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資訊道德現狀調查與分析論文

  資訊消費屬於精神消費的範疇,健康的消費觀念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相關。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作為先進知識的掌握者,是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的資訊素養、資訊能力是其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大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大學生資訊道德現狀調查與分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大學生資訊道德現狀調查與分析全文如下:

  摘 要:該文以濟寧學院在校大學生的資訊道德問卷調查統計資料為依據,通過分析大學生在資訊道德認識與情感、個人資訊隱私與安全、資訊法律法規常識、智慧財產權及版權、資訊道德行為規範等幾個方面的內容,發現濟寧學院學生資訊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資訊道德 圖書館

  1 理論依據

  1.1 資訊道德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資訊道德***information ethics***或稱為資訊倫理,是指人們在整個資訊活動中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是調節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資訊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綜合。作為資訊社會中基本的倫理道德之一,其內容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三個層次:兩個方面即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三個層次即資訊道德意志、資訊道德關係、資訊道德活動。這三個層次密不可分,是資訊道德的的基本構成要素,也是本次調研的基本理論依據。

  1.2 資訊道德評價標準

  《北京地區高校資訊素養能力指標體系》是我國第一個正式的並且比較有權威的資訊素養評價標準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7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61個三級指標,其中涉及資訊道德的是維度七,包括2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這也是該文中調查問卷題目設計的主要依據,具體如下。

  2 研究過程

  2.1 問卷設計

  根據資訊道德基本概念及要素構成,並在參照《北京地區高校學生資訊素養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編制了《大學生資訊道德調查問卷》,經三次修改並後定稿。問卷由16道題目組成,主要從資訊道德認識與情感、個人資訊隱私與安全、資訊法律法規常識、智慧財產權及版權、資訊道德行為規範等幾個部分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瞭解,其中每一部分均有2~3個問題。

  2.2 調查過程

  本研究以隨機抽取的方式,對山東省濟寧學院不同年級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問卷99份,有效率100%。調查時間為2014年3月20日――2014年3月26日。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問卷首先對所調查大學生的性別、院系及專業、年級進行了統計。調查物件中男、女生各50%,文理科分佈基本平均,大一學生佔總數的14%,大二學生20%,大三學生58%,大四學生4.2%,這與濟寧學院作為新建本科院校的實際狀況相貼合。

  3.1 資訊道德認識及情感

  調查顯示50%以上的學生對***門、黑客等設計資訊道德的事件非常或比較熟悉;對於網路上散佈病毒的行為,6%的學生認為其技術高超,令人佩服,85%的學生認為應嚴厲杜絕,5%的學生表示會向有關部門舉報,極少數學生認為無所謂。可見,作為上網主體的大學生資訊意識敏銳,對網路上流傳的新鮮事件通常十分關注;與此同時,大學生對網路不道德行為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法律立場也較明確,但面對違法行為應不應該舉報這個問題時法律意識薄弱。

  3.2 瞭解電子資訊環境下的隱私與安全問題

  調查顯示,54%的學生在上網時認真對待個人資訊保安問題並採取相應保護措施,41%的學生對此有所考慮,只有5%的學生對網上個人資訊不做限制或認為無所謂;在計算機維護方面,45%的學生十分熟練並經常清理,53%的學生認識到其重要性,只有2%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從不清理病毒。可見,大學生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意識較強,對資訊保安的態度和認知狀況令人滿意。

  3.3 瞭解智慧財產權與版權的基本知識

  主要調查大學生對資訊道德相關法律法規的認識和了解。調查顯示,關於網路中的軟體版權等法律法規,超過55%以上的學生不太瞭解或完全不瞭解,選擇非常瞭解的僅有4%;對著作權的認識方面,33%的學生判斷錯誤。可見,大學生資訊道德法律意識薄弱,法律法規常識也比較欠缺。

  3.4 尊重他人使用資訊源的權利,不損害資訊源

  調查顯示,17%的學生用筆在圖書上寫過字,47%的學生摺疊過書頁,7%的學生丟失過圖書;對於損壞圖書的行為,86%的學生認為其不道德應該改。可見,絕大多數學生在對資訊源的保護上有正確的認識,但在具體行為準則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規範和提高。

  3.5 瞭解圖書館各種電子資源的合法使用範圍

  主要調查我院大學生對圖書館電子資源的瞭解及使用。調查顯示,44%的學生經常使用圖書館電子資源,21%有時使用,而59%的偶爾使用,從未使用過的佔16%,比例較高;在使用過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學生中,非常瞭解電子資源版權及合理下載有關規定的學生僅佔10%,非常清楚“惡意下載”概念的同樣僅10%。可見,我院學生對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瞭解度和使用率都偏低,對相關使用政策及法規也十分生疏,這一結果不盡人意。

  3.6 尊重他人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研究與交流時,能夠正確引用他人的思想與成果

  調查顯示,超過80%的學生複製貼上他人的東西作為作業交給老師,僅18%的學生從沒有過相關行為;而對上述行為的性質,僅35%的學生認識到到其屬於學術剽竊,絕大部分學生認為不屬於剽竊***43%***或不大瞭解***21%***;此外,10%的學生曾引用過別人的文章而不標明出處,33%的學生只是偶爾標明,22%的學生則在寫論文是標明,而網上轉載不標明。可見,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在學術研究方面自律性較差,對學術剽竊、版權侵犯等行為認識不足。

  3.7 合法使用有版權的文獻

  主要調查大學生對合理使用的瞭解及具體行為規範。調查顯示,對於某一條需要付費的資訊,如通過其他不合法途徑也可獲得,44%的學生會選擇“無需付費的不合法途徑”,29%選擇“放棄不用”,僅26%選擇付費的合法途徑;面對盜版,絕大多數的學生態度是“接受,且在使用”,30%的學生認為“應該抵制,但因各種原因仍在使用”,選擇“堅決抵制”的僅5%。可見,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在合理使用方面行為不當,在利益等因素誘導下侵權行為時有發生。

  4 問題及對策

  通過對以上調查資料的統計和分析,筆者發現了我院學生在資訊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對資訊道德行為規範和資訊法律法規瞭解不足;對圖書館電子資源的瞭解和使用率較低,不熟悉相關規章制度;不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著作權的現象較突出;不瞭解合法使用的概念和範圍,學術侵權行為時有發生。對此,今後可採取以下可行性措施。

  ***1***發揮我院圖書館在大學生資訊素養教育中的作用,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對學生的資訊道德的宣傳、培訓。如定期開展資訊道德知識講座,資訊道德知識競賽等等,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資訊道德意識,普及資訊道德法律法規。

  ***2***在文獻檢索課程中增設資訊道德相關內容,若今後條件成熟,可考慮將其作為一門單獨課程對大一新生開設。我院圖書館在以往面對全校學生開設的文檢課中,主要講授技術及實用性知識,如文獻檢索技術、資料庫使用等,並未涉及資訊道德的相關內容。今後需對文檢課的內容加以改革,將資訊保安、資訊道德規範、資訊法律法規等內容貫穿其中。

  ***3***利用圖書館網站開展線上資訊道德教育。新媒體時代,線上教育已成為大學生資訊素養培訓的重要形式之一,對於我院資訊道德教育來說,可在圖書館網站主頁設定彈出視窗或新增專門的連結,將有關規章制度列入其中,如《文明讀者公約》、《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公告》、《圖書館維護智慧財產權宣告》等,使學生一進入圖書館網站就能清楚的看到,提高他們的自律意識和法律意識。

  總之,根據我院大學生資訊道德現狀及存在問題,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自身在校園生態環境中的優勢,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有效地發揮資訊道德教育的功能,在提高大學生資訊道德素養方面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