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內涵與定位閱讀答案
“和”是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體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即豐富、發展並生成新東西。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和之內涵與定位》閱讀材料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動時期。隨著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的理念也逐漸趨於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標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和”與“同”兩個範疇的對舉;二是“和實生物”與“和而不同”這兩個重要命題的提出。
“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對舉,是由西周末年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來的。據《國語•鄭語》,鄭桓公問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說:“恐怕要必然走向衰敗”。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沒有處理好“和”與“同”的關係,一味地追求“同”而拋棄“和”。在史伯看來,“和”與“同”是內涵不同的兩個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同”則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無論加多少,最後還是絕對的單一體。因此,“和”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一,而“同”則是由相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多樣性的統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豐長而物歸之”,即豐富、發展並生成新東西。而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則只能是“同則不繼”。《說文》:“繼者,續也。”因此,“不繼”則為“絕”,即不能產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
史伯認為,這樣的道理隨處可見::如“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一種聲音構不成動聽的音樂,一種顏色構不成美麗的圖畫,一種味道構不成美味佳餚,一種事物則無從比較。
可見,“和”與“同”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一對範疇,只有在兩者對舉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內涵,這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和”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這一命題的確切涵義。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發揮了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的思想,進一步擴充套件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內容。據《左昭•二十年》載: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和與同異乎”的問題時,明確指出“和與同異”。他認為,“和”好比做羹湯或彈奏音樂,只有“濟其不及,以洩其過”,方能成為美味佳羹或動聽的樂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嬰以五味相濟、五音相和的例子來說明“和同之異”“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即後來儒家所謂的“中庸”。意謂如果一道羹湯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如果太濃,就加水沖淡。這樣才能使湯的味道平正適中而增加食慾。如果用清水去調劑清水,誰還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彈一種音調,誰還能聽它呢?由此晏嬰得出一個結論:“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處於社會急劇分化、急劇變動中的孔子,繼史伯、晏嬰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確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後來所稱的“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把殷周以來蘊涵在六經之中豐富的“和”的思想資源,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進一步啟發了先秦諸子對“和”的深入討論,遂使“和”或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併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新華文摘》2009年第1期***
《和之內涵與定位》閱讀題目
小題1:根據文意,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 ******5分***
A.史伯提出“和”與“同”兩個概念,標誌著“和”的理念趨於成熟。
B.史伯認為周必然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體現了中國哲學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
D.晏嬰說“濟其不及,以洩其過”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湯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如果太濃,就加水沖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反應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小題2:下列行為,符合“和諧理念”的一項是*** ******3分***
A.與同學稱兄道弟,經常投其所好,儘量不給他提意見,彼此相安無事,一團和氣。
B.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90年代蘇聯解體,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
C.伊朗落選的總統候選人穆薩維及其支持者,號召民眾繼續不顧政府禁令,參加原訂於6月17日13時30分在德黑蘭舉行的“沒有口號的沉默”新遊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長後,聘請左派和激進派人士李大釗、陳獨秀當教授,也請來身穿馬褂、拖著一條長辮的復辟派人物辜鴻銘來教英國文學。
小題3:“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內涵有什麼不同?***4分***
小題4:“和”的理念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經歷了怎樣的過程?***4分***
《和之內涵與定位》閱讀答案
小題1:AE
小題2:D
小題3:***1***“和”是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體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即豐富、發展並生成新東西;***2***“同”是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的單一體,是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不能產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每點2分***小題4:***1***殷周時期積累了豐富的“和”的思想資源;
***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與“同”對舉和“和實生物”命題。***3***春秋時晏嬰擴充套件和深化了“和同之辨”體現“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確提出“和而不同”,將“和”的思想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中。***4***先秦諸子對“和”進行了深入討論,使“和”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每點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