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人重還是人以文重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讀書人,最終會以“文”還是“人”而被世人看重,往往不以他們的選擇為轉移。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文以人重還是人以文重》閱讀材料

  中國古人重立功甚於立言,兩者兼具的讀書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卻未必是自己的選擇。

  中國古人對歷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評價次序,主張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後立言。所以《史記》中列傳的首篇是《伯夷傳》,講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齊的故事。兩人反對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領兵攻打其君主商紂王,到周武王滅商而成為君主後,他們遂不食周粟而餓死。這樣在事功上沒有多少表現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量體現的意義而納入歷史記載,並領銜《史記》之列傳,可知古代的歷史意義,不盡取決於事功。歷史記憶的重要,體現在《易經》所說的“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不過,“德”既有跨越時空的通達一面,往往又是與時俱進、隨地而異的。能歷久不衰而長傳的道德典範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國曆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師,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體上,真能兩者兼具的讀書人,重立功仍勝於立言。

  吳稚暉曾論歷史人物說,“如以司馬遷、司馬光為譬,一是全靠一部《史記》,一是全不在乎什麼《通鑑》不《通鑑》。又以蘇軾、王安石為譬,一則有詩文集大見輕重,一則有同樣的詩文集,絲毫在其人是非不加輕重”。簡言之,司馬遷和蘇軾,更多是人以文重;而司馬光和王安石,則其事功足以傳世,其立言方面的卓絕,便不起決定作用。

  吳氏一生歷經求學、革命、為官、著書,立功亦復立言。觀其於歷史人物的見解,大致本乎立功、立言次序的古訓,揭示出向以反傳統自居的他,在安身立命處也深受傳統浸潤。復因其閱歷豐富,老於江湖,故論事論人,眼光老辣,常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

  與吳稚暉關係不錯的胡適,少時不僅有意“立功”,且也有“立言”之意,留學時即擬在詩文上下功夫。而其安徽同鄉梅光迪,則希望胡適像韓愈、歐陽修一樣不“以文士自居”。梅先生甚至說,“文以人重。文信國、嶽忠武諸公,文章皆非至者,而人特重其文”;若事功不足甚至“大節有虧”者,其當世文名雖盛,卻難為後人所記憶。故希望胡適“抱定為學之旨,讀盡有用之書,而通其意,將來學問經濟,必有可觀’。只要堅持“以文、嶽二公為師,不必求以文傳,而文自傳”。

  立功與立言之間那種略帶競爭的緊張,雖近代新人物亦不能免。史家蔣廷黻出身教會學校,又是留學生,然“上進”之心不弱。北伐後他曾以清華教授身份晉見外交部長,在辦公室外靜候數小時,而其興不衰***若是他的清華同事陳寅恪,必早已拂袖而去***。據毛子水說,蔣氏晚年時李濟曾問他:“廷黻,照你看是創造歷史給你精神上的快樂多,還是寫歷史給你精神上的快樂多?” 蔣沒直接回答,反問李濟:“濟之,現在到底是知道司馬遷的人多,還是知道張騫的人多?”

  司馬遷和張騫的知名度,在不同的人中間是不同的。也不知道蔣氏心中究竟傾向於何人。或許他自己也是猶疑的,但他的選擇是明確的——他不重快樂,而希望知道他的人多。從蔣氏的後半生看,他更多已棄司馬遷而就張騫。不過,今日大家記得的蔣廷黻,恰是他或不看重的史作;而他曾嚮往的事功,則久已淡出我們的歷史記憶。一個期望文以人重的人,最後仍不出人以文重之類,或許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弔詭?

  ***文字有刪改***

  《文以人重還是人以文重》閱讀題目

  6.下列關於文中“文”與“人”的關係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讀書人,最終會以“文”還是“人”而被世人看重,往往不以他們的選擇為轉移。

  B.在王安石身上,“人”足以傳世,“文”也堪稱卓絕,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中,“人”的作用遠大於“文”的作用。

  C.“人”和“文”表現出的略帶競爭的緊張關係,不僅體現在古人身上,就是那些近代新人物也難以擺脫。

  D.在作者看來,創造歷史是為“人”,寫歷史是為“文”,前者所獲得的精神上的快樂當然要比後者多一些。

  7.下列能證明“真能兩者兼具的讀書人,重立功仍勝於立言”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齊因其人格力量體現的意義而被納入歷史記載,並領銜《史記》之列傳。

  B.吳稚暉評論歷史人物認為,司馬遷靠一部《史記》,蘇軾憑藉詩文集而揚名立萬,更多的是人以文重。

  C.吳稚暉一生立功亦復立言,因其閱歷豐富,老於江湖,故論事論人,眼光老辣,常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

  D.史家蔣廷黻出身教會學校,又是留學生,然“上進”之心不弱;他的後半生更是棄司馬遷而就張騫。

  8.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德”既有跨越時空的通達一面,往往又是與時俱進、隨地而異的,因此能歷久不衰而長傳的道德典範不多。

  B.最終的結果是“文以人重”還是“人以文重”往往取決於當事人“重立功”還是“重立言”的主觀願望,也受制於史學家的解讀。

  C.梅光迪認為,若事功不足甚至“大節有虧”者,其當世文名雖盛,卻難為後人所記憶。他的觀點很好地詮釋了“文以人重”的觀點。

  D.蔣廷黻屬於那種可以犧牲快樂、期望創造歷史的人,與他的清華同事陳寅恪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

  《文以人重還是人以文重》閱讀答案

  6.D***作者對此並無定論。***

  7.D***A項伯夷和叔齊的故事證明的是古人以“立德”為上。B吳稚暉所論及的司馬遷、蘇軾的例子並不能證明他們“重立功”。C這種表述與觀點無關。***

  8.B***“往往取決於當事人‘重立功’還是‘重立言’的主觀願望,也受制於史學家的解讀”說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