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庭教育的探討論文

  在美國,家庭教育已成為獨立於學校教育之外的另一種教育模式,其涵蓋範圍遠遠超過學前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美國學前教育的傳統――與家庭密切合作》

  【摘要】美國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教育干預方案――開端計劃、家庭中心模式和埃裡克森方法均重視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的合作,體現了美國學前教育長期以來“與家庭密切合作”的傳統。學前教育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與經濟、政治、社群、家庭發展密不可分。我們可以借鑑美國學前教育的這一傳統,促進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開端計劃;家庭中心模式;埃裡克森方法;美國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07/08-0079-04

  在美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歷史中,對家庭的重視,與家庭的密切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悠久的傳統。人們普遍相信,只有為幼兒創設一種家庭式的環境,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的健康和諧發展。早在19世紀,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婦女就開始宣傳德國幼兒教育家福祿貝爾的理論,認為婦女***尤其是母親***是幼兒最適合的第一任教師。她們在美國創立了福祿貝爾幼兒園,非常重視幼兒園、家庭與社群之間的合作。進入20世紀後,全美範圍內對家庭、社群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早在1923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就把基金投向了全美的兒童研究和家長教育中心,同時洛氏基金會還出資獎勵教師就幼兒的行為情況與家長進行交流。1929年,美國全國教育研究協會在年鑑上探討了家長教育與學前教育的關係。美國還出現了許多家長自發創辦的學前教育機構,例如1923年由幼兒家長在馬薩諸塞的劍橋創辦的保育學校。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幼兒的認識不斷深入以及學前教育的不斷髮展,美國進行了許多大型的學前教育研究,並且形成了許多教育模式,這些教育模式無一例外都非常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社群之間的聯絡。可以說,這種重視家庭、與家庭密切合作、對幼兒生存環境的立體式關注已經成為美國學前教育的傳統。本文將結合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學前教育史上曾經並且仍然在發揮作用的三個早期干預方案來詳細闡述美國學前教育的這一傳統。

  一、美國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的形式

  1.開端計劃中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的合作

  開端計劃在一開始就定位於提高貧困家庭幼兒的競爭力,而要達成這個目的,必須關注貧困幼兒的家庭。幼兒是在他們所處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家長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合作者,“家長是兒童的主要教育者和撫養人”。〔1〕

  開端計劃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為目的,將家長視作幼兒的首要養育者,注重為幼兒及其家庭提供必需的社群服務,確保專案管理的良好執行,並保證家長能參與決策制定。開端計劃強調家長是托幼機構教育工作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或被研究者,因而家長一方面是開端計劃政策和實踐的積極獻計獻策者,另一方面也是幼兒健康成長和發展的有力促進者。托幼機構與家長之間是一種合作關係。

  開端計劃積極為家長提供一系列具體的參與和實踐學前教育的機會。開端計劃在政策上支援和保證家長的參與機會,由家長來制定和執行那些闡明家庭教育目標、責任、實踐策略及程序監控的個別化家庭合作協議,並且要求家長在某一活動的地方政策委員會中所佔的比率要超過50%,而且參加過地方專案的家長也可以作為社群代表而成為政策小組的成員。在開端計劃中,家長以僱員或志願者的身份為托幼機構服務,實際參與托幼機構的活動。據統計,從1996年到1997年間,有80.8萬多名家長自願參與當地的開端計劃專案。家長也可以參與托幼機構的課程管理。托幼機構歡迎家長參觀,鼓勵家長觀察幼兒,參與幼兒的小組活動。在開端計劃專案開展的所有時間,托幼機構的所有設施都向家長開放。開端計劃還對家長的育兒觀念與行為進行具體指導,鼓勵並且為家長提供機會進行交流,幫助家長提高養育技能,使家長更深入地理解幼兒在教育和發展方面的需求。開端計劃的教師定期家訪,每年還必須召開兩次“教師―家長”會議。開端計劃還為家長提供健康和營養方面的培訓。培訓計劃涉及社群服務、幼小銜接、家長與幼兒園的溝通、家長的義務和責任等許多內容。

  開端計劃還強調社群的作用,重視與社群機構的溝通、合作與資訊共享。開端計劃指出,托幼機構應與社群機構加強合作,如衛生保健服務提供者、心理健康服務提供者、營養服務提供者、為殘疾幼兒及其家庭提供服務的個人和機構、維護和支援家庭的服務機構、幼兒保護機構、當地的小學、其他教育機構和文化機構以及任何能為家庭提供支援和資源的機構或商業組織等。〔2〕

  2.家庭中心模式中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的合作

  家庭中心模式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為低收入家庭所設的補償計劃,目的是改善處於不利環境中的幼兒的發展環境和結果,提升家長的育兒理念和水平。家庭中心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親子學習模式,強調家長與幼兒共同遊戲,共同學習,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該模式尤其注重幫助母親學習有效地與幼兒遊戲的方式。美國的經濟機遇辦公室為此在全國範圍內建立36個親子中心,為3歲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幼兒提供教育和支援性服務。同時,家長―幼兒發展模式的研究課題也開始進行,用於檢驗親子中心觀念的準確性,並收集相關結論和資料,為模式推廣提供指導。1981年在芝加哥召開的家庭支援研究會最終確定了以下原則:對家庭最有效的課程應以健康和幸福為出發點;家長有效撫養子女的能力會受他們自身發展水平的影響;家長的育兒方式和價值觀受到文化和社會價值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幼兒自身無法擺脫與家長的聯絡,而家長生活的質量又受到所居住的社群資源和環境的影響;社會支援網路對於家庭幸福的意義重大;那些接受支援的家庭會變得更能維護自己的利益。〔3〕

  為了使這些理念變為現實,家庭中心模式開展了多種活動。例如,“同一起跑線”計劃重視家訪和以親子中心為基礎的活動,為家長提供機會共享育兒理念與實踐,而且為家長和幼兒提供在豐富的教育環境中一起遊戲的機會。明尼蘇達州和密蘇里州都制定了家庭教育計劃,把家長教育納入政府行為中。其中密蘇里州的“家長的教師身份”計劃致力於為嬰兒家長提供家訪服務,而且還在社群中設計了小組親子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在社群中心、家庭中心、醫院、兒科診所、學校、娛樂中心或兒童保育中心進行。同時,家長課堂成立,致力於建立家長群體,幫助處境不利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

  3.埃裡克森方法的家庭發展研究方案

  埃裡克森方法是埃裡克森理論影響下的產物。埃裡克森方法主要關注健康人格的發展,試圖發展一種綜合的認知和情意並重的學前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家庭的作用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家庭的延伸活動和環境對於確保幼兒認知和情意的均衡發展,構建幼兒的健康人格來說非常重要。該方法的家庭發展研究方案非常重視家訪的重要性。受過專業訓練的家訪員與家長建立起友好溝通的關係,共同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家訪員具體承擔的責任包括:與幼兒母親建立信任關係;為家長演示與幼兒互動的應答過程模式;幫助母親學習調整遊戲和活動的方法,使幼兒更易維持活動興趣及學會勤奮和愉快地活動;幫助母親觀察幼兒的發展狀況,在幼兒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設計合適的學習遊戲和活動;在可利用的社群支援系統***例如兒科診所、食物配給計劃、法律諮詢服務***與家庭之間充當聯絡員,使社群聯絡功能得以拓展和改變。〔4〕

  二、美國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綜觀歐美許多早期干預方案或是課程模式產生的原因,大部分是源於對貧困幼兒教育的關注,旨在解決社會貧困問題。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人權運動的發展使人們發現貧困在社會中廣泛存在,並且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的良好發展構成了威脅。而且當時的許多研究發現,貧困是可以遺傳的,貧困家庭生長的幼兒很難擺脫貧困的命運,以至於造成了一種惡性迴圈,使得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種現象如果長期存在,無疑會導致社會動盪。因此,美國總統肯尼迪推動了同貧困作鬥爭的活動專案,約翰遜總統則堅信教育是解決貧困的途徑。當時美國學前教育界正處於環境決定論佔據主導地位的時期,早期經歷被視為與建築物的基礎一樣重要,“如果地基不穩,建築物則註定要倒塌……人們則把為學前兒童學習構造穩固的基礎稱為解決貧困和無知的途徑”。〔5〕因此,學前教育成為改變貧困現狀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兒童心理學研究的不斷髮展,為重視早期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兒童心理髮展特點的研究,尤其是對兒童智力的研究歷來是心理學家關注的重點。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人生的早期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學前教育對智力發展的影響極大。新近的研究還強調家長的教育價值,指出家長與嬰兒在遊戲中的互動對嬰兒的發展非常重要。腦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進一步證實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早期環境和經驗,包括親子關係,對幼兒的大腦發育以及認知、社會性、情緒的發展有深遠影響。父母忽視、社會性交往缺乏、生活條件貧乏、缺乏適宜刺激等都會阻礙幼兒大腦的正常發展,並且會導致幼兒社會性發展不良、情緒障礙、衝動暴力以及後續學習能力的大幅度下降。〔6,7〕這為介入和干預幼兒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科學依據。

  正如布朗芬・布倫納所說,人是在一個生態環境中生存的,而生態環境是“一種網狀結構,每一個系統都包含在下一個系統中,像一套俄國的套娃”。幼兒與家長、家庭、社群、社會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套娃”一樣。幼兒的發展首先處於家長、教師、保育者和周圍親戚朋友等的包圍之中,這些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幼兒。這些人又處於社群這個更廣闊的環境中,而社群又處於整個社會大系統之中。在這種層層套疊的網路關係中,各個系統之間會發生複雜的聯絡,共同影響幼兒的發展。家庭作為幼兒成長的第一站,理應與托幼機構聯合起來,共同發揮教育作用。在歐美人的傳統觀念中,育兒應當在家庭中進行,母親應當承擔撫育子女的責任。可以說,家庭育兒是歐美國家的傳統。在托幼機構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人們仍然沒有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美國學前教育機構重視與家庭合作的啟示

  美國學前教育機構重視與家庭的合作,這為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啟示。儘管我國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要重視幼兒園、家庭與社群之間的聯絡,但是我國幼兒園與幼兒家庭合作的現狀不容樂觀。在訪談中發現,幼兒園教師常常會抱怨家長不配合教師的工作,幼兒家長在許多時候也表現出對幼兒園教師工作的不理解。因此,我們必須採用多種方式來建立和改善托幼機構與家庭之間的良性合作關係。

  首先,我們應當加強學前教育相關研究,為我國進一步完善相關幼教政策提供依據。我國儘管在政策上重視家園合作,但是相關的配套設施並不完善,政策支援、實際投入、理念宣傳較少。政府部門應該增加相關投入,制定相關政策,改善幼兒尤其是貧困家庭幼兒的處境,通過介入幼兒家庭的方式,改變家長的育兒觀念,進而打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惡性迴圈。

  其次,社會公眾應改變對學前教育的看法和態度,創造關心幼兒和重視學前教育的社會大環境。對幼兒的教育不只是托幼機構或家長的事,而是國家和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援。

  我們還要重新思考和界定我國學前教育的性質。眾所周知,我國的學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兩種性質,但是,目前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呈現社會化傾向,尤其是幼兒園實施體制改革以來,幼兒園的生存危機大大加劇,幼兒園普遍渴望盈利。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園非常容易出現一味迎合家長心理***即使家長的教育觀念不正確***的現象。這促使我們思考我國的學前教育機構究竟是脫離於社會的純粹的教育機構,還是一種商業機構,或者是應當承擔一定社會角色和義務的福利性機構。針對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相對落後,家庭教育有待健全的現狀,學前教育機構應當擔負起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例如,學前教育機構可以與社會福利保障部門配合,切實為廣大幼兒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增強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職能,加強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合作,不失為提高國民素質、保障幼兒健康成長的一條良策。

  參考文獻:

  〔1〕〔2〕WASHINGTON,VALORA,OYEMADE,et al.Project Head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Pub.,1995.

  〔3〕〔4〕〔5〕賈珀爾・L・魯普納林,詹姆斯・E・約翰遜.學前教育課程〔M〕.黃瑾,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76,79,90,107,128.

  〔6〕芭芭拉・鮑曼,等.渴望學習〔M〕.吳亦東,等,譯.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42-44.

  〔7〕約翰・D・布蘭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