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知識大全鑑別四要素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那麼你對瓷器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瓷器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瓷器的知識

  一 、原料類

  高嶺土——製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顏色白中微帶灰色或黃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樑***今景德鎮***東鄉高嶺村,故名。“高嶺”一詞最早見於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樑縣志》記載,國標上音譯Gaolin,成為國際性專用名詞。

  麻倉土——元、明景德鎮制瓷原料,是產於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的一種高嶺土,故名。

  瓷石——製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絹雲母為主體的巖狀礦物。顏色白中微帶黃色、綠色、灰色或淺紅色,我國很早就用來製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經過加工,製成磚狀泥塊,稱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獻上普遍採用這個名詞。

  釉漿——即釉料,施於瓷坯的表面。據文獻記載,景德鎮制瓷用的釉漿由釉果和釉灰配製而成,主要由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鈉等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鳳尾草燒煉而成。

  鈷土礦——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種類頗多,古代大體分為兩種:一種含錳量高含鐵量低,為國產鈷土礦;一種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為西亞地區產鈷土礦。

  蘇泥麻青——又稱“蘇麻離青”、“蘇泥勃青”,是一種從波斯進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這種青料。其特點是髮色凝重濃豔,並有黑色似鐵鏽斑點,經化驗,料中含錳量低含鐵量高,與國產青料顯然不同。

  平等青——又稱“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產於今江西樂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種進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時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這種青料。其特點是髮色藍中泛紫,與蘇麻離青、平等青色調不同。

  石子青——又稱“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鎮民窯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種色料。產於今江西上高,髮色濃中帶灰。

  珠明料——產於雲南,由鈷土礦煅燒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鎮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髮色鮮明青翠。

  二、工藝類

  拉坯——把坯泥置於轆轤***即輪上***,借轆轤旋轉之力,用雙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這是我國陶瓷器生產的傳統方法,這一工藝過程稱為拉坯。盤、碗等圓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乾時,置於轆轤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潔,厚薄均勻,這道工序稱為利坯。

  挖足——圓器拉坯時器底留下一個3寸長的泥靶***柄***,然後挖成器的底足,這道工序稱為挖足。

  泥條盤築——陶器成型的一種原始方法。製作時先把泥料搓成長條,然後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向上盤築成型,再用手或簡單的工具將裡外修飾抹平,使之成器。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陶器,內壁往往留有泥條盤築的痕跡。

  輪制——用輪車製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製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於土內,上有樞紐,便於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施轉,利用輪車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製法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製作的器物器形規整,厚薄一致。

  仰燒——瓷器燒成的一種方法。匣缽內放置墊餅或耐高溫的細砂,器物正裝焙燒,稱為仰燒。

  疊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即將多件器坯疊在一起裝燒,器物間隔以墊燒物。可分為:***1***支釘疊燒,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疊燒,如定窯。***3***重合疊燒或刮釉疊燒,即在器物內心***以盤碗為多***颳去一圈釉,然後將疊燒器物 颳去一圈釉,然後將疊燒器物底足***無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層重疊,金代產品盛行此法。它的優點是產量高,成本低;缺點是器物內量一圈無釉。

  覆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即將瓷器覆過來裝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狀支具匣缽內焙燒,始於北宋定窯,景德鎮及東南地區青白瓷窯系也多用此法。優點是產量高,變形小;缺點是器物口沿無釉,使用不方便。

  素燒——指需二次燒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窯以低溫***750~950℃左右***將器坯燒一次,稱素燒,然後,施釉再次入窯燒成。可增加坯體強度,提高正品率。

  澀圈——瓷坯疊燒前,將器物內心颳去一圈釉,無釉處即稱“澀圈”,流行於金代和元代。

  浸釉——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稱“蘸釉”。將坯體浸入釉中片刻後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漿附著於坯上。釉層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漿濃度、浸漬時間進行控制。適用於厚胎坯體及杯碗類製品施外釉。

  隨著收藏市場的日益升溫,通過收藏渠道來參與投資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和其它的市場投資一樣,在藝術品的投資上同樣是存在著風險的。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夠升值。不少人常常通過拍賣會的渠道去購買收藏品,但當前國內的拍賣還不十分規範,拍賣品的真品率也問題不少。據報道,廣東有一次陶瓷拍賣,真品率僅百分之一。現在好多人都看好國外迴流藏品,可是,在迴流藏品中同樣存在著真贗混雜的狀況。有一位藏家花了百萬巨資從英國買回一批瓷器,後經專家鑑定,全部是贗品。因此,為了躲避風險,在投資藝術品時,自己能懂得識別真假就顯得十分重要。

  怎樣識別真正的古瓷器

  我國的瓷器生產,如果從商周時代算起,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綜觀歷朝以來瓷器生產,都是在發展之中又有著各個朝代不同的時代特色。因此,瞭解各朝瓷器在歷史發展中的演變過程,瞭解各朝瓷器生產的不同時代特點,就可以比較準確地去鑑識歷朝歷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說來,瓷器的形制、紋飾、款識等,後人都是可以仿製的。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鑑別真偽的首要因素並不是這些。當然,這些條件,在斷代上是必須要考慮的。比如,歷代各朝在瓷器上繪龍的圖紋都是各有特點的。以清代為例,順治朝的龍俗稱雞爪龍,龍爪畫得猶如雞爪;康熙朝多見弓字龍、夔紋龍;雍正朝的龍頭常畫得猶如鱷魚,此外多見螭龍紋;到乾隆朝,龍頭畫得像長鬚老頭一樣;嘉道以後,多見帶魚龍,龍身很長,像一條在遊動的帶魚,弓起像蝦弓;光緒多見點睛龍,龍眼之處像是剛點上去一般,特別有神。知道了這些畫龍特點後凡見有龍圖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結合其它特徵,準確斷代了。但在確定真偽之前,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參考因素。

下一頁更多有關“瓷器鑑別四要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