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效率低常常困擾著教師,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的現象時有發生。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分析資料,歡迎閱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的現象時有發生。據瞭解,目前農村小學教師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師生負擔重,師生總是在作業中奔忙,師生吃力不討好,雖然學生的統考成績有點上升,但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卻下降了。二是師生負擔輕。雖然給學生留下了大量的作業,教師卻沒有時間進行批改,無法對作業進行指導與講評,就採取公佈答案的形式、或讓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師把批改作業的任務轉嫁給學生。這樣做,雖然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但是卻失去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瞭解的好機會;這樣做,學生是在抄作業而不是在做作業,有的學生根本不用動腦筋就可以完成作業,有的學生在老師公佈作業答案時拼命地抄呀寫呀,從眼眼到手上,根本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這樣做,學生會越學越糟,學習效率會越來越低,學生創新能力更不用說得到提高;這樣做,學生的作業在學校裡就可以完成。那麼,學生放學以後18時就去看電視。他們先看動畫片,再看連續劇。學生沉迷於電視,上學時也學電視裡的打鬥場面,手舞足蹈的,忙個不停,這樣的學生怎麼能夠把學習搞好呢?
針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如何應對呢?筆者認為,學生的作業設計要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提倡一課一得。學生作業的設計力求“精、趣、活”,從而根本減輕師生的課業負擔。學生的作業要及時批改,因為根據學生的記憶水平,學到的知識最好在兩天內重現,才不會被很快遺忘。設計的作業要體現對所學知識的整理和重現,使學生學到的知識點能夠成為知識鏈,使之能起到複習、鞏固和提高的作用。
一、“精”
就是學生的作業要“少”而“活”,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佈置適量的作業,讓學生獨立去完成,通過學生一定的努力能夠完成,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教學分數二分之一的認識,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題:在一個長方形裡畫一條直線,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二分,你說有幾種分法?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學生通過動腦筋思考,他們不難發現:從對角線畫直線交於一點,經過這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因此得到的結論是: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有無數種分法,每份都是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學生在做題時,覺得不可思議而有趣。
二、趣
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趣味性較強的作業題。兒童的記憶特點,無意記憶比較難,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只要符合無意記憶的條件,即使出現一次的內容也會讓他長久記憶。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體現具有趣味性,這在新教材裡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這裡就不多說。這裡主要講的是教師要深挖教材的編排意圖,根據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設計出有趣的作業題目,讓學生去練習,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如:猴主人給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說:一日三餐每餐二粒。猴子說:太少了。猴主人又說: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興。猴子值得高興嗎?你能用數學來解決這個題目嗎?同學們經過一翻的討論,得到:2+2+2=6***個***,原來每天6個,現在每天5個,5小於6,猴子不應該高興。
又如:在教完“克與千克”、“米與千米”以後、可以給出學生留下這樣的作業:在*** ***裡填上合適的單位。1*** ***=1000*** ***, 你還能想出像這樣的題目來嗎?
二、活
一節課下來,給學生的作業要體現一個“活”字。學生能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是恆量他們對知識掌握率的高低。
其實,學生作業的“精、趣、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師給學生的作業要體現基本知識的訓練,又要體現學生學習能力的訓練、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要真正做到學生作業的“精、趣、活”,教師必須做好課前準備,每一次學生的作業都要有針對性,都有要精心設計,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請況與教材相適應的有針對性的作業。
有一位教師,一節數學課的中在黑板上的板書卻只是工整對稱的四個語文字。而學生的作業卻是五花八門的各種剪紙。這節課下來,讓這位教師很興奮 。他說今天的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較濃厚,就是平時的調皮蛋的學生也非常的投入。這節課的課題是“軸對稱圖形”。這位老師讓學生把一張紙打折剪成任意圖形,一開啟就成了一個軸對稱圖形,學生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教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從漢字中找出是圖對稱圖形的漢字來。學生經過一番的討論以後,很快找出來,讓老師板書在黑板上:田、顯、王、中。教師給學生的作業是用紙剪出是軸對稱圖形的小動物形狀交給老師。整節課裡面,學生十分活躍,他們動手又動腦很快記憶了“軸對稱圖形”這個抽象的數學概念。這比讓學生硬背數學概念強多了。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效率低常常困擾著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中,一個星期只要求上5節課,很多中差生接受不了新學習的知識。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得不讓教師利用課佘時間給學生補課,以增加課時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的教師擠佔機能科的課時去上數學課的現象相當嚴重。即使老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給學生補課,結果那些中差生還是不見起色,有的學生統考成績還是個位數,這些差生真是讓教師們頭痛。遇到這種現象的發生,教師該怎麼辦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向40分鐘要效率要質量,不仿也學習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採取“扶、引、放”的教學策略。一節課能夠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採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法模式,徹底改變“一言堂”、“滿堂灌”陳舊的教學模式。
一、扶
顧名思義,就是象教小孩子走路一樣,先扶著讓學生“走路”,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整理、總結歸納數學的公式、定理及計算過程規律,使數學課的例題教學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引
“引”就是引導學生,給生學生指明方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去發現,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知道怎麼分析、怎麼歸納總結。
三、放
“放”就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地、獨立地學習、解題運算。教師上課不要面面俱到,怕哪一點講不清楚而在課堂上採取包辦代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中等生、差生是在靜等到答案,他們不肯自主學習,他們這樣去學習,學習能力會越來越低,最終變成不會學習的學生。我們回想起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沒有培養出接班人的歷史教訓是多麼的深刻。我們當教師的必須引以為戒,不要把聰明活潑的少兒培養成一個個蠢“阿斗”。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