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代新技術論文

  農村現貨技術市場作為技術市場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隨著國家經濟體提升而提升。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現代資訊科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現代資訊科技的突破性進展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了無限生機。本文通過闡述現代資訊科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地位和作用,針對現代資訊科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現狀,提出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實現資訊化的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 現代資訊科技 新農村建設 可行性方案

  現代資訊科技是指在資訊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充套件人類資訊功能的技術。一般來說,現代資訊科技是以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為主要手段實現資訊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利用等功能的技術總和;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綜合的技術,是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路通訊技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智慧多媒體資訊服務為主要特徵的超時空大規模資訊網,是當代世界範圍內新技術革命的核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中央統攬全域性、著眼長遠、與時俱進做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且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中央“十一五”規劃明確將其界定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它高度概括了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但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要是拓展農村的資訊渠道,加快農村資訊化建設。所以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現代資訊科技的支撐。

  一、現代資訊科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目前,以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資訊科技的大量應用給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許多積極的影響,我國作為當今世界重要的網際網路應用大國,在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資訊化的應用結構不合理,地區之間不平衡,尤其是廣大農村的資訊化應用程度比較低。如果從資訊化的構成來講,農村資訊化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農村行業資訊化、農村行政管理資訊化、農村生活消費資訊化和農村社會資源資訊化等內容。如果農村沒有實現資訊化,我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深入滲透現代資訊科技,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二、 我國農村中使用現代資訊科技的現狀與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不斷加強農村資訊化建設,開展將專家系統、資訊管理系統、遙感、通訊等許多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研究,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資訊產業部曾以“村村通電話工程”為首要任務,大力推進農業農村資訊化,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國家氣象局建立了國家、省、市、縣4級資訊中心並延伸到鄉鎮服務站,通過“中國光農網”建立的省、市、縣分支機構,基本形成了一個輻射全國農村的資訊服務體系。目前我國農業資訊體系和基礎平臺建設也初具規模,經濟發達地區的基層資訊化建設與服務成效顯著。然而,由於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就我國農村整體資訊化水平來說,無論是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資訊科技的應用,還是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資訊化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都剛剛起步,要想讓資訊科技深入基層,進入尋常百姓的家庭,我國的新農村資訊化建設還任重道遠。尤其在資源、資金和人才等方面,國家的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在政策上予以更多的支援。

  三、 現代資訊科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可行性研究

  在推進農村資訊化的過程中,儘管我們可能面臨著諸多的困難,但我們必須看到這些年來,我國農村資訊化的程序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當然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成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找出合適的對策,讓現代資訊科技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1.解決在新農村建設中實行資訊化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分兩步來進行,其一就是啟動資金,其二是營運資金。啟動資金的解決主要包括兩部分:政府解決一部分,融資一部分;營運資金應該由三部分組成,除了啟動資所包括的兩部分外,還應該通過高效運作,使受益單位和個人自願交納一定的費用,以達成良性迴圈,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轉。

  ***1***加強政府職能,吸引各方資金,積極籌集啟動資金

  要在農村真正構建好資訊網路體系,必須依靠政府推動,要強化政府職能,由政府牽頭整合現有資訊基礎設施資源,構建覆蓋鄉村的多級農業資訊網路。各級政府首先必須認識到加強資訊網路體系建設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撥出專項經費支援農村資訊網路體系建設,這也是啟動資金的主要部分。另外,因為中國農村幅員遼闊,農村經濟建設已開始起步,隨著農村資訊化的建設和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必將不斷髮展並取得驚人的成就,凡是有眼光的中外投資商必將關注中國農村這個潛伏著的廣闊大市場。因此,只要各級政府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必將吸引大量的中外企業前來投資。這樣啟動資金的問題就得以解決,資訊網路體系的構建也就可以正式啟動。

  ***2***合理利用資源,提供優質服務,保障營運資金

  資訊網路系統已經搭建,但能否持續運作,還將面臨著許多現實的問題,首先,裝置和資源的維護需要資金,其次,管理人員需要報酬,第三,投資者需要投資回報。因此,我們一定要有高素質的管理和技術人才,高效地管理好這個系統,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為社會各方提供快捷優質的服務並收取一定的費用,以實現資金營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企業和各類經營者提供產品資訊釋出,第二,為農民和社會各界人事提供高效實用的資訊,第三,為農民、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提供各類培訓,第四,繼續吸納各方投資和贊助,最後要強調的是在整個營運過程中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持續注入後續資金,以保證其不斷髮展壯大,從而使現代資訊科技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著重處理在新農村建設中實行資訊化所面臨的人才緊缺問題

  資訊科技能否得以有效應用,新農村建設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人才,沒有人,萬畝良田皆荒蕪,沒有人才,所有設施是廢鐵。因此,人才問題是我們目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只有人才問題得以解決,資訊化方案才能在社會新農村建設中迅速啟動並正常運轉。

  ***1***加強資訊化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運用資訊的才能

  要在農村實行資訊化,首先就要使農民適應現代資訊社會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儘快培養和提高農民的素養水平,同時對農民提供優質的資訊化服務,使農民能方便地獲取所需的實用資訊。近年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通過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為本地農產品找到了很好的銷路,有的還進入國際市場,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江蘇的華西村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美國農業之所以發達,主要是實行了以州立大學為中心的“研究――教育――推廣”三位一體制,通過發展農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使農場主基本達到大學水平,發展農業科技以降低農業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產業化,並廣泛利用大學、圖書館等優勢,努力構建資訊資源平臺,為農民和經濟建設服務;荷蘭農業的成功取決於農民較高的文化科技素質,全國農業勞動力僅二十多萬,但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卻有近二百所,並實行免費終身農業技術教育;而中國則農村人口眾多,高等院校也不少,但真正面向農業的院校和專業卻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力度,在縣、鄉***鎮***、村三級建立以農業勞動者科技素質教育和多種形式的農業終身教育為主的農村職業學校。同時要加強對現有農業資訊網路專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搞好農村資訊員的考核和資格認證工作。另外就是要注重人才觀的轉變,不僅僅大學生、技術人員是人才,普通的農戶也是人才。在加強培訓技術人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普通農戶的培訓工作,他們才是農村中的生力軍,因此我們要適時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民培訓班,提高全民的資訊科技水平使之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2***通過政策引導,激勵大學生投身於新農村建設

  關於政策引導方面,我國應該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比如說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工作、鼓勵大學生到西部邊遠地區工作等方面的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最新推出的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六所院校招收免費生的政策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會出臺更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現代資訊科技人才的新舉措,以解決新農村建設中資訊化人才緊缺的問題。

  ***3***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優勢,培養高層次資訊化人才

  儘管可以採用前面所述的不同培養方式和相關政策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資訊化人才,但都只是為了解決目前農村資訊化人才緊缺的燃眉之急,特別是難以達到新農村建設所需的高層次資訊化人才;因此充分利用高校的資源優勢,把現代資訊科技人才培養納入高校教育是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資訊人才問題的一個長遠的、根本的出路。真正實現面向素質教育、基於資訊科技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是涉及我國教育的百年大計的問題,因為它所影響的不僅是一代新人的培養問題,它還將深層次上影響我國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素質,並由此影響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與生存力。因此應該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使整個社會在改革的過程中通過實踐更新理念,提高資訊素養。在改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體系,從而在真正意義上進行教育的創新。為我國正在全面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援和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四、結束語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國家加大投入、社會廣泛參與,城市支援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資訊化建設既是國家資訊化建設全域性的需要,也是農業、農村、農民多年對工業和城市建設貢獻的回報,社會各界都應該投身到新農村的資訊化建設之中,有人出人,有智出智,有錢出錢,使現代資訊科技向農村延伸、資訊化網路向農村覆蓋,使農民的主人翁地位更多地體現在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參與者、監督者、管理者和受益者,為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局面而做出更在貢獻。

  參考文獻:

  [1]2006年中共中央1號檔案《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張紅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思考[J].理論觀察,2006年第2期

  [3]孟楓平:關於我國農業資訊化路徑選擇的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04年03期

  [4]丁海燕:農業資訊化及其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 2003年06期

  [5]傅洪勳:中國農業資訊化發展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2年11期

  [6]邱新棉 朱德其:國外農業資訊科技發展簡介[J]. 計算機與農業, 2002年第4期

  [7]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DB/OL]

  [8]農村資訊化突破口在哪裡? [DB/OL]

  [9]資訊化專題[DB/OL]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