計算資源池。網格也是一種先進的計算基礎設施***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簡稱ACI***,用於研究與工程應用相結合的專案,學科領域涉及超級計算技術、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中介軟體技術、並行演算法和各種計算科學研究與應用技術,是一個綜合性的跨學科高技術研究課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是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是將地理上分佈的計算資源***包括資料庫、貴重儀器等各種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協同解決複雜的大規模問題,特別是解決僅靠本地資源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是專門針對複雜科學計算的新型計算模式。這種計算模式是利用網際網路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電腦組織成一個“虛擬的超級計算機”,其中每一臺參與計算的計算機就是一個“節點”,而整個計算是由成千上萬個“節點”組成的“一張網格”, 所以這種計算方式叫網格計算。這樣組織起來的“虛擬的超級計算機”有兩個優勢,一個是資料處理能力超強;另一個是能充分利用網上的閒置處理能力。簡單地講,網格是把整個網路整合成一臺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計算資源、儲存資源、資料資源、資訊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計算能力的迅速增長,網際網路絡的普及和高速網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以及傳統計算方式和計算機的使用方式的改變,網格計算已經逐漸成為超級計算髮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網格計算是一個嶄新而重要的研究領域,它以大粒度資源共享,高效能運算和創新性應用為主要特徵,必將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建立了很多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CSA***和工程研究中心,美國還制定了新一輪規劃的先進計算框架計劃***ACIP***,發展面向21世紀的先進計算技術. 我國在科技部的領導和主持下,經過306主題專家組及相關單位的努力,作為我國高效能運算和資訊服務的戰略性基礎設施的國家高效能運算環境發展很快。在已建成的5個國家級高效能運算中心基礎上,又於中南、西北等地建立了新的國家高效能運算中心,科技部並加強了網格節點的建設,形成以科學院為主體的計算網格。教育部也啟動了網格計算工程,第一批12個網點正在建設中,國家基金委也列出專向基金資助網格計算。

  網格是借鑑電力網***electric power grid***的概念出來的,網格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使用者在使用網格的計算能力時,就如同現在使用電力一樣方便簡單。

  在科學計算領域,網格計算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1.分散式超級計算。網格計算可以把分散式的超級計算機集中起來,協同解決複雜的大規模的問題。使大量閒置的計算機資源得到有效的組織,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省了大量的重複投資,使使用者的需求能夠得到及時滿足。

  2.高吞吐率計算。網格技術能夠十分有效地提高計算的吞吐率,它利用CPU的週期竊取技術,將大量空閒的計算機的計算資源集中起來,提供給對時間不太敏感的問題,作為計算資源的重要來源。

  3.資料密集型計算。資料密集型的問題的求解往往同時產生很大的通訊和計算需求,需要網格能力才可以解決。網格可以藥物分子設計、計算力學、計算材料、電子學、生物學、核物理反應、航空航天等眾多的領域得到廣泛的需求。

  4.基於廣泛資訊共享的人與人互動。網格的出現更加突破了人與人之間地理界線的限制,使得科技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更加的方便,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智慧共享。

  5.更廣泛的資源貿易。隨著大型機的效能的提高和微機的更加普及,及其資源的閒置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網格技術能夠有效地組織這些閒置的資源,使得有大量的計算需求的使用者能夠獲得這些資源,資源的提供者的應用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擾。需要計算能力的人可以不必購買大的計算機,只要根據自己的任務的需求,向網格購買計算能力就可以滿足計算需求。

  早期的網格體系結構是五層沙漏結構。在五層沙漏結構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以“協議”為中心,它側重於外部的行為而不是內部的特徵,通過協議可以實現一種機制,使得虛擬組織的擁護與資源之間可以進行資源使用的協商,建立共享關係,並且可以進一步管理和開發新的共享關係。這一標準化的開放結構對網格的擴充套件性、互操作性、一致性以及程式碼的共享都有好處。

  在2002年的2月,IBM與 Globus 共同發表了OGSA***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勾勒了Globus Toolkit3.0的藍圖。OGSA主要是將 Web Services、資料庫存取、J2EE 等技術規範納入網格計算。初步的規範已經公佈在網路上供大家評估建議。

  五層沙漏模型中,強調的是被共享的物理資源***或者是這些資源所支援的服務***在OGSA 中,服務所指的概念更廣,包括各種計算資源、儲存資源、網路、程式、資料庫等等,一切都是服務。五層模型實現的是對資源的共享,而在OGSA中,實現的對服務的共享。在OGSA中一切都看作是網格服務,網格是可擴充套件的網格服務的集合,即網格={網格服務}。

  以網格服務為中心的模型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網格中所有組建都是虛擬的,通過提供一組相對統一的核心介面,所有的網格服務都基於這些介面的實現,就可以很容易地構造出具有層次結構的、更高級別的服務,這些服務可以跨越不同的抽象層次,以一種統一的方式來看待。

  虛擬化也使得將多個邏輯資源例項對映到相同的物理資源上成為可能,在對服務進行組合時不必考慮具體的實現,可以以底層資源組成為基礎,在虛擬組織中進行資源管理。通過網格服務的虛擬化,可以將通過的服務語義和行為,無縫地對映到本地平臺的基礎設施之上。

  “藍色巨人”IBM正在構築一項名為“Grid Computing”的計劃,旨在通過因特網,向每一臺個人電腦提供超級的處理能力。IBM公司副總裁、也是這項計劃的總設計師歐文·伯傑說,“Grid Computing”是一種整合電腦資源的新手段,它通過因特網把分散在各地的個人電腦連線起來,不僅可使每臺個人電腦通過充分利用相互間閒置的電腦能源,來提升各自的電腦處理能力,還可使成千上萬的使用者在大範圍的網路上共享電腦處理功能、檔案以及應用軟體。正如網路技術總是從科學開發領域轉向企業商務領域一樣,我們也希望看到‘Grid Computing’能取得這樣的進展。

  另一個業界巨人SUN也推出新軟體促進網路計算的發展。2001年11月,Sun推出了Sun Grid Engine企業版軟體的、,繼續提升它的網路技術計算水平。該軟體自推出以來, Sun Grid Engine 企業版軟體的使用者已經增長了20倍。今天,全球有118000多顆CPU都是採用Sun Grid Engine軟體管理的。

  除此之外,一批圍繞網格計算的軟體公司也逐漸壯大和為人所知併成為受到關注的新商機,如:Entropia、Avaki、Noemix、Data Synapse等等。有業界專家預測,網格計算將成為未來網路市場發展的熱點。據《ForbesASAP》預測,網格技術將在本年度達到高峰,並帶來因特網的新生。如果網格技術能促使市場按預期的17%年增長率持續成長的話,那麼在2020年將會形成一個年產值20萬億美元的大產業.
 

  【參考文獻】

  [1]李秀.計算機文化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王森.計算機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3]施伯樂.資料庫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4]陳明德.Novell網路實際操作[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