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課文反思
《風箏》是賈平凹寫的一篇散文,寫了"我"小時候做風箏,放風箏的事情。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文中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三個方面講了作者小時候快樂的童年生活。教學時,重點要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寫具體的。
執教這課時我首先讓孩子們讀會課文,學習文中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別描寫了的過程。然後讓孩子們自己結合課後題“課文寫了的不同心情,讓我們讀讀有關的語句,講講體會.”自己學習課文.然後在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來給大家講體會,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學做風箏部分時,孩子談到從”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體會到了做風箏時迫切的心態,同時結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詞的意思.從”依然快活”體會到勞動後的快樂.從”幸福鳥”想到風箏寄託了孩子們的美好願望.然後抓住這些感受讀課文.
篇2
學放風箏部分時,結合學生平時放風箏的經驗,抓住放風箏時的動詞來讀,並從”快活”、“拼命”中體會到孩子們快樂到了極點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讀把課堂氣氛推到了高潮。
在孩子們玩的正高興的時候,突然風箏線斷了,抓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兩個詞語,通過做表情,做動作來體會孩子們的心情,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感受,把學生引到當時的情景中,接下來就水到渠成地體會了“哭、垂頭喪氣”的心情,通過自己的讀加深了這種感情。
最後回顧全文,想想最後“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這句話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學生能說出來省略了找的過程,省略了找的結果。接著讓同學們想想“幸福鳥”指什麼?學生能想到指風箏,指所有快樂的,傷心的事,進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總結寫法時,學生能談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變化來描寫,這樣把事情寫詳細具體了。
通過這篇課文的執教,我感覺事先設計好的教案是不能適應多變的學生的,教師要隨時作好準備,來適應課堂上的多變。
篇3
一、於看似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課文第二段寫做風箏時,將風箏稱作“幸福鳥”。為什麼要將風箏稱作“幸福鳥”?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一詞之別,卻給了我們很多的拓展空間。在教學該段時,便圍繞風箏與“幸福鳥”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先讓學生默讀該段,初步感受做風箏的情景,並談談讀後想到了什麼;再根據學生說的情況,抓住幸福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談談如果是你,你把風箏叫作倖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配樂朗讀,讓學生再次感受為什麼把風箏叫“幸福鳥”。這樣,就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圍。看似矛盾之處有著空白等著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作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此時正是將放未放之時,心情應該是很特別的,既有點擔心、緊張,怕放不下去,又充滿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飛成功,更希望風箏能越飛越高。怎樣讀“放”才能把這種心情表現出來?很多學生都放過風箏,都知道該怎麼放,自然也就知道該怎麼讀,才能表現出這種心情。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了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時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境進行放大處理,情境就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