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心理護理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行為方式的改變,高血壓的患病率呈現迅猛上升的趨勢,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血壓的心理和診療護理體會

  【摘要】 目的 探討高血壓患者心理和診療護理療效。方法 對本組68例高血壓患者在完善治療的基礎上, 注重做好心理護理, 全程住院期間密切觀察生命體徵及常規心電監護, 持續觀察患者心理和診療護理狀況。結果 本組病例均順利出院, 在全程護理過程中, 及時發現並協助處理4例心理存在問題的患者, 確保了患者的康復。結論 高血壓有焦慮、抑鬱情緒,心身狀況較差,良好心理護理能有效改善高血壓病人情緒。

  【關鍵詞】 高血壓 心理 診療 護理

  由於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發病率高,並殘症多,病死率高。特別是高血壓晚期的靶器官損害及其合併的冠心病、腦卒中、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 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壓屬慢性疾病,多數病人需長期終生治療。採用藥物控制血壓,儘管能產生持續、可靠的降壓作用,減輕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但常因藥物的副作用及長期服藥的經濟負擔而影響對高血壓的有效治療。研究表明,非藥物治療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壓方法。

  1 一般資料

  我科2008年06月~2009年08月間,共收治高血壓梗死患者68例,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齡 62 歲。經過治療和有效的治療護理均好轉出院。

  2 護理體會

  1.心理護理

  正確的心理護理對高血壓患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人在長期精神緊張、壓力、焦慮或長期環境噪聲、視覺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壓。焦慮、緊張、膀胱內充滿尿液、室溫過熱或過冷、疼痛、晝夜變化都影響血壓 的變化。據研究,暴怒、激動時,人的血壓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心理行為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療效果。將支援性心理治療及行為干預應用到對社群高血壓患者的護理中,通過影響患者的人格、應對方式、認知模式和情緒,增加患者對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2.診療護理

  2.1 急症高血壓的護理急症高血壓包括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及惡性高血壓,病情凶險、變化極快,如不及時有 效的控制血壓,常導致腦出血、腦梗塞、心衰、肺水腫甚至心 肌梗塞等併發症。此類患者常需快速降壓,如用硝普鈉降壓 治療,但此藥若降壓過快也會引起心血管併發症,因此,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是血壓、意識狀態的變化。例如患者出現頭痛加劇、噁心、嘔吐、燥動不安、抽搐、意識障礙等,應立即報告醫生,即予吸氧、鎮靜等。加強治療時護理:①用藥期間注意藥物濃度、滴注速度、持續血壓監測,根據降壓療效 調整硝普鈉或其它降壓藥物的用藥劑量。②觀察尿量、尿液顏色、血壓、意識狀態、心率及心律的改變,做好記錄,儘早發現可能的併發症,早期對症治療。③注意硝普鈉代謝物的蓄積中毒,靜滴6h應更換,並避光,必要時監測硫氰酸鹽濃度。 本組患者挽救過程中,未發現藥物中毒及其它併發症發生[2]。 2.2 高血壓合併胰島素抵抗的護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高血壓病是一代謝疾病,多合併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 糖、高胰島素血癥及胰島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島素抵抗。對於高血壓的診治、護理有指導意義巧。因此治療上應該檢測血尿酸、血胰島素、血糖、血脂,評價胰島素抵抗程度,選用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製劑,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雙胍,以上藥物都有較好的降低胰島素抵抗的作用。護理上密切觀察血糖變化,及時發現無症狀的低血糖,指導患者血糖控制不宜過低過快。強調飲食指導,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為宜,減輕體重,適量運動。

  2.3 降壓藥物合理給藥的護理,正常人血壓24h呈動態變化,清晨即刻升高,6~10點為第一高峰,之後漸下降,至下午17~20點出現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壓患者晝夜節律變化呈非杓形改變,因此降壓藥的選用應以長效、能24h穩定降壓為宜。對於減輕靶器官損害至關重要。短效藥物,藥物半衰期短,降壓幅度變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損害,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應儘量避免。護理上根據血壓變化特點及藥物降壓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壓測定結果指導用藥,說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時定量長期服藥,更必須按醫生定期檢查並調整藥物的藥量。動態血壓的應用,家庭電子血壓計的廣泛應用對於指導服藥及給藥時問十分重要,應指導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測量血壓方法,每日定時測量血壓及調整藥物的藥量。一般以清晨給藥為宜,若清晨血壓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則提倡晚上服長效藥或者在原服長效製劑的基礎上於清晨加服一次短效製劑。部分患者服用小劑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級心腦血管病預防作用[3]。

  總之,高血壓是危害健康的常見疾病,應及早發現和治療,護理上加強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護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病殘率及死亡率。

  參 考 文 獻

  [1] 伏虎,劉國樹.高血壓病的診斷及治療新觀念[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7,16***9***:1178—1179.

  [2] 鄭燕紅.高血壓病的臨床用藥觀察及護理[J].黑龍江醫學,2005,9***3***:221.

  [3] 劉彥.周鬱秋.高血壓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現狀及展望[J].護理學雜誌,2007,22***3***:76-79

  範文二:淺談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及護理對策

  【摘要】 目的:轉變患者對高血壓的認識,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方法:在住院期間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護理措施。在護理過程中,注意建立護患關係。親切而又耐心的解釋並儘可能地解決患者存在的思想問題,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鼓勵患者自覺配合各種治療。結果:患者由最初對疾病認識不足出現異常到引導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護理質量。結論:良好的護理指導對防止血壓升高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 高血壓;心理護理;護理對策

  高血壓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是常見的代謝失常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積極防治高血壓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應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指導。

  1 心理護理

  1.1 心理指導

  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對待已出現的症狀進行解釋。讓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隨而來的不愉快情緒和各種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1.2 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尊敬患者、愛護患者、耐心宣講住院規則、周圍環境、作息時間。部分患者的隱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負擔,使患者感覺到住院如在家裡一樣。視患者為親人、朋友,從而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理解,對患者不論身份、文化水平、社會地位高低均應同等對待。良好的護患關係是一切治療成功的保證。

  1.3 創造良好環境

  病房舒適、環境幽雅,給患者以賞心悅目的感覺,病房要求清潔、整齊、舒適、美觀、空氣清新,儘量做到輕重患者分開,以免互相干擾。恢復期患者病房可配電視或收音機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氣息的環境裡,增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復。

  2 護理對策

  2.1 積極治療原發病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針對病因採取治療措施,遵照醫囑合理服用降壓藥。定期測量血壓,使血壓保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但不宜降的過快、過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調脂或降糖藥物治療。目前,降壓藥物的應用仍為治療高血壓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病,病程長、發展較慢,需長期服藥,因此,在服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藥物的副作用,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儘量避免不良後果的發生。

  2.2 保持良好心態、克服悲觀失望的不良情緒

  如果患者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焦慮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會使體內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血壓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壓患者必須改變急躁脾氣,學會沉著冷靜,自我控制情緒,不讓各種強烈的精神刺激引起劇烈的情緒波動。總之,健康的心理對防止高血壓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緒有助於維護血壓穩定。

  2.3 堅持鍛鍊

  高血壓患者不宜進行劇烈活動,以免血壓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臟負擔,應開展適合自身活動的專案,如體操、太極拳、散步、慢跑等。根據患者的體力、病情、心功能情況量力而行,適當鍛鍊可促進血液迴圈,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4 合理飲食

  原則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為宜, 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捲心菜、白菜等以及豆製品。由於鈉鹽與高血壓的發病有密切關係,故飲食不宜太鹹,儘量少吃鹹菜、醬菜、鹹魚、鹹肉等,大米含鈉較麵粉少,故吃米飯較麵粉為佳。牛奶富含蛋白質,而膽固醇與鈉鹽含量並不多,可適當飲用。應改變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戒菸、戒酒。

  2.5 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祕

  便祕也是高血壓患者的大敵,預防便祕除日常多吃粗糧和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外,還適量飲水,如出現便祕,應早晚各飲一杯蜂蜜水以潤滑腸道,刺激腸蠕動,以利排便。上廁所應注意大便不宜過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壓升高,病情加重,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可服用一些緩瀉劑。

  家屬與之密切配合,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孤獨之情緒。護士應教會患者家屬一些基本護理常識,以便科學地協助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祝惠民.內科學[M].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42?151.

  [2]夏泉源.內科護理學[M].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7?102.

  [3]蔡雄鑫.護理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25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