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地理教學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當前地理教學現狀,為達到預期地理教學目標而制定的基本方針與地理教學行動。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河流作為預備年級的一節課,其重要性在於能夠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知道世界主要河流的分佈,以及幾條非常著名的河流,不僅瞭解世界大河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從情感上給學生以美的教育,認識到是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按照本來的教學設計,我是按部就班先學習河流的概況,再瞭解河流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但是之前在一個班級教學的時候我卻發現,這節課按照這樣一個順序來上,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很難讓學生一上來就投入到老師的課堂教學裡,而是較被動地接受,並且從引入部分來說其實很難作到又能讓學生認識到河流的重要性,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後面幾個班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的教學方式。

  按照正常的學習順序,首先了解河流的概況,包括河流的源頭、注入的海洋。但總感覺這樣的順序對學生來說情感上首先沒有接納:什麼是河流?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河流?河流對人類有什麼用處?並且如果一上來就告訴學生什麼是河流,學生的印象依然不深刻。所以,在處理這節課的順序上,我打破課本上的順序,把河流的概況放在後一步學習,首先學習河流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用處。“那麼什麼是河流呢?把這個問題作為新課的引入部分,先讓學生說。事實證明這樣處理效果是好的,學生很積極地從生活中出發,聯絡生活中的河流來談。於是老師適時地引入河流的概念,學生有了新的見解,對河流概念的抽象描述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學習了河流的概念,再認識人與河流的辨證關係之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河流是怎樣的呢?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上海市黃浦江的圖片,並提出了5個問題:你知道這條河嗎?從哪裡來?流向哪裡去?它對周圍的居民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它未來的命運會怎樣?看到圖片後學生的反映是強烈的,這條河流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老師又及時地放了有關河流洪水暴漲引起的洪澇災害的視訊,學生很自然地聯絡河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並且學生們很積極地表示課後要繼續弄清楚這條河流的狀況。老師則這條河流作為課後作業,一方面可以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過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後對身邊河流的實踐考察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

  接下來利用視訊資料引入世界主要大河《亞馬孫河》、《尼羅河》,同學們學得很投入,接受得很快。老師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順理成章地提出一些課題,例如課後查詢有關“尼羅河”“恆河”的資料,並分析“為什麼說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分小組進行合作完成。通過課題“黃河”“黃浦江”的介紹討論得出河流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所以會孕育了文明。學生認識到河流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河流的分類教學中通過師生對話讀圖瞭解了內流河、外流河分類原因後。對其他的河流的分類採取了先展示分類結果後由學生解釋分類原因的教學方法。這樣設定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類比思維能力。學生不僅僅獲得是知識還有思維方法的訓練。

  總之,一節課僅僅有了一個好的設計只是為課堂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一個前提。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風格、教學經驗、教學觀念將成為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在河流一節的實際上課過程中深感在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處理上不夠果斷,對於學生的問題應該及時指出。由於擔心冷場所以沒有對一些問題及時提出給與指正。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能予以改正。

  範文2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區、內流河***湖***、內流區的概念、內***外***流區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內***外***流河,瞭解了我國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徵,分析了季風氣候對外流河水文特徵的影響。同時也懂得了由於我國季風氣候面積廣大,各地區氣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條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本節課開頭運用黃河圖片和《黃河頌》匯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學習的參與者,分析黃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學們踴躍發言。

  黃河各河段特徵的學習,讓同學們充分利用水利圖與地形圖進行比較分析,增強了同學們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讓同學們針對黃河各河段不同特徵找準治理措施,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各小組成員積極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FFKJ.Net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動畫演示“地上河”成因,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濰坊張面河等的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而且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獲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各河段特徵配上圖片錄象更直觀,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運用“一碗水,半碗泥”,“跳進黃河洗不請”等俗語,利於學生理解,也有利於課堂氣氛的活躍。

  提出黃河還存在哪些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分析問題更全面、更主動一些。

  範文3

  教後記 本節是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節的各種地圖外,還要引導學生查閱“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等已學過的知識。即通過閱讀本章的地圖,歸納得出現象和特徵;通過閱讀前兩章的相關地圖,分析得出這些現象和特徵的成因,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互相聯絡,逐漸掌握學習地理的一些方法。在講授“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內容時,我主要從幾個基本概念入手,讓學生根據河流分佈圖中給出的主要河流,通過查詢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讓學生總結出外流河、內流河的概念,進一步得出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

  通過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內、外流區的界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進行比較。分析外流河的特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加透徹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按照教師的提示,給學生列了一幅表格,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別分析南北兩側的河流水文的共同特徵與成因,學生通過分析圖和教材資料,採用對比的方法從河流的水量的大小、汛期的長短、含沙量的大小、結冰期的長短等方面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徵的差異與成因,重點是強調學生要從已學知識中分析得出結論,在於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會學習河流的一般方法。大部分學生態度積極端正,課堂秩序井然,對知識的掌握總體較好,為後面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本節課能夠在恰當環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尤其在結合身邊的現象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使學生增強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本節課內容得到昇華。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的體會就是:採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動眼、動耳、動筆、動腦,調動多種感官來主動學習,從而實現快樂學習,有效學習,使課堂真正成為和諧的生命課堂。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本節課又存在著很多不足:在教學中部分學生仍不能從相關圖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資訊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加強訓練。同時作為地理教師,我在語言的組織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基本功訓練,爭取更大的進步。


看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