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總在成功後閱讀題及答案

  掌聲總在成功後,是古今中外一條普遍規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關於《掌聲總在成功後》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掌聲總在成功後》閱讀原文

  在競技場上,冠軍跑到終點之後;在演藝劇場,藝人結束了精彩表演;在科研戰線,科學家公佈了科研成果;在工程領域,大樓蓋好,橋樑修成,掌聲才驟然響起,鮮花才會獻上。而在這之前的刻苦訓練,潛心努力,臥薪嚐膽,宵衣旰食,一般是不會引人注意的,更不會換來掌聲和喝彩。掌聲總在成功後,是古今中外一條普遍規律。

  因為世人大都是功利的,在沒看到你拿出的“真金白銀”時,是不會給你掌聲的,包括禮節性的掌聲,儘管對他們來說這不過是舉手之勞。甚至於在你已獲得成功,拿出“真傢伙”時,他們還會懷疑是不是贗品,遲疑地不肯報以掌聲。所以,這個成功後的“後”,可以是分秒計算的瞬間,也可以是年為單位的數載,或者是以百年為單位的若干世紀。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司天峰勇奪男子50公里競走銅牌,創造了歷史,贏得掌聲雷動。然而為了這一刻的到來,他整整苦練了16年,每天堅持走30公里。成功後的掌聲,告慰了此前他為此付出的一切努力,回報了他在訓練中流下的成噸汗水。

  被評為“新世紀巾幗發明家”的軍校教授馬秋禾,20年後才贏來了掌聲。20年裡,她帶領課題組艱苦攻關,夜以繼日,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版權的數字測圖系統以及系列重大成果,引發了軍事測繪攝影測量成圖領域革命,推進了我軍攝影測量數字化、智慧化和一體化程序,引領了攝影測量成圖由模擬向數字的時代跨越。她自己也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並榮立二等功2次。

  2011年9月23日,81歲高齡的屠呦呦面帶笑容地站上了美國紐約拉斯克獎的領獎臺,她用雙手捧起了沉甸甸的獎盃,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這一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頒給屠呦呦,以表彰其對治療瘧疾藥物——青蒿素的研究貢獻。而這一刻,距離她當年試驗成功已過去了40年。1971年,屠呦呦的試驗即獲得成功,並在後來投入生產,推向世界,幾十年來,這種被稱為“東方神藥”的藥物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無數人的生命,可謂功德無量。可由於種種原因,屠呦呦的成就40年後才得到國內外的普遍承認,拿到僅次於諾貝爾獎的美國紐約拉斯克獎。

  掌聲總在成功後,既然是無法改變的規律,那麼,我們能做的事,就是耐得寂寞,頂住清貧,積蓄能量,積累成果,在自己喜愛的事業上辛勤耕耘。不要過分奢望成功後的掌聲,幻想人們的擁戴和讚揚,那會分心、誤事、勞神,影響奮鬥的腳步。而且,還要有成功後也沒聽到掌聲的思想準備,因為人們對我們工作的認可和肯定是有個過程的,畢竟我們幹事業是因為真心喜愛,是因其有價值,並非是為了那成功後或長或短、或大或小的掌聲,掌聲無非是事業成功的附屬品。

  人們都羨慕別人成功後獲得的掌聲,頭頂的光環,但少有人去關注他們在成功前所付出的艱辛和代價。天道酬勤,無論何時,無論是誰,都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沒有傾情的投入,沒有過人的付出,沒有嘔心瀝血的精神,以命相搏的決心,就無法得到命運女神青睞,打不開成功之門,自然也換不來“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

  “掌聲響起來,我心更明白”,掌聲為生命添彩,掌聲為成功作證,我們期盼掌聲,但不為掌聲而活著。

  《掌聲總在成功後》閱讀題目

  1.為什麼“掌聲總是想在成功後”?***用原文回答***

  2.本文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使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論證過程中的其中四則事實材料。

  3.既然掌聲總想在成功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掌聲?

  4.有人生前得到了掌聲,有人卻在身後幾百年才得到了掌聲,對此你怎麼看?

  《掌聲總在成功後》閱讀答案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掌聲總在成功後,是古今中外一條普遍規律。

  2、本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3、4、5段進行了具體事例論證。

  3、文章第二段是對中心論點進行原因的分析和說明。

  4、我認為,人生之中,當失去信心和恆心時,最需要掌聲。因為,他人的掌聲,會是鼓起勇氣,繼續堅持的動力。當我們在碰到困難時,出現退縮,非常正常。那如何不退縮,不畏懼,就需要他人的掌聲和鼓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