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速度課後教學反思
養成反思習慣,初二物理速度的課後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節課我是通過短跑比賽的視訊來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在不同情況下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的方案,視訊中為學生設定了真實的物理問題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領悟到為了與他人交流實驗結果,需要對速度等物理量進行測量和計算。
在學生參與的基礎上,提出了用比例定義物理量的方法,對用物理公式測量和計算速度提出了要求,以此說明數學與物理實驗是研究物理現象的重要方法。通過本節課的例題講解,需要對學生解答物理計算的格式加以規範。
當然在教學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教學中,學生大多數已經對速度的概念有所瞭解,在引入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的方法時,學生往往會直接說出通過比較它們的速度,給下面的過渡到速度教學帶來了不便。這也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要更好的瞭解學生的預知。
***二***
在教學設計中,為了落實二期課改的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精神,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獲得學習經歷的體驗。因此我在快與慢的比較環節教學中,嘗試把學生分組帶到操場開展運動快慢的小比賽,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有人跑、有人計時、有人發令、有人記錄。16位同學跑完後再回到教室,比較分析那位同學運動的快,並提出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時間的多少。再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運動時間不同,所經過的路程也不同,這時,我們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有學生說:將時間化成相同,看兩者的路程多少,這是可以的。在這種思路的啟發下,有同學說:將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時間的多少,這也是可以的。我再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啟發說:就時間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麼能否縮小呢?有學生就說:可以的,將他們都化成1分鐘或1秒鐘,看在這1分鐘或1秒鐘內兩個物體各自運動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時間看路程的一種方法。我肯定他的說法,並指出:物理學中,將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等成為單位時間,剛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路程的多少。換句話說: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路程的多少可以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為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由此引入速度的物理量。
板書:速度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路程叫做速度。
在速度公式的教學中,由於學生還沒有學到分式的內容,所以,我在教學中加入了用文字表述公式的形式,然後再用字母代替文字,最終得出公式的表示式。這種遞進式的教學對於剛剛接觸物理公式的學生來說,很是受用,能夠更好的理解物理公式的意義。
板書: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公式:V=S/T
在速度單位的教學中,由於是首次見到複合單位,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分解,這樣有利於下一步順利介紹速度單位的換算關係。
板書:速度的主單位:米/秒,常用單位:千米/時
考慮的這兩個單位是經常要換算的,所以,我提出1米/秒和1千米/時的大小比較,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於是,我讓同學到前面來換算1米/秒=?千米/時,結果讓我大吃一驚,這麼簡單的問題居然4個同學輪流修改才做對,而時間卻花費了10分鐘左右,說明同學在複合單位的換算上理解不夠到位,評課以後才知道,如果換算1千米/時=?米/秒會簡單一些,看來還需要多角度思考課堂內容的呈現方式了。
板書:速度的單位換算:1米/秒=3.6千米/時;1千米/時=1/3.6米/秒
在以上幾個環節的教學中,不斷滲透一些難度恰當的練習很有必要。在講好了公式和單位以後,我就讓同學思考和聯絡,以鞏固所學的速度概念和公式。
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我為了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時得到反饋,我利用幻燈出示綜合練習題,由學生在規範的答題白紙上獨立完成,然後,我抽取其中幾個同學的答卷,通過攝像頭,將學生的答卷反映在大螢幕上,讓全體同學來評析,這樣做可避免以往由學生上黑板練習而造成浪費時間,增大學生心理壓力、反饋不真實等問題的出現,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概念辯析及規律應用能力和錯解評析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不同同學個體的理解能力的差異,所以,在不同的環節中引入的練習和例項都有所改變,從效果來看,只有不斷的變化教學形式,用以適應不同型別的學生,這樣才能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突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我覺得在這一方面,還有必要做更深入的嘗試。
最後,我想說的是,情感目標由於沒有采用恰當的情景,其落實情況不理想,本來可以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讓大家討論我們在判斷物運動快慢的同時,提出今天的社會,我們需要怎樣的精神:是烏龜的堅持不懈還是兔子的競爭意識?這樣就有可能將本節課推向高潮……
***三***
這節課是本章的教學難點。通過本節教學要讓學生建構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應用,通過比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進而推匯出小車下落的運動情況,考驗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思路設計與實現。 成功之處:
***一***實驗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設計,操作,評估等過程,都是學生逐步逐步層層推進而實現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基於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車下落的過程運動,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車下落時運動特點,並通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明,以及通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節。
***二***從物理走向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時有三個地方推動學生知識的前進步伐。引入部分,提問學生兩部小車分別做怎樣的運動,提醒學生因為平均速度的不一樣,小車出現兩種運動狀況,暗示學生,小車的運動特點可以觀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並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在實驗過程中,小車下落時運動的特點猜想,學生可能是無法想象的,此時引入一幅圖片“小的時候玩滑梯有什麼感覺?”推動課程進一步深入猜想。最後課堂中,讓學生測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學生學習的視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處: 上完整節課後感覺有些地方可能讓學生思考地不夠,可以再慢一些。習題方面找不到多些與生活有關的例子,更緊密聯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