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隨著時代發展,不同國家與文化間的交往與聯絡更加頻繁與緊密,這對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語本科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深究德語多媒體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德語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 教改創新
摘要:多媒體與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出現使人們的認知方式、認知過程和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自由性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國高校教育越來越多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施,而隨著當前教學實踐活動中基落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和不足,也力促教育研究者們思考探究新一輪的德語多媒體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資訊科技教育的運用,使傳統的德語教學模式得到了革新,注人了活力,煥發了新機。恰當地選準信息技術教育與德語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降低了教學難度,而且優化了德語課堂教學,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德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德語新課程試驗的教學目標中明確了關於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這一問題:“我們的教學要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當前,德語多媒體教學實踐活動中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不盡如人意以及未達到原來預想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反思與調整現有教學思路及教學活動模式,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推動德語教學質量向更高層次發展。
一、德語多媒體教學實踐的改革措施
***一***德語多媒體演示課件的開發
為了達到以儘可能少的投入爭取儘可能大的教學效果,在德語多煤體演示課件的開發上我們選用最普及、教師最易使用的Powerpoint, Photoshop等軟體。在製作過程中,教師認真分析德語選修課的教學內涵,系統地設計了課件的結構佈局。設計了各自獨立的《德語國家概況》、《德語語音》、《德語情景會話》和《德語基礎語法》4個子課件。以《德語國家概況》單元為例,一幅歐洲德語國家地圖,在高亢激昂的《歡樂頌》背景音樂中,以標題“德語國家概況”切入。這樣營造了學習德語的氣氛,把學習者的思緒帶進了德語國家中去。課件中授課內容跳轉明晰,連結自如。經編輯加工的視訊電影片段、德語歌曲、德語國家名人講話、文學作品錄音等聲畫素材,播放時採取點選即放停的方式,教師操作起來靈活方便。多媒體輔助教學聲圖並茂,百餘幅的德國城市及名人圖片豐富了授課內容,給學習者以強烈的視覺感受,使枯燥難懂的語言課變得生動、活潑,提高了學生的聽課興趣,溝通了師生互動的橋樑。
***二***演示環境的安排
由於教師在設計製作教學課件是在單機上完成的,往往會出現將課件放到投影儀上之後效果大打折扣的情況,如課件中畫面的色彩或明或暗,文字大小不合適,以及在單機上看起來還算豐富的畫面在大螢幕上看起來很單調,畫面太空或太滿等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製作課件之前一定要熟悉大螢幕投放的視覺效果以及設計過程中的數值調整度。另外,如果設計的文字色彩與背景色彩反差小,在大螢幕上看起來會不如單機清楚,影響教學內容的演示效果,這些問題在設計製作課件的過程中都要考慮進去。我們在製作時務必要注意大螢幕演示用課件與多媒體群體教學網路演示是有區別的。字型要大,至少28磅以上。運用投影儀,背景的顏色要採用淺色,不要太花哨。圖片質量要好。
***三***多媒體技術與網路計算機互動學習模式的構建
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與網路計算機互動學習技術對學生自主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課件的使用幫助學生直觀地學習了新概念;通過光碟課件呈現課文,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在電腦上畫畫等,鍛鍊了學生電腦操作能力;通過上網瀏覽網頁查詢資訊,則充分地利用了網路資源,幫助學生掌握通過現?代科學手段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取資訊。
二、資訊科技教育中隊教師的要求
***一***能夠使用計算機和教學軟體
與電化教學手段不同的是,以多媒體和網路為特徵的現代資訊科技應用在教學中要求教師不僅掌握資訊應用技術如文書處理和操作技能等,還要學會使用相應的一些教學軟體。同時因為教學是具有創造性的勞動,所以教師還要學會自己製作課件,把自己的教學智慧通過課件的創作表現出來。
***二***善於把資訊科技與外語教學優化整合
要做到這點,首先要求教師明確教學目的,瞭解學生學習的特點,然後根據教學的需要,對網路上提供的 “排山倒海”的資訊進行有選擇的採集、處理和利用,去偽存真,去粗存精,而不是盲目照搬。無目的地把資訊科技應用到教學中不會取得理想效果的。
***三***勇於轉變角色
在現代資訊科技支援下的學習環境中,教師的主要角色由資訊的傳播者、知識的呈現者、文化的傳遞者、正確答案的提供者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的幫助者、互動的合作者。教師需要根據學習者的年齡、德語經驗、認知水平等合理地組織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創設適宜的德語學習環境和德語交流的機會,設計學習任務,調動學習者的潛能,為學習者提供支架式的活動,幫助其達到最近發展區,並針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反饋和評價等。
二: 淺論德語隱喻習得思考
摘要: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也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隱喻思維對語言和文化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認知隱喻在德語教學中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習者構建隱喻性思維,提高學習者的詞彙、寫作、閱讀等方面的語言知識水平,加強其語用能力。
關鍵詞:隱喻;認知;德語學習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linguistics,metaphorisnotonlyakindofrhetoricalmean,butalsoabasicmodelofthinking.Withanintroductiontothepresentdevelopmentofcognitivemetaphor,andfromtheacquisitionofvocabulary,writingandreading,thispaperpointsoutthattheapplicationofmetaphorinteachingGermancanimprovethelearner’slinguisticknowledgeandusability.
Keywords:metaphor;cognitive;Germanstudy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思維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現實生活中,母語者習慣於使用隱喻表達方式,用熟知的具體事物去思考談論抽象事物,這使得隱喻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代表全世界共性的或者某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在交際過程中,話語的隱含意義會超越其字面含義,不具有相當的隱喻能力很難理解。目前,隱喻的研究範圍正向多學科、多層次的方向擴充套件。當今的語言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嘗試從認知隱喻學出發,拓展外語教學的思路並改進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隱喻能力對語言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外語學習者要熟悉這門外語所承載的文化,瞭解它與母語之間必然存在的差別,對隱喻的瞭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一、認知隱喻的發展及其分類
隱喻概念創始於公元前335年,由亞里士多德確立。當時的隱喻只被看作一種用於雄辯的手段,主要侷限在詩學和修辭學領域。19世紀柏拉圖學派認為隱喻是人類內部的一種機制,既反映了語言的本質,又反映了人類的本質。20世紀80年代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隱喻逐漸從語言學研究的邊緣地帶轉化為研究的熱點話題,代表作品為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此時隱喻不僅被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更重要的是被視為一種人類認知域的經驗,是人們對抽象範疇進行概念化的認知工具[1]。我國對於認知角度的隱喻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代表作品為束定芳教授的《隱喻學研究》、胡壯麟教授的《認知隱喻學》等[2]。
認知語言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隱喻不僅存在於文學作品中,也來自於民眾的日常活動和會話,這種隱喻的創造活動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人們在互相交談的過程中,為了更具體、更生動形象地表述而採用一個概念替代或者補充說明,其中一部分由於背景狹隘或者相關性較小而只是曇花一現,另一部分則被大家沿用進入詞典。1980年,Lakoff和Johnson通過對大量語言實踐的調查統計表明,70%的日常表達都來自於隱喻,換言之,人類思維中的抽象概念大部分都是隱喻的[3]。認知語言學把隱喻劃分為三種類型:結構隱喻***StrukturelleMetapher***、方位隱喻***OrientierungsMetapher***和實體隱喻***OntologischeMetapher***。
1.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是指對一種概念的結構域的延伸以指稱另一概念域[4]。例如:
IstdiesdasFundamentdeinerTheorie?這是你理論的基礎嗎?
DiesesArgumentistsehrwackelig.這個論據非常不牢靠。
所謂理論的“基礎”、“不牢靠”的論據等表達都是由於德語思維中存在將理論視為建築***TheoriealsGeb?ude***這樣的隱喻。
2.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是指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概念隱喻,它是建立在文化經驗的基礎上並且給予概念以空間上的方向。例如,德語表達中存在這樣的隱喻概念:好為上,壞為下***gutistoben,schlechtistunten***,並由此衍生如下表述:
MeineStimmungstieg.我的情緒提高了。
IchfielineineDepression.我陷入沮喪。
3.實體隱喻
實體隱喻是指將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等無形的狀況化為有形的實體。此類隱喻包含三個種類:實體與物質隱喻、容器隱喻和擬人化[1]。例如人體是承載情緒的容器***MenschisteinBeh?lterfürEmotionen***就是德語中日常表達中比較常見的容器隱喻,諸如這樣的表達還有:
EristvollerFreude.他幸福滿溢。
Hassbrannteinihm.仇恨在他體內燃燒。
二、認知隱喻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
1.詞彙能力習得
***1***隱喻支配下的一詞多義現象。德語詞彙中除一些專業詞彙外,絕大部分的基本詞都有一詞多義的現象。這一現象的產生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認識世界的能力也不斷增強的結果。語言不能總是伴隨一種新的事物或現象的出現就產生一個新的詞彙,過於繁雜的語言體系只會給人類生活帶來困擾,所以當日常語言中缺少表達某一概念的相應詞彙時,人們往往會從已有的詞彙中借用詞彙來進行表達,久而久之流傳開來,這一用法就成為該詞的一個新的義項,這個詞就成為一個多義詞。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詞義發展和變化的內因源於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思維,其研究表明多義現象就是通過人類認知手段***如隱喻***由一個詞的中心意義或基本意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認知範疇和概念化的結果。
詞彙的這種演變方式在德語裡比較常見。概念隱喻在教學中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在掌握詞彙基本含義的基礎上建立其與隱喻含義之間的聯絡,從而深刻理解許多多義詞的意義。例如treffen這個德語動詞原義為“擊中”,而學生在閱讀中遇到這樣的句子:
DarübergelteeszudiskutierenunddanngeschickteEntscheidezutreffen.這個問題值得討論,然後再做合適的決定。
在這裡將treffen理解為本義的擊中或打中一個物體顯然並不合適,但是學生通過聯想可以推理出Entscheidetreffen作為一個抽象概念,使用了treffen的隱喻含義“選擇,做***決定***”。
教師利用單詞各義項之間的隱喻聯絡講解多義詞,在詞義之間建立富於聯想性的聯絡,可以使比較枯燥的德語詞彙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另一方面在學習語言的時候,也不再需要對單詞的每一個義項死記硬背。通過訓練,學生在學習了單詞的基本含義後,應該能夠按照認知思維方式,推匯出特定的語境下該詞彙的確切含義。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發實現這一過程,將他們從字典的枯燥義項中擺脫出來,使他們不再看到一堆詞義就產生畏難情緒,相反讓他們發現其中的樂趣,從而提高德語學習的效率。
***2***隱喻支配下的派生詞和複合詞。德語詞彙中除了基本詞之外,有相當一部分為基本詞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派生詞和複合詞。隱喻也是創造派生詞和複合詞的一個重要手段。幫助學生對其隱喻功能進行總結歸納,有助於理解和使用派生詞及複合詞,提高表達效果,提高德語學習者的詞彙能力和表達能力。
例如德語中nehmen是一個常用的基本詞,原義是“拿、取”這個動作,而給它加上ab***降低,減少***、an***朝一個方向***、mit***一起***、über***表示動作方向***這些字首後就會產生新的抽象的認知概念,如:
①Ichdarfnichtmehressen.Ichwillabnehmen.我不能再吃了,我想減肥。
②IchnehmedeinenVorschlaggernan.我樂意接受你的建議。
③IchwilldenComputernachDeutschlandmitnehmen.我想把電腦一起帶到德國去。
④DieKostenvonderDienstreiseübernahmdieFirma.出差的費用由公司承擔。例①中,nehmen加上ab這個表示向下,降低含義的字首在此句中就表示“減肥”,此外還有“移除,拆卸”等含義。例②中,an與nehmen結合,構成annehmen表示“接受”。例③中,mitnehmen指“將某物一起攜帶,帶走”。例④中,über這個表示動作方向的字首與nehmen結合構成一個不可分動詞,表示“承擔”或者“接收”。以上單詞都含有“拿”的含義,但因為字首不同,“拿”的方式與物件有所不同,詞義雖互有關聯但又各不相同。
德語複合詞的產生大多也與隱喻思維有關,在此僅舉一例:複合詞“Fingerhut"由兩個基本詞“Finger”***手指***和“Hut”***帽子***構成,而它的含義引申為“頂針”,並且由“頂針”這個含義又引申出一個隱喻含義:花形似頂針的植物“毛地黃”,這就是從一個認知域投射或者對映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隱喻過程。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德語中許多派生詞和複合詞藉助隱喻手段來描述事物,通過隱喻認知對基本詞進行派生和組合可以構成新詞,能夠形象地描述比較抽象的概念。在詞彙習得方面,很多學生習慣背下整冊詞彙書的單詞,一味追求單詞量的增多,而忽視基本詞彙的掌握。而事實上使用頻率高的詞多是基本詞,它們構成派生詞的概率很大,掌握派生和複合的隱喻含義對語言習得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去總結歸納派生字首和字尾的隱喻含義,對其與一些重點基本詞的結合進行重點習得也顯得非常必要。
***3***隱喻支配的俗語和慣用語。在隱喻認知的作用下,一些詞彙的用法由於其形式簡潔、固定而表達形象生動被人們長期使用,成為慣用語或俗語。德語中的大部分慣用語都具有隱喻特質,如:
GebranntesKindscheutdasFeuer.被火燙過的孩子怕火。
EinemgeschenktenGaulschautmannichtinsMaul.送來的馬不看它的牙口。
MorgenstundehatGoldimMund.一日之際在於晨。
教師在介紹這些德語慣用語時,可以引入其演變的過程,並結合中文相關的成語進行隱喻對映的對比,從而讓學生牢記這些慣用語意義的同時也瞭解其所代表的德國文化背景,做到一舉兩得。
2.寫作能力習得
以上提到的詞彙三個方面本身都具有認知隱喻的特性,但是它已經廣泛應用在生活中,學生往往並不會特別注意到這方面的特性也可以進行理解和應用,而寫作能力對學生的要求更高,要求學生有一定的使用認知隱喻的能力。教師在平時教學時培養這方面的認知能力可按如下方式進行:首先,教師提出一個概念隱喻;然後,學生聯想並收集相關的隱喻表示式;最後,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其總結歸納。例如Zeit***時間***這個概念,教師提出ZeitistGeld***時間是金錢***,學生對這個概念隱喻進行聯想,金錢可以節約、浪費、投資、花費等等,就不難自發寫出以下的句子:
DaskostetmichvielZeit.這件事花費我許多時間。
Dadurchk?nnenwirvielZeitsparen.這樣我們可以節約許多時間。
IchhabemeinebestenJahreindieseSacheinvestiert.我把我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這件事。
根據概念隱喻ZeitisteineSubstanz***時間是一種物質***,物體有多少、有無的差別等等,也可以得出下面的例句:
IchhabewenigZeit.我時間不多。
DieArbeitraubtmiralleZeit.工作侵佔了我所有的時間。
IchhabevielZeitgewonnen.我贏得了許多時間。
SiehattekeineZeit.她沒有時間。
當然學生的聯想往往比較繁雜,不具有邏輯性,需要教師進行總結歸納。需要注意的是,隱喻的基礎是兩個概念的相似性,僅為相似,而非完全對等,所以表達不可以完全替換。比如GeldinderHandhalten***把錢拿在手裡***這種表達方式就不能引申為ZeitinderHandhalten***把時間拿在手裡***。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認知隱喻的引導,相信能夠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從而拓展他們的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3.閱讀能力習得
傳統語言學影響下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對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常常侷限於對文章的單詞或句子做字面的解釋;在認知語言學的影響下,教育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啟發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才能更深層次地提高閱讀理解能力。Lak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是一定的文化環境的產物,體現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反映了社會文化價值觀。一方面由於隱喻是集語言形式、社會文化價值觀及人類的思維方式於一體的特殊表達形式,非母語者要理解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另一方面隱喻性語言又是各類題材諸如小說、詩歌甚至政治、經濟類文章等普遍採用的表現形式,對隱喻的理解能力直接關係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閱讀文章時,語境的把握對隱喻的理解起決定性的作用。語境可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兩大類,語言語境指語言的上下文關係;而非語言語境指言語交際過程中某個言語單位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比如該國家或民族的自然背景、習慣傳統、文化背景等等。所以教師著力於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時,要同時注意學生對文章的上下文融會貫通的理解能力以及學生對國家概況和背景知識的瞭解能力的培養兩個方面。比如在《德語教程》第三冊裡有一首HeinrichHeine收集整理的民間詩歌?“DieLorelei”?***羅蕾萊***,整篇詩歌閱讀起來詞彙方面並沒有太大難度,但是整篇詩歌充滿隱喻色彩,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比如Lorelei這一美人魚形象的理解要結合西歐的中世紀文化,讓學生了解水妖形象隱喻水常常帶有毀滅性的力量[3]。德語教材編撰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者的隱喻思維,在許多文章的編排中都可以看到這一點。事實證明,意識地加強隱喻認知的能力,有助於學生的發散思維,對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
三、結語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人類主要的認知方式,語言和認知思維相互依存,因此,隱喻思維對德語語言和文化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德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侷限於語言的表層,而應當有意識地啟發和引導學生的隱喻思維方式,幫助他們構建隱喻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隱喻認知能力。這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不僅能使學生正確理解德語中隱喻所代表的含義,提高詞彙、寫作、閱讀等多方面的能力,取得比較好的德語學習效果,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UNGERERF,SCHIMIDH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LondonandNewYork:Longman,1996:114.
[2]文旭,葉狂.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1***:145-154.
[3]SCHMIEDER,CHRISTIANE.SpermienunddasMeer.MetaphernanalysealsqualitativeMethode[EB/OL].[2008-01-19].http://.
[4]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