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前預習及評價策略
導語:課前預習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會學習的人都知道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那課前預習有什麼方法嗎?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課前預習呢?小編將跟大家分享一下有關課前預習的文章,希望您喜歡閱讀:
一、傳統的英語課前預習
基於對課前預習膚淺的認識,以往我在佈置作業時只注重複習鞏固知識方面的作業,甚少佈置涉及預習新知識方面的內容。在佈置預習的作業時,也只是懷著“學生做是棒,不做也罷”的心態,在黑板上寫上“預習第幾課第幾部分”就了事。懶惰的學生可開心了,因為這就等於沒作業,自覺性強一點的學生也不知道該怎樣預習,也就只在書上畫畫圈圈。學生普遍認為,反正上課時老師也還是會講到這些內容的,只要上課時能做到認真聽講,課後作業認真完成就夠了。由於學生沒有做到課前預習,我也沒嚴格要求,所以,在新授知識時我往往當學生們就是一張白紙,得花大量的時間在新授的環節上,課後也花很大的精力在批改學生的練習作業上,根本沒時間去思考過預習對課堂實效、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那也就根本談不上有預習的效果了。
二、對英語課前預習的認識
隨著學校開展“以自主學習為主線構建實效課堂行動研究”課題以來,我逐步地體會到英語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人建房要備料,農民耕作要備耕,軍隊打仗要備戰,其實,學英語也是如此。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也就是預習。通過預習,學生能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難點,帶著疑問去聽課,為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做好準備,進而積極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便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更好地聽課,更好地掌握知識。小學英語作為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知識帶有比較強的連續性和交際性,更是因為課時的缺少,語言環境的欠缺,所以小學英語課前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提高課堂實效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從上學期開始,我校各主學科對課前預習和對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本人也對小學英語預習方面進行了將近一年的實踐、探索,現與大家交流分享本人的所想所思!
三、英語學習方案的使用
葉聖陶老師說過:“預習原是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的確,小學生的年齡小,自主學習能力弱,自覺意識不強,尤其對於初步養成預習習慣的學生來說,學生的預習不是單靠老師一句話就可以自覺完成的。因此,我們嘗試以“學習方案”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為學生搭建課前預習的知識階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方案”中,我們精心設計學生的預習內容,把下一節課學生將要掌握的內容和基本程式也呈現出來。通過預習,學生一改從前帶著空腦袋進入課堂等老師傳授知識的現象,學生課前有了知識儲備,就產生強烈的表現欲,教師只要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充分表現,課堂就會變得思維湧動。由於“學習方案” 的使用,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帶來變革,實現了教師的角色轉變,老師真正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交流、充分表現、充分展示,老師只在學生不懂的地方加以點撥就行了。“學習方案”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更為可喜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增強。在問卷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學生也喜歡老師使用學習方案,覺得使用了學習方案,讓他們事先知道上課內容,並能有目的進行課前預習,學習效果比不使用要好得多。
四、英語課前學習方案的設計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預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細化預習內容
為什麼以前“預習”沒有取得效果?關鍵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不知道預習什麼,也不知到底該怎麼去預習,責任在於教師沒有為學生做出有效的“學習方案”,在佈置預習作業時沒有提出明確的預習目標。“預習第幾頁”“預習第幾課的單詞”等等這些含糊的預習作業,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要讓學生的預習具有實效,教師就要為學生做出“學習方案”,所以我們應該根據新授內容的知識點、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佈置明確的預習任務,精心設計、細化預習內容。如在新授六年級下學期第十課的“conversation”中,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1、聽課文錄音,劃出不理解的短語或句子。
2、跟讀錄音一遍,寫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Are there any beaches in Tibet?
***2*** How are they going to get to Tibet?
***3***Can they go camping?
***4***Where are they going to stay?
3、上網或看課外書,查詢一下西藏的氣候及地理特點,上課彙報。
有了精心設計的預習題目,學生預習目的性就更明確了。通過這一系列的口頭及書面的表達,學生在課堂上也就變得有話可說了,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學習熱情,同時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更加充滿自信,並能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漸進性原則:預習內容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貼近學生知識水平
“學習方案”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有效載體,是教師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的知識階梯,“學習方案”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預習效果。因此,設計“學習方案”時,我們就應該考慮預習的內容要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與所學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由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同時應降低難度,給予學生 “過五關,斬六將”的戰鬥慾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學期“They’re good for you.”時,我設計了以下預習內容:
1、在家聽P50的歌曲,並回答下列問題。
***1*** is bad for Kate.
***2***Blue Eyes feels bad, because he _______ __.
2、在家聽歌曲,並完成P50的填空。
3、Read and write. 在家獨立完成P51的6個問題,寫在書本上。
第一題和第二題屬於聽力題,但第一題只要求填上短語,並且書上有完整的句子,比較容易,全班學生都能正確完成;而第二題要求就難一點,要求聽歌,把第二段的歌詞寫下來,由於第一段已經有了句式,大部分學生也能完成;第三題是屬於閱讀理解題,學生需要仔細閱讀,通過前面聽力題的句式提示,學生也基本上能完成。通過這些由易到難的預習題,讓學生自己聽、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使學生有成功感,逐漸能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如果將這些題目放在課堂上教授,則會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再來學習,就可以降低教學的難度,學生的理解就更容易,水到渠成,而且記憶深刻,從而減少對教師的學習依賴,做到獨立自主學習。
***三***層次性原則:預習內容要體現因材施教原則,做到分層設計
預習是要通過學生獨立的閱讀,獨立的思考,靠自己的能力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獨立的獲得新知識。但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差異的個體,學生心理髮展及智力水平的差異性決定了其學習方式各有不同,學習進度有快有慢,學習程度有深有淺。這種心理髮展的差異性就要求教師因材施教了。特別是對於後進生而言,他們的自覺性和領悟能力就相對差一點,在設計預習內容時就應充分考慮他們的能力,降低要求,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所以我們做“學習方案”就要分層設計,如A級題目為基礎題,要求全體學生都必須掌握;B級題目增加一點難度,為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而設計;C類題為拓展題,為優生設計。特別是在初始養成學生預習習慣階段,為激發和培養他們預習的興趣,使其樹立自信心,教師就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內容,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刻苦攀登,並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英語課前預習的評價策略
美國著名專家曾說道:“只有當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果如何時,才能發生學習興趣”。因此,檢查和評價預習作業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怎樣檢測學生預習情況和效果呢?如果教師逐一在課堂上檢查,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相反,如果教師沒有意識、不重視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就會逐漸鬆懈,必然會失去預習的熱情。怎樣才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和效果?關鍵是如何給學生課前預習予以正確地評價。我們可以根據預習的內容給予不同的評價方式,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堅持激勵性的原則,採取多元的、多樣的評價策略。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以往我們只注重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評價方式,把學生視為被動的評價物件。我們應以與學生平等的身份參與評價,經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和小組互評、家長評價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喜歡評價,體驗學習的進步和成功。
1、教師評價
對學生進行預習評價其目的有兩個:一是鞭策和激勵學生按要求進行課前預習;二是瞭解學生課前對新知的掌握情況。教師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初始階段,應重視對學生的預習內容進行檢查督促。每節課上課時應利用一、二分鐘檢查學生的預習完成情況,由於時間有限教師只要有針對性重點檢查班級成績不太好,學習自覺性相對較差的同學就行了,好學生一般都會自覺完成,對預習作業完成好的要及時激勵,對做得不夠的予以鞭策。老師瞭解了他們預習的情況,課堂教學就能有的放矢。隨著教師對預習作業的嚴格把關,學生逐步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自然就把預習放在一定的高度,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習慣。
2、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以自身作為評價主體而對自我進行評價的方法。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看到自己前進的足跡,進而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新的學習;同時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比如每次使用預習方案後,本人會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總結自己掌握最好的和不好的內容,並進行簡單的原因分析。這樣逐漸的讓學生了解自己,從而改正自己。有時,學生自我評價往往比教師的評價更有利於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獲得成功感。尤其是困難學生的自我評價,特別值得我們教師及時發現他們的在預習方面的點滴進步並給予表揚。
3、同伴評價
與學生自我評價一樣,同伴評價可以培養學生的評判能力,而這一能力是學習和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在上課時,我要求學生把“學習方案”同桌交叉檢查,進行互評,用“Very good/Good/So so/Bad”記錄評價等級,每月統計一次,比一比看誰課前預習做得好?其次根據學生實際,把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讓他們在小組中談預習心得,比一比看看誰的觀點最合理?看誰提出的問題多?通過小組間的互問、互答、互評,調動了預習的興趣,提高了預習的效率,培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本人還發現,有了評價任務在身,絕大部分學生能認真地傾聽,並不時做些筆記,以便評價的時候能有理有據,同時,他們擁有了更多練習聽力的機會。
4、家長評價
我們設計“學習方案”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讓家長動起來,讓一切能為我所用的資源動起來。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經常有家長在旁適當指導,發現子女在預習中的每一個細小的進步,並鼓勵和肯定,會讓孩子預習更得法。為了調動家長的力量,發揮他們在家的監督和評價作用,我在“學習方案”中通常會加入家長評價的內容。如:把你學會的單詞與句子讀給父母聽,父母評價:優*** ***、良*** ***、中*** ***、差*** ***;讓父母給你聽寫剛學會的英語單詞,父母評價:每對一個得一星,八星*** ***、七星*** ***、六星*** ***等等,由於家長參與指導、督促、評價,家長因素就被調動起來了,預習也就更具實效了。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
1、分層評價
上面已經提到,每位學生的學習均存在著差異性,所以在預習評價上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於不同的學生,教師的評價應有所區別,可以採取分層次評價,教師和每位學生可以根據學生本人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不用一把尺子評價學生,學生有進步就要肯定,給予讚揚。對於那些平時好的表現較好、基礎較紮實的學生,在他們預習後能正確的回答問題後,教師可以只用“Thank you!”來肯定他們的回答;而對於那些平時羞於開口、基礎較不紮實的學生,當通過預習後能正確回答問題後,教師應抓住時機“Good/Very good/Cool/Wonderful”等評語進行表揚,以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對於基礎好的學生,預習作業必須整潔、準確率較高,達到這樣的要求則能得到“A+”;而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能完成預習任務,基本準確就可以拿好的等次了。
2、精神激勵
教師在檢查學生預習作業時,寫上一個“Not bad”“Good”“Excellent”“Super”等;通過發簡訊給家長報喜的方式肯定學生的付出;在優秀的預習作業裡寫上表揚性的評語,再釘在教室的“English corner”上供同學們欣賞;學期末評選出若干名“英語自學小能手”,頒發獎狀和獎品……通過這些精神和物質上的刺激,充分調動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要我預習”逐步過渡到“我要預習”。
3、獎票刺激
教育要給孩子們不斷地創造新鮮感,才能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對學生的評價與激勵也是如此,每一種評價與獎勵方式,如果長期使用會降低其效果。為此,我們在課堂上對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會獎給學生一張電影票,學校每週安排一個晚託時間讓拿到電影票的同學觀看英語電影;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又改為獎勵學生“喜報”信,讓學生把“喜報”信帶回給家長,並讓學生買相簿進行收藏;再過一段時間,我們會給學生獎勵“購物劵”,學校在校內利用週五放學後的時間開一個“英語購物商場”,讓持有“購物劵”的學生到“英語購物商場”購買學習用品,在 “英語購物商場”購物時要求使用英語,持有“購物券”的學生如果想購買某種物品而又不會講英語,就得向英語老師請教,方可購到該物品。總之,我們總是變著法子,讓評價能起到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不斷為孩子們創造新鮮感。
經過近一年的實踐,學生對“先預習,後上課”的學習方式表示喜歡,學習效果比以前好多了,課堂更有實效了。但是,要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那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於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採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於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渠道,讓我們把課前預習重視起來,使其成為有效課堂、成功課堂的奠基石。
結語:以上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有關課前預習的文章,希望能幫助到你。更多關於課前預習方面的內容,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