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

  【摘 要】 21世紀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教學實效性,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 心理問題 指導思想 任務 內容 健康教育 實效性

  1 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1 學習上的持久緊張和競爭壓力,產生焦慮心理。大學生從進入高中到考上大學,持續多年緊張學習。進入大學,眾多的優秀學生集中在一起,有的學生失去了學習優勢,心理上的落差很大,產生緊張和壓力,成為一種心理負擔,使大腦處於高度疲憊狀態,導致心理功能的失調,出現抑鬱、恐怖、強迫和焦慮等心理問題。

  1.2 人際關係問題,有的學生嫉妒心強,對他人或群體缺乏認同;有的學生自我評價過低,自我封閉,人為地擴大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心理距離,乃至產生社交恐怖;有的學生不願或不屑於與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認識不到良好人際關係的作用,對人冷漠,獨來獨往,成為孤家寡人。

  1.3 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經受不起批評、打擊和失敗。目前在校大學生,獨生子女多,他們優越感強,在家是被長輩寵愛的“小皇帝”,以往的生活環境形成了他們的心理定勢,他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旦失敗就會產生嚴重的挫折感。

  1.4 學校和社會適應問題。大學生正處於擺脫依賴,獨立地走向社會的轉折期,表現出很多適應不良。有的學生由於生活自理能力差,造成大學生活適應困難,如不會洗衣疊被;有的學生由於缺乏有效的自學方法、思維方式而對大學教學方式不適應;有的學生由於在社會轉型時期思想觀念跟不上社會變革的步伐而迷惘困惑;有的學生因挫折承受力弱,缺乏相應的心理防衛機制,遇挫而一蹶不振,導致嚴重的適應不良。

  1.5 因戀愛受挫,造成情感危機。情感危機是指一個人在情感方面遭到打擊,使他無法控制和驅使自己的感情,從而嚴重地干擾他的正常思維和對事物判斷處理,甚至使學習和工作無法正常進行。有的學生在極度的悲痛、憂鬱、焦慮、煩躁等情況下,做出輕生和莽撞的事情。在大學生中最常見的情感危機的失戀和單相思。失戀或單相思者,在精神上蒙受痛苦和自我折磨而不能自拔,造成心理失調和行為上的怪異。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內容

  2.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推進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堅持重在建設、立足教育的方針。根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建設、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教育實效性研究;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正面教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增強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時代感以及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推進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堅持以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科學性原則,防止唯心主義、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干擾,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

  2.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諮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2.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內容。首先,宣傳普及心理科學基礎知識,使學生認識自身的心理活動下與個性特點;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心理健康對成才的重要意義,樹立心理健康意識。

  其次,認識與識別心理異常現象,使大學生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型別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

  最後,培訓心理調適的技能,提供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時調節負性情緒;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自覺地開發智力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交往態度,掌握人際溝通的方法,學會協調人際關係,增強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使大學生自覺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3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任務和內容的要求,總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方法

  3.1 在充分重視和全面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把該項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總體的設計、安排和實施。應該把調查研究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監控機制、心理諮詢和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報告講座、各教育教學環節內容中的心理教育的滲透、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宣傳報導、與醫療機構的聯絡、等項活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內容到形式、從機構到條件,都需要作出整體的籌劃和運作,發揮多方面內容形式和整體工作效益。

  3.2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擴大教育培養物件的範圍,增強其實際作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著眼於正面的、積極的、長遠的、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其個性心理品質發展的培養教育活動。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養的主要工作不是少數人的;而是全體的,是面向促進所有人心理素質和人格成長和完善的教育。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對於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響和作用、提高其吸引力和實效性也具有重要意義。

  3.3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提高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培養工作奠定基礎和條件。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能夠全面客觀具體地瞭解本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際情況,為科學正確地制定工作方案和應對措施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條件。心理健康檔案建立後,特別是可以主動地、有針對性地對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諮詢、輔導和溝通活動,可以進一步對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學生進行追蹤瞭解和幫助。由於這種有針對性的關心,學生能夠配合和接受,因此容易取得明顯的效果,改變了心理輔導活動門庭冷落的狀況。

  3.4 開展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增強學生接受興趣,提高深入持久的實效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途徑和方法應該遵循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注意團體教學輔導與個別諮詢結合,教學、訓練、諮詢、文化活動以及所營造環境氣氛等形式相結合的原則,同時在每種方式方法中,注意引導開發學生的知、情、意、行,尤其注重訓練和實踐。

  3.5 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為主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學生社團的作用,讓學生宣傳心理知識,在活動中服務他人,在工作中鍛鍊自己;播放心理電影、舉辦心理知識長廊、心理漫畫展、心理劇、心理知識競賽、呵護自己心靈的主題活動等。

  參考文獻

  1 黃希庭.當代中國人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楊宇平.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問題,2001

  3 黃希庭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諮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樊富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5 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

  6 程良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