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博物館旅遊開發的思考論文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基於博物館旅遊開發的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基於博物館旅遊開發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 要 :目前國際遊客對博物館旅遊的熱情持續高漲,研究機構也對基於博物館的旅遊產生濃厚興趣。文章借鑑國外博物館旅遊開發的經驗,針對南陽市張衡博物館的實際情況,對基於博物館的旅遊開發進行了探討。結合博物館的特色,為弘揚民族文化和繁榮地方經濟提供一個新思路。

  關鍵詞: 博物館 旅遊開發 旅遊景點

  Abstract: The enthusiasm for international visitors to the museum tourism continues to ris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also interested in the tourism based on museum.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foreign museum tourism, and gives adv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Zhang Heng Museum of Nanyang cit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s, it offers a new way for carrying forward nat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ing local economy.

  Key words: museum;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cenic spots

  英語中博物館一詞來自於拉丁文,並且在“museums”上變得更加多元化***“musea”很少用***。最早起源於古希臘“ ? ”***Mouseion***一詞,是指一個地方或繆斯神廟***希臘神話的藝術讚美的神靈***。在我國“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語並且作為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的比較晚,大約一百多年的歷史。不過早在《山海經》已有記述“博物”一詞,當時的意思是指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而到了現代“博物館”一詞變得更加多元化,現代博物館的目的是收集、儲存、解釋並顯示物品的藝術、文化、或對公眾起到科學文化的教育意義的非盈利的場所。博物館歷史與現代的融合決定了他特殊的文化內涵,公眾對一個地方的文化認知最基本的起源都是來自於博物館,這也在最近興起的博物館旅遊中得到印證。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作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巴黎盧浮宮吸引了大約千萬的遊覽次數。隨著近些年來博物館旅遊的興起,旅遊界和博物館界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一些社會專家學者的關注,並對此開展了一系列的課程研究。文化旅遊觀光的空前高漲,對博物館歷史文化的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物古蹟在旅遊中起著一種特殊的作用。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更新和對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更加需要作為國家文化、文明視窗的博物館來推動各國旅遊業的發展。全球正在興起文化旅遊、文化消費,人們越來越追求高品位、富有教育意義的旅遊。博物館為了跟上世界旅遊潮流,已經開始改變著人們對博物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再認識,並不斷擴大博物館的內涵。

  隨著公眾對博物館文化的認知程度的加深,博物館與旅遊業產業的結合會變得更加的迫切,隨之而產生的博物館旅遊將會變成當代一種熱門文化旅遊產業。結合博物館和當地的地域特點進行旅遊開發,一方面可以充分地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另外,也可以引導更多的人們由純粹觀光式旅遊,向風景、文化等融為一體的景色加知識型的旅遊轉化。要進行基於博物館的旅遊開發,需要通過以下幾點著手。

  1 博物館展品的陳列與展示

  博物館展覽中視覺符號是視覺資訊傳遞的基礎,是博物館陳列環境中視聽資訊傳播的重要環節。博物館中的各種視覺符號比如圖形、展示架、文字、印本、燈具、雕塑模型、展示臺、多媒體視訊等屬於視覺的符號。假如單純以視覺符號元素的傳遞資訊,傳遞的資訊很有限。應該配合聽覺符號元素的傳遞方式。隨著計算機多媒技術的迅速發展,加以配合視覺聽覺傳遞方式已成為博物館展覽的主要陳列手段。通過紅外線技術裝置,公眾會在不同的展品面前聽到不同的語音提示。這些現代科技的應用使得觀眾能夠在博物館中體驗豐富的參觀與視聽效果,資訊傳遞的方式從原始的講解到現代科技的視聽應用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現代博物館的展覽形式主要是通過互動增強參觀者的視聽效果,工作人員通過講解互動與多媒體動畫展示,其重在通過這一種互動的展示藝術向觀眾傳達出博物館展品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所以通過這種多感官的互動溝通,使得觀眾對整個展品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同時其主動參與性與選擇權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博物館中的展品,更多的是傳遞文化和歷史。為了讓參觀者充分認識展品的作用原理和裡面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可以進行現場演示。比如渾天儀,可以通過一個仿製品,來演示一些天文現象。對一些重要展品,可以通過3D動畫模擬演示。3D動畫又稱三維動畫,是伴隨著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技術。

  3D動畫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將實物或圖形根據預先設定的大小設尺而建立虛擬的實體模型,通過計算機利用軟體中的模型指令,設計師在這個虛擬的三維模型世界中按照要表現的物件的形狀尺寸建立模型和場景,再根據實物需要生成的技術要求設定模型的運動軌跡、虛擬攝影機的運動和其它動畫引數,最後按要求為模型賦上特定的材質,並打上燈光。當這一切完成後就可以讓計算機自動運算,生成最後的畫面。對一些陶類展品,甚至可以提供一個專門的製作作坊,展示當時的製作流程。一些對製作陶器非常感興趣的遊客,甚至可以親自參與陶器的製作。

  2 展品的說明

  博物館中展品的說明,通常是採用說明牌的方式,擱置在展品的周圍,其具體內容是將所展覽的物品的文化歷史內涵對公眾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其主要內容一般包括展品的名稱、展品的年代、展品的材質、展品的來源、展品收藏的單位等內容。特別重要的展品還會對其工藝特點、藝術價值、製作的工藝手法、展品的銘文、展品的質量進行一個詳細的描述,以便於公眾能對所展覽的物品有一個大致上的瞭解。這種方式的說明給參觀者的印象不夠深刻,介紹不夠全面。可以對一些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展品,利用多種展示方式進行全面介紹。可以針對展品製作一個介紹的短片,在遊人走到展品前時通過短片給予展品比較詳細的介紹。比如,地動儀,可以製作短片介紹地動儀的外觀,加入動畫顯示其工作機理。並通過劇情短片簡單介紹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在當時的影響及效果等,讓參觀者對其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3 博物館相關配套旅遊景點開發

  在博物館參觀的基礎上,可以針對博物館中的具體展示內容,進行相關旅遊景點的開發。對於張衡博物館,可以對張衡故居、張衡墓等景點,根據歷史記載及考古資料,結合原有遺址進行適當的建設和擴大,和博物館一起為遊客提供一個集知識、風景為一體的綜合旅遊體驗。通過一系列相互聯絡的景點,把當時的時代背景、文化等系統地展示出來。

  4 博物館配套旅遊產品開發

  在快節奏現代生活中的旅遊,人們更傾向於把它看作是一種放鬆方式。這個放鬆過程中,要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全方位的服務,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旅遊開發。要根據旅遊市場需求和博物館旅遊的特點,對區域內文化旅遊資源進行整合,構建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藝術建築物,落實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旅遊服務的完善,落實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等。因此,旅遊地開發需要開展旅遊吸引物建設,使之與其他相關旅遊條件有機結合,成為旅遊者停留、活動的目的地。必須憑藉其博物館附近現有的旅遊資源的優勢,砌石?c亭,修園造橋;並且注重亭臺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給人一種人在畫中的美感。首先,要擬定一個較為合理的旅遊線路。旅遊線路就是把旅遊者的消費行為、旅遊餐飲、旅遊住宿、旅遊交通、旅遊景區、旅遊購物、旅遊娛樂相互結合規劃出來的一條遊覽線路。主要是考慮不同遊客的需求特點、支付能力進行相應的搭配。根據搭配的旅遊內容確定相應的旅遊時間,比如2天或3天的旅遊線路。需要配套相應的交通路線和運輸手段。便利的交通可以迅速把各地遊客集中和疏散。此外,結合博物館重要展品,製作有代表性的玩偶、展品小模型等旅遊紀念產品。針對張衡博物館,可以製作一些演示性的渾天儀、地動儀等。可以讓遊客在遊玩之後,能夠購買到代表這次豐富旅遊經歷的旅遊產品。

  5 博物館旅遊配套設施的建立

  和博物館構成一體的旅遊景點,需要配套相應的旅遊設施。民以食為天,在遊客參觀之餘,提供結合當地特色的美食。可以讓遊客在遊覽之後,感受當地的飲食文化。此外,可以結合博物館展品時代,修建符合當時時代建築特色的酒店,解決遊客的休息問題,讓遊客對時代文化有一個全方位的立體認識。

  6 開展文化活動,豐富博物館內涵

  為了加深博物館的影響力,可以開展一系列相關主題的大型文藝或表演活動。比如可以在當地開展大型的張衡祭祀活動,增加人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風俗的瞭解。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在文物行政部門報送備案的博物館已超過4000家,比上一年增加了約300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所佔比例也進一步攀升到了總數的20%左右。而據文化部資料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637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1%。另一方面,展覽展示和教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區域、國際交流更加廣泛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感受文化與藝術的氣息,獲取科學與自然的知識,領受社會與人文的教益。同時對博物館旅遊這一新興文化旅遊產業的研究會得到越來越多社會文化學者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