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地理複習資料
在地理的複習過程中,我們要掌握好重要的知識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8年級上冊地理複習資料以供大家學習。
八年級上地理複習資料:地殼和地殼變動
1.地球的內部圈層。
***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人們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2***地殼內部圈層的主要特徵。
1***地殼。地殼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層固體外殼,它主要由各種岩石組成。地殼的厚度不均,其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海洋地殼平均厚度為6千米。
2***地幔。地幔位於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地幔為固體物質,主要成分是鐵鎂的矽酸鹽類。地幔又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上地幔比較複雜,上地幔頂部由岩石組成,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圈***,一般認為這裡是岩漿發源地之一。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岩石組成的,合稱為岩石圈。
3***地核。從古登堡面至地球的核心是地核。地核又可分成外核和核心兩個部分。地下2 900千米~5 000千米深處為外核。外核的物質接近液體,橫波不能通過。5 000千米以下的深部是核心,核心的物質為固態。據推測,地核的物質成分以鐵鎳為主,並含少量較輕元素。
2.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1***地殼的化學組成。地殼中有90多種自然存在的化學元素,其中氧、矽、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的含量,約佔地殼總重量的97.13%.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約佔地殼總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矽,約佔四分之一強。
***2***地殼的結構。地殼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叫矽鋁層,下層叫矽鎂層。矽鋁層的成分主要是矽、鋁,這層的化學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質與花崗岩極為相似,所以又叫花崗岩層。矽鎂層中的矽、鋁成分相對減少,鎂、鐵成分增多,這層的化學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質與玄武岩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層。矽鋁層在大洋地殼中很薄,甚至缺失,矽鎂層則普遍存在。地殼厚度的不均和矽鋁層的不連續分佈狀態,是地殼結構的主要特點。
***3***礦物。地殼中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單質或化合物,就是礦物。
***4***岩石。由一種礦物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叫做岩石。岩石按其成因可以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凍土條件
氣候
凍土分佈區的環境條件存在差異。冰沼土分佈區屬苔原氣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蓋,年平均溫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氣溫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溫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溫度不超過10℃,全年結冰日長達240天以上。高山凍漠土年均溫也很低,一般為-4℃至-12℃。凍土區降水很少,歐洲部分為200—300毫米,亞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凍漠土區因地勢高、遠離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於5—9月。降水雖然少,但氣溫低,蒸發量小,長期冰凍,土壤溼度很大,經常處於水分飽和狀態,夏季土壤—母質融化,砂土可達1~1.5米,壤土70~100釐米,泥炭土35~40釐米,以下即為永凍層,高山凍漠土在寬谷、湖盆永凍層深度80釐米,山坡上可達150釐米。[5]
植被
由於凍土區氣候嚴寒,植被是以苔蘚、地衣為主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見的植物有:石楠屬、北極蘭漿果、金鳳花等開花植物,南緣有云杉、落葉松、樺、白楊、柳、山梣等,生長緩慢,矮小且畸形,各種植物的年生長量均不大,苔原地帶每年有機質的增長量為400公斤/公頃,是世界各自然地帶中最少的。高山凍漠土區植被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墊狀植物和地衣,常見的有鳳毛菊屬、葶藶屬、桂竹香屬、虎耳草屬、點地梅屬、銀蓮花屬、金蓮花屬、紅景天屬等,一簇簇地生長在石隙之間,或在冰雪融水灌潤的地方區域性呈小片分佈。五顏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圖黃綠衣、巖表黃綠衣等則著生於石塊上面。[5]
地形、母質
凍土發育的地區,因剛脫離冰川覆蓋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當完整。凍漠土分佈區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鋒、刃脊、第四紀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磧壠堤,寬谷,湖盆的湖積平原等。成土母質的差異較大,加拿大、西伯利亞地盾區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區有古生代各種灰巖、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巖、紅色鈣質砂泥岩及近代泥礫和沖積物,殘積物,冰磧物,冰水沉積物等。
總結: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佈的差異,以及海洋、陸、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佈的特徵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
:黑土形成過程
蒙脫石佔優勢的粘粒礦物組合是黑土中活躍成土過程的基礎。由母質中繼承下來,如較溼潤氣候下的沖積物、鈣質巖以及火山碎屑物質多富含蒙脫石礦物,成土環境延續了蒙脫石的存在。
***一***蒙脫化過程
印度德干高原的一些黑土,蘇丹、埃及尼羅河沖積物發育的黑土、美國南部大平原的黑土,其蒙脫石礦物都是繼承母質而來;而南非、肯亞、以色列、澳大利亞昆士蘭的一些基性火山岩發育的黑土,蒙脫石的新生成作用是主要的。新生成作用也是中國一些黑土中蒙脫石的重要成因。在低窪地發育的黑土,由於地形因素引起地球化學過程中物質分異,風化物中豐富的溶解矽和鹽基有利於蒙脫石的合成;分佈於低丘、臺地等正地形上的黑土,其蒙脫石則多由原生礦物轉化而來,如福建漳浦由暗黑色氣孔狀橄欖玄武岩風化物發育的黑土之所以富含蒙脫石礦物,是由於該種母質中的玻璃質在重結晶過程***又稱脫玻化***中,伴有廣泛的蒙脫石化,形成大量的蒙脫石,成土時間尚短,這些蒙脫石礦物得以大量保存於土體中。
***二***開裂過程
開裂過程是黑土另一主要成土過程,這是富含2∶1型膨脹性礦物的粘質土壤在明顯乾溼季氣候條件下的必然結果。土壤乾燥時土體強烈收縮並形成縱橫裂隙,深可達1米以上,地表附近的寬度可達10釐米。深大裂隙的形成,對摻混土體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乾燥時,大裂隙的邊緣受到降水、動物活動、人類耕作等作用,上層物質向下跌落,填充於裂隙內,重新溼潤時,土壤膨脹,裂隙閉合,土體底層因增添了額外物質,膨脹後必然要產生較大的體積,造成擠壓使土壤向上運動。如此經過多年迴圈,下層物質進到表層,而上層物質降到下層,這稱為自翻轉作用***又稱自冪作用***。這種機制賦予黑土剖面性狀的特殊性:一是剖面均一化,即在裂隙所達到的頗大深度內,土壤變成了均質體,發生層分異不明顯,土色、質地、有機質含量無顯著差異,有機質與礦物質充分混合而高度複合二是具有滑擦面和楔形結構,表下層土壤受擠壓而相對移動過程中造成明顯程度不同的劈理和磨光面***滑擦面***。楔形結構是土壤基塊受到由傾斜方向膨脹壓產生的剪下力作用而造成的;三是地表出現粘土小窪地,是由乾溼交替引起兩裂縫間土壤“隆起”而產生的小起伏微地形。此外,下列現象也是黑土中自翻轉作用的佐證:在新開挖剖面的心土層中夾有植物殘落物,說明有上部物質陷落到下部;有些質地勻細的黑土,表層卻常能見到石塊,是下部物質被擠到上部的結果;顯微鏡下觀察,有些黑土在不同深度區域性可見破碎的澱積粘粒膠膜,這是由於土壤翻轉作用使原先形成的膠膜破碎,拌入整個土體。
總結:應該指出,開裂過程是黑土的普遍現象,但土壤自翻轉作用的強弱,與氣候乾溼交替強烈程度、植被茂密程度、人為利用頻繁與否密切相關,據報導,中國黑土的自翻轉作用不甚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