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資訊管理論文
展會資訊管理能給所有參與展會人的最優的參展體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會展:全面的資訊傳播方式
摘 要:會展活動中整合多種媒介優勢並使其服務於某個物件相關資訊的傳播過程,所使用的載體超越了會展本身有限的時空完成了一個在時空上相對無限的完整的傳播載體佈局,在實物和現場的基礎上完成了直接和間接兩條資訊獲取方式的融合,通過對來自不同信源資訊的比較挖掘出潛在資訊,充實了資訊傳播的內容,從而完成了資訊集中而全面的傳播,適應了資訊社會對資訊獲取快速、高效的要求。
關鍵詞:會展;資訊;傳播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065-02
當今社會,資訊量呈幾何級增長,媒介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革新,可以說在獲取資訊方面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便捷。即便如此,仍然不難發現人們在認識某一物件時,獲取資訊的過程在空間和時間上大多是割裂的,資訊也是片段和零散的。誠然這種斷續的獲取資訊的過程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符合認知規律的,但是資訊社會的來臨,對人們掌握資訊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序漸進的資訊積累方式已經不足以應對激烈的競爭。社會需求相對集中的資訊交流途徑,即在短時間內獲得特定認知物件的足夠量的資訊內容,會展作為以現場集聚為主要特徵的交流活動,無疑是滿足這種資訊需求的重要手段。
一、整合運用媒介:形成了在時空上相對無限的傳播載體佈局
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論斷,開闢了一個研究媒介的嶄新視角併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力。麥氏對這一觀點的提出來源於對不同歷史時期媒介使用偏好的洞察。他認為“重媒介”——例如羊皮、黏土和石頭,具有永續性,起到了“聯結時間”的作用,那些“聯結空間”的“輕媒介”——例如紙張,非常輕便,便於運輸,促進了不同地點之間的傳播[1]。
麥克盧漢考察媒介的時期還沒有如今如此紛繁多樣的媒介樣式,但是他的研究卻指出了一個研究媒介的方向。在現代會展活動中,媒介的使用是淋漓盡致的。可以說,會展不僅使人和物的現場集聚還是多種媒介形式的集中彙集,在以服務溝通為主要目的會展活動中,作為資訊載體的媒介必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從目前的會展溝通的實際來看,在現場出現的媒介包括門票、名片、宣傳手冊、手提袋,數字顯示屏、投影等等,總的來說可以將其劃分為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前者便於攜帶,可以留存,後者固定於展臺,以展示視訊資料為主,資訊內容轉瞬即逝。與麥氏從社會發展的視角對媒介的認識相反,從資訊傳播的角度來看,會展活動中的印刷媒介延伸了資訊傳播的時間,這種作用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使資訊傳播突破了會展舉辦的時間界限,這主要得益於印刷媒介具有留存性,在展會舉辦中參會者在有限時間內接觸大量的資訊,很難臨場做出甄別和選擇,往往需要在場外對彙總的資訊加以整理和分析,印刷媒介則成為主要的依據之一;其二是印刷媒介釋放了展會觀眾在某一個展臺停留的時間,使得他們有時間接觸更多的展臺,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展會時間,是時間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與印刷媒介相比,電子媒介則擴充套件了資訊傳播的空間。會展活動受場地所限每一個展臺所佔據的空間都是一定的,很多產品都以靜態予以展示,比如車展,對於汽車碰撞試驗的展示就很難在會展場館實現,這時候需要通過影像資料將處於另外一個空間的汽車碰撞測試展現給現場的觀眾,從而拓展了資訊的傳播空間。
印刷媒介對時間的作用和電子媒介對場外空間的再現是這兩類媒介本身就具有的特點,會展活動的獨特價值就在於能夠將上述兩類媒介的優勢整合起來共同服務於某一個物件的資訊傳播,從這個角度看,有關該物件的資訊在傳播中所使用的載體超越了會展本身有限的時空完成了一個在時空上相對無限的完整的傳播載體佈局,為資訊的全面傳播提供了保障。
二、現場展示:實現資訊傳播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的結合
人對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的認識總的來說來源於兩個渠道:一是切身體會,通過親身體驗不斷積累經驗;一是通過媒介間接地學習他人總結的知識。隨著知識量的不斷增多和對直接實踐獲取資訊這一手段所進行的經濟成本的考量,人們對知識的獲取越來越傾向於運用間接地渠道,而媒介發展使媒介的場景再現功能不斷優化也無疑為上述獲取知識的渠道傾向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並且使人們產生了身臨其境的錯覺,越發依賴於媒介。美國新聞學者李普曼在其名著《輿論學》中提出了“擬態環境”概念;該觀點明確指出:“大眾遠離事實本身,生活在符號式的虛擬環境中。”儘管這個看法是針對大眾媒介提出的,但是就個體對知識的獲取而言無疑是在一個包含大眾媒介的更大的擬態環境中。過分的依靠符號環境來認識世界具有先天的缺陷。媒介對認識物件及其場景的再現即便再真實對於通過媒介來認識物件的個體來說最多也只能刺激感官中的視覺和聽覺,對於需要味覺、嗅覺和觸覺來感知的物件只能通過現有的經驗體會來彌補不足,但是始終不能完整準確的瞭解物件的真實情況。另外,通過符號世界的認知活動存在巨大的隱患,即人們所獲取的資訊並不是真實全面的,而是經過人為設定,偏離了物件的本來面貌。
會展活動逾越了圍繞在人們身邊的符號世界,使大家有機會直接接觸到事物本身,讓體驗得以迴歸。體驗是人的整體感受過程,它藉助於感官,實現對知識的獲取。會展活動的特點之一就是現場集聚,不僅是展示品的集聚也是人的集聚,而體驗所強調的完整性也既是對展品本身全面的感官感知也是對由現場人員集聚形成的會場氛圍和不同展位構成的空間距離感的把握。
需要指出的是,對體驗的強調並不是厚此薄彼,間接獲取知識的方式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其在人類知識的傳承和擴散上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人類獲取知識所使用的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來說,過度的偏向任何一種都不利於資訊的獲取,只有兩者結合,相互補充,相互印證才有助於保證資訊的完整和真實。而會展恰恰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平臺。
三、潛在資訊的挖掘:補充資訊內容,突破資訊不對稱藩籬
資訊不對稱是指資訊在相互對應的經濟個體之間呈不均勻、不對稱的分佈狀態,即有些人對關於某些事情的資訊比另外一些人掌握的多一些[2]。有三種基本的形式:一是買方與賣方掌握的資訊不對稱;二是買方與買方之間的資訊不對稱;三是賣方與賣方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其中第一種是最常見也是主要解決的資訊不對稱現象。經濟學家提出了諸多模型來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但是這些措施都囿於買方和賣方兩者之間,很顯然想要掌握較多資訊的賣方將資訊共享給買方並不樂觀。會展活動是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的天然途徑。 資訊不對稱問題難以解決的癥結在於賣方缺乏向買方共享產品資訊的內部動力,就一對一的貿易關係來說,賣方很難放棄利益實現資訊透明。因為市場中賣方對於自身產品的水平和優缺點了如指掌,而買方卻不一定掌握相同的資訊,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支付超出賣方產品應有價格的費用,使賣方有機會獲得超額利益。展會活動打破了市場中一對一的交易關係,買方獲知資訊的渠道由單一物件變成了多物件,買方能夠在短時間內用很低的成本接觸到多家賣方,資訊的壟斷被打破。
展會活動能夠解決資訊不對稱的關鍵在於能夠對不同來源的資訊進行比較。通過溝通獲取大量已知資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挖掘出潛在資訊,從而實現對某一物件資訊的完整獲取。已知資訊是指各位展會中賣方向外展示的那部分資訊,這些內容按照最有利於傳播者的原則進行設計。潛在資訊是隱藏在大量已知資訊之中的,需要比較才能獲取,這類資訊包括兩類,一類是關於整個行業發展水平的資訊,以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機床展為例,通過對幾十家展商的瞭解基本上可以勾勒出目前機床製造行業的圖景,對現有的最高和最低水平,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會有所瞭解。另一類是關於某一個特定企業及其產品的資訊,包括該企業在整個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其產品的優缺點以及企業經營的誠信問題等。這些資訊往往難以獲得,即使就以上相關資訊有所迴應的企業也會過分強調有利的一面而掩蓋不利的一面。但是觀眾可以將其競爭對手作為參照物,通過彼此間的比較最終獲取這類資訊。
對某一物件的認識只有在已知資訊和潛在資訊都獲知的情況下才稱得上完備。獲得完備資訊的過程其關鍵在於通過比較獲得潛在資訊,但是其難點卻在於通過溝通收集已知資訊。在正常情況下,也可以獲取大量的已知資訊,但是企業地域分散,蒐集此類資訊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展會在獲取已知資訊方面卻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將分佈在各地的企業集中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中,大大節約了收集資訊的成本,更為重要也是展會所獨具的功能是展會現場的競爭氛圍更有利於資訊的獲取,同時眾多的其他買方也是獲得已知資訊的信源之一。可以說展會這一形式是最為經濟有效地獲取完備資訊的途徑之一。
會展活動完成了資訊傳播活動中的載體擴充套件、方式融合和內容補充,從而實現了全面的資訊傳播。在長期以來人們習以為常的片段式資訊獲取方式為主的背景下,會展的這一突破無疑提供了一種更高效資訊傳播途徑。為順應資訊社會要求,解決資訊不對稱等現實問題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這是會展作為以現場集聚為特徵的資訊傳播活動在資訊社會應有的擔當。但是如何做大限度地發揮會展在資訊全面傳播中的作用仍有待作進一步的深入研討。
參考文獻:
[1] ***美***斯蒂芬·李特約翰,凱倫·福斯著.史安斌譯.人類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辛琳.資訊不對稱理論研究[J].嘉興學院學報,2001***3***.
[3] 鄒兵.淺議品牌體驗的傳播模式[J].中國集體經濟,2009***18***.
[4] 吳恆煜.資訊不對稱的市場:逆向選擇、資訊傳遞與資訊甄別[J].商業研究,2002***23***.
[5] 湯書昆.當代科技傳播的核心範疇——“前景傳播”[A].科技傳播與社會發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