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勢下的農業科技發展》

  摘要:農業科技是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改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而科技進步作為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對加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強大的內在驅動性。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農業品種結構的調整和日見增長的消費需求、農業產業的轉型以及農業方面的環保等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進步。要從當前不利於農業科技進步的制約因素著手,注重採取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四項措施。

  關鍵詞:農業科技;新農村建設;制約因素;科技進步

  中圖分類號:F1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7-0003-2

  0 前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農業科技是現代農業的翅膀,是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根本性的因素,也是改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

  1 農業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五句話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而科技進步作為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對加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強大的內在驅動性。

  1.1 農業生產能力最終要靠科技因素來提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改善生態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務,面臨資源、環境、市場等多方面的瓶頸制約。解決我國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將農業的發展從保證食物安全的單一目標轉為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標,在保證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同時,提高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都需要科學技術強有力的支援。

  1.2 科技調整農業品種結構消費需求

  農業要滿足人們消費的需求,必須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多樣化,尤其是在人們日益關注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不僅要保證一些農副產品的數量,還要在農產品質量上想辦法,生產一些優質、綠色農副產品,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農業科技上下功夫。此外,對農產品的保鮮以及深加工、精加工等問題的解決,也必須藉助農業科技。

  1.3 農業科技的進步大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的轉型

  科技進步可以推動農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科技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也改變著農業的產業結構,農業在科技的促進下,改革了傳統的單一面孔,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成長為現代化農業。

  1.4 農業科技影響農業環保,促進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化肥、農藥、農膜等在農業的應用,農業生產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伴隨著工業效能源投入增長,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環境汙染,農藥在土壤和水域中殘積加重,導致農業生態問題日益嚴重。通過發展科技農業,生產對環境、生態沒有汙染或汙染小的生物化肥、農藥,就可緩解生產和發展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壓力,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 不利於農業科技進步的制約因素

  科學技術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支撐點,但農業科學技術只有被廣大農民掌握和應用,才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導致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滯後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2.1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要求不適應

  2.2 農業技術推廣執行機制與市場的不相適應

  除體制和機制是其中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符合市場要求的農業推廣執行機制。

  2.3 農業教育、科研及推廣三者之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我國農業技術創新供給的最主要來源,但它們的科研活動受政府主體目標的限制,對於農民的農業生產需求及市場對適用技術的需求往往缺乏足夠了解,造成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民實際需求脫節,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2.4 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接受科技能力較差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還很低,接納新技術的能力也比較差。

  3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措施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3.1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

  政府對農業科研撥款增長率應不低於財政收入增長率,農業科研投資佔農業總產值比率應實現突破性增長,並逐步形成穩定的農業科技投入增長機制。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放結構,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儘快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並將有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要加快研究制定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研的優惠政策,引導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吸引更多的科技部門與科研人員投入農業科技研究,形成農業科技研究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3.2 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和支農專案管理,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要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把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作為農業農村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大專院校在農業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加強國家基地、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創新能力建設,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切實穩定建設一支精幹高效、富於創新精神的的農業科研機構和隊伍。要重視農業綜合開發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支農專案的優勢,重點堅強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和管理。農業科技園區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促進傳統農業的改造與升級;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業科技園區真正成為農業技術組裝整合的載體、市場與農民連線的紐帶、現代農業科技的輻射源、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對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示範與帶動作用。

  3.3 加快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的改革,構建新型農技推廣體系

  切實將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作為推進科技興農的重要措施來抓,特別是要加強基層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形成以技術指導員為紐帶,以示範戶為核心,連線周邊農戶的技術傳播網路。同時,推進市場化、民營化、企業化農技服務隊伍的發展,加大對涉農企業、農業協會、研究會等經濟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同時,積極探索“三農”新的合作模式。

  3.4 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建設新農村的新型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體是農民,關鍵在人才。每一項農業科學技術最終的落腳點都是農民的吸收轉化,農業科技推廣的著眼點是農民。要想充分發揮科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必須建立健全一支由科研、推廣、經營、服務、管理等人員組成的巨集大的農村科技隊伍,因此,必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他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積極貫徹落實2007年中央一號檔案的精神,加大“陽光工程”等農村勞動力技術培訓力度,以縣、鄉鎮成人教育學校為陣地,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通過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為農民開展中、短期培訓等方式,使更多的農民掌握農業新技術。著力加強對理解能力強、對農業科技感興趣、肯於鑽研的有文化、有知識農民的培訓,將其培育成為科技推廣的輻射點、技術堡壘,發揮對農民的示範帶動作用。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民技術培訓,並引導農民轉變經營觀念,加強與涉農企業、農業協會、研究會等經濟合作組織的結合,與他們結成利益共同體,以“龍頭企業加基地帶農戶”或“市場加基地”、“協會加基地帶農戶”的技術推廣模式,加快農民掌握農業技術的步伐,提高農民技術水平。

  作者簡介:張國秀1967-,男,山東壽光人,就職于山東省壽光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經濟師,研究方向:現代農業經濟管理。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