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就培養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跟著小編來看看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的策略,希望對您有用。

  

  一、以身作則,潛移墨化

  作為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平時在家的一舉一行都成為寶寶學習和模仿的物件,所以言行舉止都要注意,給寶寶一個良好的氛圍。比如:想讓寶寶少吃零食,那麼爸爸媽媽也應儘量少吃零食,不要說一邊跟孩子說你不能吃零食,另一邊自己卻時不時地吃零食,這樣說的話毫無說服力。寶寶會問:為什麼大人可以吃而小孩子就不能吃呢?

  二、適當滿足好奇心,但應避免危險

  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什麼東東都是新奇的,常常會用各種方法去體驗她們感興趣的內容。而且寶貝們是想到就做,常常會給爸爸媽媽們增加很多麻煩,為了讓自己輕鬆點,就完全什麼事情都不讓寶寶去試嗎?這樣做恐怕是好奇心更勝,越不讓試就越想試,最後不僅引起更大的問題或危險,家長也是生氣不已。我覺得如果寶寶想嘗試的事情沒有太大的危險性,是可以引導寶寶如何去嘗試,避開比較大的危險。如此,寶寶喜歡爬高爬低,就把周圍的危險物品清除掉,然後鋪上軟墊。訓練小豬豬跨過床鑽洞洞的遊戲,把小床拉靠大床,然後小床的另一邊用重的椅子堵住,再把小床一邊的欄杆拆掉中間部分。先嚐試從大床跨過小床,用手緊握住最邊的柱子,然後先一腳慢慢跨進小床,在小床圍欄上坐好調整好姿勢,另一腳再跨過欄杆。接著蹲下來,從小床一端爬到出口一端,自己轉身慢慢溜下小床,或從小床外的小木板慢慢移到大床上。這能訓練寶寶的身體的協調能力,也能鍛鍊膽子,還能教會寶寶如何避免危險。當然做這項遊戲的時候一定要有大人在場陪著,防止意外。

  三、別讓撒嬌變成撒野

  隨著寶寶不斷長大,智力也在跟著飛快提升。寶寶懂得了察言觀色,甚至會用向大人撒嬌的方式來讓大人們滿足她的要求。我覺得適度的撒嬌是好的,可以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度。小豬豬現在已經很喜歡撒嬌了,比如想拿什麼,想吃東東,想玩的時候,她自己做不了,就會找不同的人撒嬌。想吃就找奶奶,想玩找爸爸和爺爺,想看書玩遊戲和睡覺找媽媽。如果她是肚子餓了或口渴,她找我們撒嬌的話,一般就會滿足她,如果是想吃零食,那就拿一兩小塊給她,然後告訴她零食不能多吃,已經吃過了,我們應該把零食放回去,等明天再吃,絕不會因為她撒嬌就不限量地給她。她不願意想哭那就去哭吧,反正沒人理她,各做各的,她喊一會兒覺得無聊也就自己玩了,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她每想吃零食都是吃一兩塊之後自己去玩耍,不會糾纏著要吃很多。

  四、習慣成自然

  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從寶寶很小很小的時候已經開始形成了,所以我們從寶寶出生那一刻就要堅持這一良好的習慣,不能中斷,天天如此,那麼寶寶對這種習慣就會慢慢形成習慣,不用我們特意去教就懂得該如何做。我感覺小豬豬現在已經懂得了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像吃飯就要穿上圍兜搬上小椅在固定的地方就餐***現在小豬豬一看到粥就會自己去搬她的椅子到固定的地方坐。***吃飯前洗手,吃飯後要擦嘴。洗澡要拿澡盆,臉盆,澡布。尿尿和便便要找便盆。睡覺要關燈關電視。碟機開好後在播放不能反覆開頭。燙的東東不能用手去摸,也不能直接放到嘴裡。拿鞋子要一雙,兩腳一起穿。溼的紙尿褲等一些垃圾要丟到垃圾桶。自己亂丟的玩具要自己撿好。

  比如定時睡覺,以前小豬豬曾經晚上七八點就睡一小時,然後等到半夜二三點才睡得著。為了讓她能早點睡,我先每晚提早五分鐘哄她睡,慢慢將時間提前到半夜一點,十二點,十一點,十點。然後差不多能晚上十點入睡後,再控制晚上七八點的時候跟她玩遊戲,看書等等活動,不讓她小睡,一直折騰到九點,小豬豬已經很累了,也就睡著了。從那以後就堅持晚上不讓她小睡,那麼到九點左右她自然感到疲倦,想要睡覺。我就泡牛奶給她吃,吃完關燈,回床上穿紙尿褲,脫襪子,衣服蓋上被子躺好。然後她躺著聽我講故事,念古詩或弟子規,一般五至十五分鐘就自己睡著了。

  如果在關鍵期形成良好習慣,那麼這個好習慣也許會伴隨終身。我們都知道剛出生的BB就像一張白紙,塗什麼就是什麼,所以我寧願在這幾年裡辛苦些,多花些時間陪伴寶寶,引導寶寶慢慢學會各種良好的生活習慣。相信很多媽媽都有相同的經歷,做完白天繁忙的工作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面對的是精力旺盛而滿懷期待的寶寶和各種家務,常常會讓媽媽們喘不過氣,真想直接撲到大床上美美地睡覺。可是調皮的寶貝們東搞搞西搞搞,讓你疲於奔命,有時候還會讓你氣得火冒三丈,不過看到寶寶在你的調教下越來越懂事,心花怒發,又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的策略: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還有勞動、文娛活動、體育活動、遊戲、交往等內容。家長指導孩子訂計劃,應該包括德、智、體各方面的安排,學習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孩子的計劃包括每天的時間安排、考試複習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安排。計劃要簡明,什麼時間幹什麼,達到什麼要求。

  每天的計劃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課之外,要把早自習和放學回家以後的時間安排好。早自習可以安排背誦、記憶基礎知識、預習等內容,放學回家主要是複習、做作業和預習,應該有玩的時間和勞動的時間。

  週六和週日應安排小結性複習、做作業、勞動、文體活動以及參加課外興趣活動。內容不可排得太滿,否則影響效果。

  寒暑假時間較長,除了完成假期作業之外,要安排較多的課外閱讀和較多的文體活動。有的孩子學習吃力,應利用假期補習一兩門功課。

  訂計劃要發揮孩子積極性,家長不能代替,應該提出指導性意見。督促孩子嚴格執行計劃,不能訂完計劃放在一邊。計劃可以調整,不可放棄。

  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的策略:專時專用、講效益的習慣

  不少孩子,學習“磨”得很,看書、做作業,心不在焉,時間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沒有形成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孩子學習,應該速度、質量並重,在一事實上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一定數量的任務。這既要講清道理,更需要認真訓練。

  由於孩子年齡不同、個性不一,每次能夠集中腦力的時間長短不一樣。要從實際出發提出要求。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每次學習時間以20分鐘左右為宜,以後逐漸延長。開始,孩子往往不會掌握時間,家長要指導他,該學時學,該玩兒時玩兒。可以教孩子上好鬧鐘,按定好的時間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給自己提出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一旦坐到書桌前,就進入適度緊張的學習狀態。每次學習之後,要評價自己做得如何,家長及時給以鼓勵。堅持下去,就能形成專時專用的習慣。

  有些家長,只要求學習,恨不得能讓孩子老坐在書桌前看書、做作業,沒有休息與放鬆的時間。這樣,反而容易形成磨磨蹭蹭、不講效率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