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計算機網路研究論文範文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給網路帶來了很大的衝擊,網路的安全問題成了資訊社會安全問題的熱點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TD—LTE與TD—SCDMA雙網互操作 》
【摘 要】文章闡述了廈門移動針對TD-LTE與TD-SCDMA雙網互操作測試中的關注重點進行梳理,研究總結出使用信令採集分析工具對TD-LTE與TD-SCDMA雙網互操作的核心網信令訊息進行分析的方法和經驗,給其他城市提供了經驗參考。
【關鍵詞】TD-LTE TD-SCDMA 互操作 信令分析
1 引言
中國移動根據其3G技術TD-SCDMA的制式特點選擇了TD-LTE的演進方向。隨著TD-LTE網路的引入,現在的網路已經變成一個多網協同的網路:GSM經過多年建設和網路優化,提供最廣覆蓋的基本移動業務,承載語音、簡訊及低速資料業務;TD-SCDMA提供增強的移動業務,可承載中等速率業務和部分語音業務;TD-LTE則承載高速資料業務。
網路互操作是多網協同工作的基礎,可以保證使用者感知,均衡網路負載。TD-LTE與2G/3G系統間互操作涉及核心網、無線網、業務承載、終端等多個領域,包括開機駐流策略、空閒態重選策略和連線態切換策略。
隨著TD-LTE的網路部署,TD-LTE與現有TD-SCDMA的雙網互操作逐漸成為關注的重點,雙網互操作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著使用者的感知以及後續雙網策略的設定。廈門移動針對TD-LTE與TD-SCDMA雙網互操作中核心網部分的開機駐流信令、空閒態重選信令進行研究及測試驗證,對於互操作測試中的關鍵點進行梳理,總結出使用信令採集分析工具對TD-LTE與TD-SCDMA雙網互操作的核心網信令訊息進行分析的方法和經驗。
2 信令採集
廈門移動TD-LTE規模技術試驗測試中,《TD-LTE規模技術試驗-六城市測試-TD-LTE/3G/2G系統間互操作測試規範》的TD-LTE與TD-SCDMA互操作部分要求測試如下專案:
***1***移動使用者從Gn/Gp SGSN網路漫遊到MME網路發起的附著;
***2***移動使用者從MME網路漫遊到Gn/Gp SGSN網路發起的附著;
***3***移動使用者在ECM-IDLE狀態下重選到UTRAN小區,引起RAU;
***4***移動使用者處於UTRAN PMM_IDLE狀態,重選到E-UTRAN,引起TAU。
所有測試均要求進行核心網信令抓包分析***包括:IuPS介面、Gr介面、Gn介面、S1介面、S6a介面、S11介面***。對比信令流程以及檢查相關網元上的使用者狀態資訊。
對核心網各個介面採用不同採集方式,具體如表1所示:
3 信令分析
分析對比每一個測試專案中各個介面信令流程與預期是否一致,檢查信令訊息中關鍵位元組是否符合預期,提煉檢查關鍵點。下文對四個測試專案進行逐一分析說明:
3.1 移動使用者從Gn/Gp SGSN網路漫遊到MME網路
發起的附著
該項測試驗證雙模終端使用者從TD-SCDMA網路漫遊至TD-LTE網路下,以Old GUTI發起附著時,使用者能否成功附著TD-LTE網路。
***1***預期信令流程
預期信令流程如圖1所示***見下頁***。
***2***現網信令分析
UE開機發起附著,傳送Attach Request訊息***攜帶Old GUTI:“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b025ae3”,以及Additional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be”***。
New MME傳送Identification Request訊息給Old SGSN***攜帶“LAC:55596/RAC:2/P-IMSI:eb065ae3”***,Old SGSN響應Identification Response訊息***顯示P-TMSI Signature Mismatch,未攜帶IMSI和安全向量***。
New MME傳送Identity Request訊息***型別為IMSI***給UE,UE響應Identity Response訊息***攜帶IMSI***。
New MME向HSS傳送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 Request訊息***攜帶IMSI,請求1組EPS安全向量***,HSS響應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 Answer訊息***回覆1組EPS安全向量***。
New MME發起鑑權流程***採用RAND/AUTN***。
New MME發起安全流程***未開啟安全演算法,未攜帶SecurityKey***。
New MME向HSS傳送Update Location Request訊息,HSS響應Update Location Answer訊息***攜帶MSISDN和使用者簽約的QoS***。
New MME向Serving GW發起Create Session流程,建立預設承載。
New MME傳送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給eNode B,透傳了Attach Accept訊息***攜帶New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c1”***,該訊息中包含了Activate Default EPS Bearer Context Request訊息,要求建立預設承載。
UE返回Attach Complete,eNode B返回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訊息,建立預設承載成功。
New MME向Serving GW傳送Modify Bearer Request訊息***更新eNode B地址和TEID***,Serving GW響應成功訊息。
***3***測試小結
1***Attach Request訊息攜帶Old GUTI以及Additional GUTI,其中Old GUTI包含原TD-SCDMA網路的LAC/RAC/P-TMSI資訊。
Old GUTI為“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b025ae3”;
LAC=MME Group ID:55596;
RAC=M-TMSI:eb025ae3的第5、6位元組=“02”;
P-TMSI=“M-TMSI:eb025ae3”中RAC替換為“06”=“eb065ae3”。
GUTI與P-TMSI對應關係如圖2所示***見下頁***。
附著成功後,Attach Accept訊息攜帶New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c1***,該GUTI將在該使用者註冊在該MME期間使用。
2***New MME根據DNS解析的Old S
GSN地址傳送Identification Request訊息,攜帶原TD-SCDMA網路的“LAC:55596/RAC:2/P-IMSI:eb065ae3”資訊***資訊的轉化見上面描述***,目的是通過P-IMSI向Old SGSN獲取該UE的IMSI資訊。但是Old SGSN響應Identification Response訊息,顯示P-TMSI Signature Mismatch,未攜帶IMSI和安全向量。
3***因為New MME向Old SGSN獲取IMSI和安全向量失敗,故發起Identity流程,由MME直接向UE獲取IMSI。
4***New MME向HSS獲取鑑權引數正常。
5***New MME發起鑑權流程***採用RAND/AUTN***,雖然開啟安全流程,但是未開啟安全演算法,未攜帶SecurityKey。
6***HSS收到New MME傳送的Update Location Request訊息後,並沒有向Old SGSN觸發Cancel Location流程刪除使用者上下文。
***4***經驗點
該項測試中需要關注:
1***Attach Request是否攜帶Old GUTI,Old GUTI與P-TMSI的轉化是否正確,Attach Accept是否攜帶New GUTI。
2***DNS解析能否正確指向Old SGSN。
3***New MME通過Identification流程以P-TMSI向Old SGSN獲取IMSI是否正常。
4***鑑權引數的獲取以及鑑權過程是否正常。
5***安全過程是否真實開啟安全演算法,攜帶安全金鑰。
6***HSS是否觸發Cancel Location流程刪除Old SGSN上該使用者資訊。
7***UE預設承載是否成功建立。
3.2 移動使用者從MME網路漫遊到Gn/Gp SGSN網路
發起的附著
該項測試驗證雙模終端使用者從TD-LTE網路漫遊至TD-SCDMA網路下,發起附著時使用者能否成功附著TD-SCDMA網路。
***1***預期信令流程
預期信令流程如圖3所示:
***2***現網信令分析
UE開機發起附著,傳送Attach Request訊息***攜帶“Old P-TMSI:e00101c1/LAC:32773/RAC:1”,以及“Additional P-TMSI:eb065ae3/LAC:556/RAC:217”***。
New SGSN傳送Identification Request給Old MME***攜帶“Old P-TMSI:e00101c1/LAC: 32773/RAC:1”***,Old MME響應Identification Response訊息***攜帶IMSI***。
New SGSN通過CommonID下發IMSI給UE。
New SGSN向HSS發起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流程獲取鑑權引數***根據TD-SCDMA網路設定獲取5組鑑權引數***。
New SGSN發起鑑權流程***採用RAND/AUTN***。
New SGSN發起安全流程***採用EncryptKey/IntegrityKey***。
New SGSN發起Update Location流程,HLR觸發Insert Subscriber Data流程。
New SGSN傳送 Attach Accept訊息給UE***攜帶New P-TMS:ed064385I/LAC: 55596/RAC:2***。
UE返回 Attach Complete訊息給New SGSN。
***3***測試小結
1***Attach Request訊息攜帶“Old P-TMSI:e00101c1/LAC:32773/RAC:1”,其中,“LAC:32773/RAC:1”為非TD-SCDMA網路內RAI,New SGSN需要向DNS發起解析請求,獲取Old MME地址。
附著成功後,Attach Accept訊息攜帶“New P-TMS:ed064385I/LAC:55596/RAC:2”,該P-TMSI將在該使用者註冊在該SGSN期間使用。
2***New SGSN根據DNS解析的Old MME地址傳送Identification Request訊息,攜帶原LTE網路的“Old P-TMSI:e00101c1/LAC:32773/RAC:1”資訊***SGSN中無須進行換算***,目的是通過Old P-IMSI向Old MME獲取該UE的IMSI資訊,Old MME回覆Identification Response給New SGSN***攜帶IMSI***。
3***New SGSN通過CommonID下發IMSI給UE。
4***New SGSN向HSS獲取鑑權引數正常。
5***New SGSN發起鑑權流程***採用RAND/AUTN***和安全流程正常***開啟安全演算法,採用EncryptKey/IntegrityKey***。
6***New SGSN向HSS發起Update Location流程,HSS觸發Insert Subscriber Data流程。
7***Old MME沒有向Serving GW發起Delete Session 流程,刪除預設承載。
***4***經驗點
該項測試中需要關注:
1***Attach Request是否攜帶Old P-TMSI,Attach Accept是否攜帶New P-TMSI。
2***DNS解析能否正確指向New MME。
3***New SGSN通過Identification流程以P-TMSI向Old MME獲取IMSI是否正。
4***鑑權引數的獲取以及鑑權過程是否正常。
5***安全過程是否真實開啟安全演算法,攜帶安全金鑰。
6***Old MME是否正常刪除使用者資訊,不存在該使用者資訊。
7***Old MME是否通過Delete Session流程成功刪除預設承載。
3.3 移動使用者在ECM-IDLE狀態下重選到UTRAN小
區,引起RAU
該項測試驗證雙模終端使用者在ECM-IDLE狀態下能否成功從TD-LTE網路發起路由區更新***RAU***至TD-SCDMA網路下。
***1***預期信令流程
預期信令流程如圖4所示***見下頁***。
***2***現網信令分析
UE傳送RAU Request訊息給New SGSN***攜帶“Old P-TMSI:e00101cb/LAC:32773/RAC:1”,以及“Additional P-TMSI:ed064385/LAC:556/RAC:217”***。
New SGSN傳送SGSN Context Request訊息給Old MME***攜帶“Old P-TMSI:e00101cb/LAC:32773/RAC:1”***,Old MME返回SGSNContext Response訊息***攜帶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
New SGSN通過CommonID下發IMSI給UE。
New SGSN發起安全流程***攜帶從Old MME的MM Context中傳遞來的EncryptKey和IntegrityKey***。
New SGSN傳送SGSN Context Acknowledge訊息給Old MME。
New SGSN向PDN GW傳送Update PDP Context Request訊息***攜帶SGSN address IP、TEID:72001db4、QoS、RAT Type、LocationInfo***。
PDN GW向New SGSN傳送Update PDP Context Response訊息***攜帶PDN GW address IP、TEID:0b0410df、QoS***。
New SGSN向HSS傳送Update Location Request訊息更新位置。
HSS傳送Insert Subscriber Data給New SGSN,插入簽約資料,New SGSN返回Insert Subscriber Data Acknowledge確認插入簽約資料。
HSS響應Update Location Acknowledge。
New SGSN傳送RAU Accept響應UE***攜帶New P-TMSI:ee064a9d/LAC:55596/RAC:2***。
UE響應RAU Complete訊息。
Old MME向Serving GW傳送Delete Session Request訊息刪除承載上下文,Serving GW返回Delete Session Response訊息,刪除承載成功。
***3***測試小結
1***RAU Request訊息攜帶“Old P-TMSI:
e00101cb/LAC:32773/RAC:1”,其中,“LAC:32773/RAC:1”為非TD-SCDMA網路內RAI,New SGSN需要向DNS發起解析請求,獲取Old MME地址。
RAU成功後,RAU Accept訊息攜帶
“New P-TMSI:ee064a9d/
LAC: 55596/RAC:2”,該P-TMSI將在該使用者註冊在該SGSN期間使用。
2***New SGSN根據DNS解析的Old MME地址傳送SGSN Context Request訊息,攜帶原LTE網路的“Old P-TMSI:e00101cb/LAC:32773/RAC:1”資訊***SGSN中無須進行換算***,目的是通過Old P-IMSI向Old MME獲取該UE的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
Old MME回覆SGSN Context Response給New SGSN***攜帶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
3***New SGSN通過CommonID下發IMSI給UE。
4***New SGSN發起安全流程***使用從Old MME的MM Context中傳遞來的EncryptKey和IntegrityKey***。
5***New SGSN向PDN GW發起Update PDP Context流程***通告SGSN address IP與PDN GW address IP進行QoS協商***。
6***New SGSN向HSS發起Update Location流程,HSS觸發Insert Subscriber Data流程。
7***Old MME向Serving GW發起Delete Session流程,刪除承載。
***4***經驗點
該項測試中需要關注:
1***RAU Request是否攜帶Old P-TMSI,RAU Accept是否攜帶New P-TMSI。
2***DNS解析能否正確指向New MME。
3***New SGSN通過SGSN Context流程以P-TMSI向Old MME獲取TMSI、MM Context、PDP Context是否正常。
4***鑑權引數的獲取以及鑑權過程是否正常***根據TD-SCDMA現網引數配置***。
5***New SGSN是否使用從Old MME獲取的EncryptKey和IntegrityKey發起安全流程。
6***New SGSN是否通過Update PDP Context流程與PDN GW進行GSN address IP通告和QoS協商。
7***Old MME是否正常刪除使用者資訊,不存在該使用者資訊。
8***Old MME是否通過Delete Session流程成功刪除承載。
3.4 移動使用者處於UTRAN
PMM_IDLE狀態,重選
到E-UTRAN,引起TAU
該項測試驗證雙模終端使用者在UTRAN PMM_IDLE狀態下能否成功從TD-SCDMA網路發起跟蹤區更新***TAU***至TD-LTE網路下。
***1***預期信令流程
預期信令流程如圖5所示。
***2***現網信令分析
UE傳送TAU Request訊息給New MME***攜帶Old GUTI:“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e024a9d”,以及Additional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cb”***。
New MME傳送SGSN Context Request訊息給Old SGSN***攜帶Old GUTI:“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e064a9d”***,Old SGSN返回SGSN Context Response訊息***攜帶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
New MME向HSS傳送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 Request***攜帶IMSI,請求1組EPS安全向量***,HSS響應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 Answer訊息***回覆1組EPS安全向量***。
New MME發起鑑權流程***採用RAND/AUTN***。
New MME發起安全流程***未開啟安全演算法,未攜帶SecurityKey***。
New MME傳送SGSN Context Acknowledge訊息給Old SGSN。
New MME向Serving GW傳送Create Session Request訊息***攜帶承載資訊***。
Serving GW向New MME傳送Create Session Response訊息***承載建立成功***。
New MME向HSS傳送Update Locat
ion Request訊息更新位置***攜帶IMSI、VPLMN、RAT Type***。
HSS響應Update Location Answer訊息,包含簽約資料***攜帶MSISDN和使用者簽約的QoS***。
New MME傳送TAU Accept響應UE***攜帶New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d2”***。
UE響應TAU Complete訊息。
***3***測試小結
1***TAU Request訊息攜帶Old GUTI以及Additional GUTI,其中Old GUTI包含原TD-SCDMA網路的LAC/RAC/P-TMSI資訊。
Old GUTI為“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e024a9d”;
LAC=MME Group ID:55596;
RAC=M-TMSI:ee024a9d的第5、6位元組=“02”;
P-TMSI=“M-TMSI:ee024a9d”中RAC替換為“06”=“ee064a9d”。
TAU成功後,TAU Accept訊息攜帶New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d2***,該GUTI將在該使用者註冊在該MME期間使用。
2***New MME根據DNS解析的Old SGSN地址傳送SGSN Context Request訊息,攜帶原TD-SCDMA網路的“LAC:55596/RAC:2/P-IMSI:ee064a9d”資訊***資訊的轉化見上面描述***,目的是通過P-IMSI向Old SGSN獲取該UE的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資訊。
Old SGSN回覆SGSN Context Response給New MME***攜帶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
3***New MME向HSS獲取鑑權引數正常。
4***New MME發起鑑權流程***採用RAND/AUTN***,雖然開啟安全流程,但是未開啟安全演算法,未攜帶SecurityKey。
5***New MME向Serving GW發起Create Session流程***承載建立成功***。
6***New MME向HSS發起Update Location流程***通過IMSI獲取MSISDN和使用者簽約的QoS***。
***4***經驗點
該項測試中需要關注:
1***TAU Request是否攜帶Old GUTI,Old GUTI與P-TMSI的轉化是否正確,TAU Accept是否攜帶New GUTI。
2***DNS解析能否正確指向Old SGSN。
3***New MME通過SGSN Context流程以P-TMSI向Old SGSN獲取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是否正常。
4***鑑權引數的獲取以及鑑權過程是否正常。
5***安全過程是否真實開啟安全演算法,攜帶安全金鑰。
6***Old SGSN是否正常刪除使用者資訊,不存在該使用者資訊。
7***New MME是否發起Create Session流程成功建立承載。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針對TD-LTE與TD-SCDMA雙網互操作測試中核心網部分的開機駐流和空閒態重選信令進行分析,對測試結果進行總結,提煉出測試中需要關注的關鍵點,給其他地市提供TD-LTE與TD-SCDMA雙網互操作經驗,使網路優化維護人員能夠了解到互操作的信令流程以及互操作中核心網部分的原理。同時,通過對現網信令分析,也為《TD-LTE規模技術試驗-六城市測試-TD-LTE/3G/2G系統間互操作測試規範》提出了一些補充和修正建議,完善互操作測試規範。
鑑於以上的測試結果,目前TD-LTE與現有TD-SCDMA的雙網互操作滿足基本使用需求,後續在TD-LTE終端成熟以後建議進行連線態切換測試以及雙網策略設定的研究,進一步滿足使用者豐富的使用場景。
參考文獻:
[1] TD-SCDMA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專案專家組TD-LTE工作組. TD-LTE規模技術試驗—六城市測試—TD-LTE/3G/2G系統間互操作測試規範[S]. 2012.
[2] 3GPP TS 23.401 Version9.11.0 Release 9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 enhancements for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 access[S]. 2011.
[3] 3GPP TS 23.060 Version9.11.0 Release 9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 Service description Stage 2[S]. 2011.
[4] 姜怡華,許幕鴻,習建德,等. 3GPP系統架構演進***SAE***原理與設計[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
篇二
《 尋找網路質量的峰值 》
【摘 要】無線網路的質量和許多因素有關,由此帶來了網路優化工作的複雜性。文章提出了注重平衡性是提升網路質量評價的關鍵,專注於討論使用變色龍演算法合理精確配置功率,控制網內干擾分佈,達到網路質量峰值的方法。
【關鍵詞】C/I 變色龍演算法 自適應 收斂反饋
1 C/I概述
1.1 最根本的網路質量指標
評價無線網路質量的最基本準則是C/I***載幹比***。C/I的改善可以降低誤位元速率、丟幀率,提高語音質量、MOS感知等,是無線網路優化的底層指標;而其他諸如掉話率、切換成功率、無線接入性等KPI指標都是在C/I這個效能上的高層反應。由此可見,網路優化的重點即是優化C/I,偏離這一目標,盲目追求高層KPI都是不切實際的。
1.2 提高網路質量評價的關鍵
隨著網路發展日益複雜,各種干擾也越來越多,在功率配置問題上絕大多數網優人員解決干擾的手段是提高功率來抗干擾,高電平高干擾,這樣會導致高電平質差比率升高,整網質量不高,且由於存在網路質量的不平衡分佈,易使終端使用者產生感知上的差異化,引發投訴上升及滿意度下降。在與競爭對手的比拼中處於優勢,和在網內儘量保持各處同性是同樣重要的。網路優化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平衡性是提高網路質量評價的關鍵。
舉例:路測優化。由於路測考核指標越來越成為各運營商關注的重點,因此在優化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傾注更多的資源,對道路覆蓋小區頻率使用進行傾斜、大功率保證C/I,提升各類道路測試指標。乍一看這樣的做法效果不錯,可細想一下問題就來了,路測道路佔整體覆蓋面積不足10%,使用者不及20%,而這些區域C的強化勢必導致90%區域和80%使用者的干擾上升,將顯著降低原本就覆蓋受限區域的C/I,影響客戶感知,從實際投訴比率上也可以看到,室內投訴比率佔絕大多數。因此,一視同仁***道路和室內***的總體網路優化策略能更好地改善使用者感知,提高滿意度,這是平衡的觀點。
1.3 C/I和功率的關係
改善C/I的方法有兩個:提高C或降低I。提高使用者感知還可以運用一些新功能,改善相同C/I情況下的MOS表現,如AMR、跳頻等。
***1***提高C的主要方法是提升功率、調整覆蓋、優化鄰區配置;
***2***降低I的主要方法是降低功率、調整覆蓋、優化頻率配置、控制外部干擾等。
功率調整最為糾結,增加功率即增加了C和I,增加單小區抗干擾能力的同時增加了全域性干擾;減少功率降低I的同時也降低了C。
I由白噪聲、外部干擾***各類干擾裝置***和內部干擾***頻率干擾和交調幹擾***構成,可見在調整功率時主要影響的是內部干擾。下面模擬了一條C/I VS Lev的曲線做個簡單示意圖,如圖1所示:
其中,橫軸為全網的平均接收電平;縱軸為全網的平均C/I。圖1主要分為3個區、1個點,具體描述如下:
A區:此處屬於低功率區域,干擾主要由底噪、外部干擾強度決定,因此隨著電平功率的提升,C/I上升很快。
B區:隨著電平的升高,干擾的主要組成部分轉為網內干擾,電平功率的上升引起的C增加和I增加接近,C/I趨於穩定。
C區:網路中的部分深度覆蓋或廣覆蓋區域的電平強度已經無法進一步提升,全網電平的提升是部分小區的提升貢獻的,對一個小區覆蓋而言,其主控面積遠小於干擾面積,因此在不能全網提升功率的情況下,C的增加速度會慢於I的增加速度,導致C/I的下降。而隨著平均電平的增加,功率受限區域也不斷增加,I的增加亦越來越快,C/I呈現加速下滑。目前大部分網路執行在C區***以暴制暴的結果***。
P點:一定網路狀態下的功率和C/I的最佳平衡點。在此點左邊,由於功率不足,載幹比不高;在此點以右,干擾增加速度上升,載幹比下降。[論文網]
對於不同的網路就有不同的C/I VS Lev的響應曲線;同一個網路在話務、外部干擾分佈不同的情況下,響應曲線也是不同的;覆蓋調整、頻率優化等是網路優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曲線特性的主要方法。良好的曲線特性應該具有較高的P點,且C區下降趨勢較緩。在網路特性***響應曲線***確定後,優化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就是通過合理配置網路功率水平,使網路質量執行到最佳位置***P點***。
2 尋找網路最佳執行點P——變色龍演算法
2.1 圖形轉換
從上文可知,大部分網路執行在C區,不是網路的最佳執行區域,將網路置於P點執行才能獲得最佳質量。那麼如何確定P點呢?首先網路功率水平的調整主要依靠最大功率水平設定***會影響覆蓋、話務分佈等,在下面介紹中不採用***和功控引數設定***功控範圍、功控區間***實現。實現網路P點執行有以下難度:
***1***從現有的GSM網路統計中,缺乏對C/I的統計,無法很好地評價調整效果;
***2***功率水平的統計是平均值,在設定上是區間值,也較難實現引數設定和網路響應的吻合,橫座標位置較難確定。
需要想一個變通的方法將這兩個指標轉化為易獲取、易度量且相關性極強的指標。在GSM網路中,受C/I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指標是quality,quality的統計也非常容易獲取,這就是變色龍演算法第一步。將上面的C/I VS Lev的圖轉換為目標quality VS實際quality的圖,如圖2所示:
其中,橫軸為目標質量***自左向右,由好到壞***;豎軸為實際質量***自下而上,由好到壞***。
A區:當目標質量要求較低時,電平配置較低,C/I比較差,仍有功率及質量提升空間。
C區:當目標質量要求較高時,電平配置升高,產生的干擾增大,導致C/I變差,實際質量差於目標值。
P線:不同網路特性的最佳點P,在此處能達到實際質量最佳。在圖2中表現為目標質量和實現質量一致,即斜率為1,匯聚成P線。
通過這樣的圖形轉換,就把問題簡化到了以質量為目標的優化過程,而質量統計非常方便,便於實現調整和評估的工作。
2.2 逼近P點
完成圖形轉化後,仍需要找到P點的位置,通過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了一套演算法,由於其能敏銳捕捉周圍環境變化,自適應調整無線引數,將網路置於最佳點P執行,降低干擾,提高網路質量,因此取名“變色龍”。
變色龍演算法的第二步是尋找P點,這裡採用無限逼近的方法,說明如下:
假設網路最初目標質量設定是q1,網路反饋的實際質量是q2;接著以q2為目標質量,網路會反饋出q3;再以q3得出q4……由於P線的斜率為1,因此網路的反饋會逐步收斂,這樣網路執行點就無限逼近P線,達到網路最佳質量。在此過程中排除了人為的對引數設定的猜測,而全由網路反饋決定引數設定,形成了自適應過程,也就是說網路需要多少能量,就會去要求獲取,通過這一過程大大提高了無線引數設定的準確性,如圖3所示:
2.3 變色龍演算法下的引數設定
GSM廠家功控演算法的理想目標是在質量允許的條件下功率儘可能低,這就需要去尋找這個質量和電平的穩定區域。大多數優化人員會根據經驗定一套區間引數放到現網上執行,細緻點的可能會考慮分場景設定功控引數。然而,什麼樣的設定才能真正滿足適合場景、規劃、話務、外部干擾等多種變數引起的功率需求變動呢?
變色龍演算法的第三步是將靶心圖中的質量區間和電平區間儘量重疊,使功率趨於穩定,並且儘可能地降低發射功率,減少整網的干擾。這樣做能使電平和質量做合理轉換,因為在GSM網內質量的引數設定為0~7,電平設定為-110dBm~-47dBm,顯然電平設定更為精細,質量區間和電平區間靠近的好處是不會由於兩者的偏離導致功控方向的不確定。
通過採集話務統計資料收集測量報告,進行電平質量二維整理,完成環境資料的收集。某小區的情況如表1所示:
其中,填色部分的數字表示對應電平等級以下、下一級電平等級以上的對應上行質量等級的取樣點比例,所有填色格子相加為100。通過質量和電平的綜合分析,能很方便地確定穩定區域,實現質量和電平的等效轉換。
由表1可見,電平強的時候,質差佔比較低;而電平弱的時候較高。功控的目的是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儘可能降低發射功率,也就是說合理設定功控電平區間,不宜設得過低引起質差,不宜設得過高產生干擾。反饋的結果能進一步修正設定的精確度。
通過測量報告能清晰地瞭解干擾分佈狀況,進行精確功率分配,可以說有多少小區就有多少場景,實現因地制宜。更精細的做法是可以根據不同時段進行功控引數的設定,以適應不同時段的話務和干擾分佈,做到與時俱進。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數設定時以網路級或區域級的平均值為每個小區進行設定,這樣就能很好地完成各向同性的均衡工作。此外,在干擾分佈中上行和下行的相關性不大,需分別計算。
變色龍演算法最終達到的效果將是降低干擾,極少功率浪費。網路執行至P點位置,總體指標提升。
2.4 變色龍演算法在3G網路的應用
變色龍演算法對於CDMA或3G網路實施起來更為簡單,只需對BLER進行收斂,即可取得P點執行效果。可以根據不同業務的BLER***Block Error Ratio,塊誤位元速率***現網統計值作為目標設定,經過網路的自適應反饋後,經3~4次收斂即可達到最佳執行狀態。
3 變色龍演算法效果
自2011年8月起,變色龍演算法陸續在多個城市多廠家裝置的GSM網路進行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舉例如表2所示:
從總體效果來看,抑制了網內干擾,TCH/SDCCH分配成功率、0-5級質量、掉話率、切換成功率等都有顯著改善,對突發的外部干擾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自愈能力,能迅速調整引數配置策略,穩定網路指標,是名符其實的變色龍。
4 總結
綜上所述,變色龍演算法是基於網路干擾環境分析及反饋進行引數配置自適應優化的一種演算法,目前適用於2G和3G網路。從應用實踐看,變色龍演算法是支援多廠家、適應多環境的成熟通用演算法,對降低網路底噪、提升網路質量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加之其可操作性極強,值得廣泛推廣使用。
篇三
《 論淺網路系統對審計的影響 》
在計算機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企業以內部網路***Intranet***為手段和Intranet網融為一體,使其會計資訊的處理越來越數字化,和手工操作或單機執行下的會計資訊的輸入、傳遞、處理和輸出有了很大差別,這就給傳統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網路系統對審計的影響提出一些看法。
計算機網路是通過資料傳輸和資料交換網,利用通訊線路把分佈不同地點的多臺電子計算機、大容量存貯器、各種輸入輸出裝置等互相連線在一起的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最大的特徵就是資源可以共享。在這種網路系統中,各使用者對所管理的不同方面負責,通過中心控制器將各自的資訊進行適當交換,並可根據需要有選擇地利用對方的系統進行有關操作***需授權***。有的採用聯機資料輸入技術,輸入資料時不產生和留下原始憑證,或者採用實時檔案更新技術,各原始資料在輸入計算機後,立即處理,資料檔案隨時都在更新,而且計算機也不會隨時列印資訊處理結果,也就是沒有輸出資訊。
計算機網路的特徵和處理會計資訊的方式極大影響了傳統審計,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窺見一斑。
一、審計範圍
在非網路審計中,審計的範圍具體說就是審計單位,而且是少部分有權力進行手工或單機執行處理會計資訊的人員。審計涉及的範圍較窄。網路系統之下審計範圍仍然沒在改變,但是其觸角卻延展開去,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在網路系統中能接觸到會計資訊處理的人可能不僅僅是審計單位的少部分人員,由於其資源的共享性,使得訪問共享資源的人可能非法進入,那麼能接觸會計資訊處理的人就有可能涉及整個網路使用者,也就是說出現資料錯誤就可能不是審計單位造成的,這樣就很難確定責任人,假如再把審計範圍侷限在審計單位似乎不太公平。但又為什麼說審計範圍不變呢?筆者認為審計範圍觸角延伸只是意味著審計人員考慮審計事項的思路應該拓寬,也就是要從網路角度考慮,只是審計人員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審計網路所涉及的全部使用者,更不可能去審計審計單位責任以外的其他責任人。但是應考慮到審計範圍的延展是會影響審計效果的。
二、審計物件
傳統審計物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摘要:1、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2、被審單位的各種作為提供財務收支及其他有關經營管理活動資訊載體的會計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在網路系統中其資源共享的優勢使得系統中各工作站都可能同時使用一個資訊來源,由各自封閉的系統向整個資訊系統敞開,互相影響,互為前提,彼此依靠,也就意味著對網路系統的依靠性大為提高,比如說對於聯機貿易,除了最終報告,其資訊處理和存貯都具有不可見性,使得所有訪問者都只能依靠系統享用最終報告。那麼當被審計單位會計人員過於放心網路系統,而網路系統不能政黨發揮其職能,如黑客、病毒攻擊、通訊技術失靈等,手工或單機下的審計物件的真實、正確、合法等就無從談起,因此審計物件在網路系統中擴大、網路系統的設計、實施等內容也出現在審計物件中。
三、審計所依據的資訊來源
非網路系統中,審計所依據的資訊是指形成審計證據的各種文字、資料以及電子計算機的磁帶、磁碟、磁鼓等。這些資訊主要來源於手工輸入或鍵盤輸入。網路系統中,審計所依據的資訊完全可能通過網路中其他使用者處得到,這大大削弱了非網路系統的輸入控制,來源渠道的多樣化,使審計線索也變得複雜而紊亂,加大了審計難度。
四、審計主體
審計主體即實施審計監督的執行者,也就是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網路系統的發展應用,使得審計人員必須滲透到網路系統的設計、實施、計算機的應用程式,甚至到每一個數據檔案中去。《國際審計準則第15號》有關電子資料處理環境下的審計中規定摘要:“在電子資料處理環境下進行審計時,審計人員應對被審計系統的計算機硬體、軟體和處理系統有充分的瞭解,以進一步對委託審計的條件做出計劃,並瞭解電子資料處理對內容控制的探究和評估的影響和需要採用的審計程式,包括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的應用。”“審計人員還應對實施審計程式所必需的電子資料處理具有足夠的知識”。這無疑對當前缺乏計算機知識或把握不夠全面的審計人員是個巨大的挑戰,也許有人認為完全可以請計算機專家輔助審計即可,雖然這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但是我們應熟悉到對審計人員來說是最有利的審計證據而對計算機人員來說可能再正常不過了,各自衡量同一事物的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計算機專家可能不懂審計。而且審計機構和人員以外的輔助人員越多,越依靠於他們,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地位、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精神就會受到越大威脅。但儘管如此要使我們的審計人員精通計算機,在當前是很困難的。所以給我們的審計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
五、審計風險
一般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組成。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摘要: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網路系統中資源的共享性和資料存取的靈活性,使整個系統的平安難以控制,尤其是使用者的分散,資料平安控制等完全左右了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的水平。而其固有風險筆者認為在計算機輔助下是應該可以降低的。從總體上來看,審計人員對審計風險的控制難度加大,並且其控制辦法也會和非網路系統下有所不同,究竟所面臨的巨集觀環境已有很大改變。
網路系統對審計的影響是極具震動性的,除了筆者所述的幾個方面,還有諸如通訊技術的改變等方面。如何適應新的審計環境是我們審計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僅就以上內容作出分析以期對審計工作有所幫助。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