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是怎樣形成的藏戲有什麼特色

  藏戲藝術歷史十分悠久,劇種流派眾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對於藏戲的形成過程你想知道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藏戲是怎樣形成的。

  藏戲的形成

  最早的藏戲

  白麵具戲早於藍面具戲,但具體發端於何時,沒有確定的說法。據說,白麵具戲唱腔“朗達”中穿插的“哎咳咳咳、哎咳咳咳”的叫喊聲,是直接模仿藏族早期祭祀儀式中動物的鳴叫聲發展而來的。8世紀時,藏族民間歌舞百戲,包括各種宗教藝術表演都已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這就為藏言辭高度綜合的戲曲藝術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8世紀建造的桑耶寺,在其壁畫上反映它落成的歡慶場面中,有三個白麵具藏戲隊演出的畫面。一個在正殿大門處,另兩個在正殿左右兩側的院牆上。畫面一致,有七個戴白山羊皮面具的“阿若娃”***後改稱“溫巴”***、兩個甲魯、三個拉姆。其中一個拉姆在司鈸,靠近司鼓的伴奏者站著。這種演出形式,除拉姆少了四個,還少了一個司鈸的伴奏者外,與今天的白麵具藏戲的開場儀式戲的演出形式完全一樣。

  在噶廈財政機構“孜恰勒空”檔案文書登記中,各種藏戲或藏戲劇團均寫作“拉姆短嘎爾”。白麵具戲中阿若娃的腰飾“貼熱”和手持的道具彩箭,在早期民間歌舞和藝術表演如“阿卓”“仲孜”***野牛舞***、諧欽、熱芭、林芝的羌博中都有所見,白麵具戲與這些表演藝術的結構也都是由開場、正式節目***正戲***、結尾三段組成。據此可見,藏族最古老的白麵具戲在8世紀時已基本形式,13世紀後才逐步豐富、完善,其發展的速度是比較慢慢的。

  犛牛舞

  犛牛舞早在吐蕃初期民問原始祭祀的圖騰擬獸舞蹈中就已出現。到7世紀松贊干布頒佈《十善法典》慶祝會上,就有人戴著獅、虎、牛等面具而舞***《西藏王統記》***。同一時期,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歡慶圖》壁畫中心部位,就有一個戴著白麵具的牧人逗引著兩頭由人扮演的犛牛翩翩而舞,旁邊有兩個坐著司鼓司鈸伴奏,其面具、服飾、道具有鼓鈸伴奏的整個演出形式與白麵具藏戲形式大體一致。

  到8世紀時,在桑耶寺反映該寺落成開光典禮慶祝場面的圓形壁畫下部,同樣有一個戴著白麵具的牧人逗引兩頭人扮演的犛牛翩翩起舞,旁邊有一人站著司鼓伴奏。由此可見,犛牛舞對女面具藏戲的影響。如傳統劇目《卓娃桑姆》中反映白瑪金國的牧場上“卓達卓嫫”***牧民牧女***生活,因有犛牛伴舞,格外有喜劇情趣。犛牛舞同時也用於大型集會、遊行和慶典場合表演,易於形成熱烈和喜慶的氣氛。

  “阿卓”鼓舞

  在桑結嘉措醫著《亞色》中記載,桑耶寺落成典禮時,臣民們進行“阿卓”***藏族古鼓舞***“魯”***歌唱***、“鮮”***類似啞劇的舞蹈***等娛樂活動。山南地區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還保留“阿卓”這咱古老的大型鼓舞隊,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做“阿若娃”。

  阿卓鼓舞隊有兩個領舞師“卓木”,兩個道白報幕員“阿拉”,十名鼓手,八名歌女,由他們來扮演人物角色和表演各種小情節。阿卓鼓舞的結構由開場舞蹈“薩江薩短”、正式節目***或稱正戲***和“扎西”***吉祥收尾***三段構成,這種結構形式與藏戲中完全一樣的。桑耶寺主殿不遠處,有赤松德贊為給他生了三個王子的后妃次央薩梅朵珍建造的神殿康鬆桑崗林。在這座神殿的壁畫中,有桑耶寺落成慶典的熱烈場面,其中有多種阿卓鼓舞隊、諧欽歌舞隊、宗教儀仗隊和白麵具戲的表演畫面。同樣內容、形式和場面的壁畫,在桑耶寺正殿大門內右側牆上亦有一處。

  藏戲改進

  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自治區政府在原覺木隆藏戲班的基礎上組建了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擔負起傳承和發展藏戲的任務,先後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薩雯蚌》《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傳統戲,同時還創作演出了一些現代題材劇目,劇團在保持藏戲原有的廣場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劇場舞臺藝術方面的實踐,使藏戲由廣場走上舞臺,有了燈光、佈景和化裝,還開始使用管絃樂伴奏。

  20世紀80年代以後,青海藏劇團在黃南成立,創作演出了《意樂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優秀劇目,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新的劇目為黃南藏戲帶來了新的活力,如《意樂仙女》的伴奏,既有六絃等藏族傳統樂器,又加入以民樂為主的大型現代混合樂隊,在形成間奏的氣氛音樂的同時,可以直接為唱腔伴奏,改變了西藏藏戲用一鼓一鈸只為舞蹈和表演動作壓節奏,很少為唱腔伴奏的狀況。改進後的黃南藏戲佈景和舞臺美術富麗堂皇,神奇秀逸,令人耳目一新。

  藏戲的特色

  演出形式

  藏戲的演出分為三個部分:開場儀式戲“阿若娃”、正戲“雄”和吉祥收尾儀式“扎西”。開場儀式又稱“溫巴頓”或“甲魯溫巴”,其內容主要是淨場祭祀,祈神驅邪,祈求祝福,並介紹劇情。出場人物一般有:甲魯二人,溫巴七人、拉姆七人。傳說這三種人物是根據《曲結洛桑》劇中人物演變而來。甲魯是王子,溫巴是漁夫或獵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時先是溫巴戴著面具又唱又跳,然後甲魯領著一群仙女出場歌舞,藉以介紹演員,講解正戲的劇情,招攬觀眾。“雄”是正戲,先由“溫巴格更”***即戲師***用快板韻白介紹故事情節、地點、環境、人物造型、唱詞等,然後人物上場。演出時間長則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則二三小時,皆由戲師控制決定。

  其表演形式為:全體演員,不論是否扮演劇中角色,全部出場,圍成半圈,輪到自己表演時,即出列表演,其餘時間參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戲師介紹一段劇情,然後由一個角色出來演唱一段,然後所有演員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迴圈。其演出不分幕和場次,劇情講解者和伴唱伴舞實際上起著分幕的作用。由於傳統劇目一般都是流傳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經典之作,所以大多數觀眾都熟悉戲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他們觀看演出主要是欣賞劇中唱腔、舞蹈和特技等。因情節發展由戲師介紹,劇中人物可專心演唱或表演絕技。通過戲師巧妙安排,一臺故事動人、唱腔優美、特技表演扣人心絃,並有同臺演員幫腔伴舞的精美藝術形式就展現在觀眾面前。“扎西”是藏劇演出結尾時的集體歌舞,意為祝福吉祥.

  唱***朗達***:

  西藏地方民族戲曲劇種都以演唱各種人物傳記為主要內容。人們為了區分歌曲和戲曲,習慣地將戲曲唱腔稱為“朗達”***意為傳記***。藏劇唱腔高亢、嘹亮,均為自由節奏的散板。唱腔的運用主要是按照劇中人物的身份來確定,且專曲專用,不得隨便借用。藏劇唱腔主要有:長調[達仁]、中調[達珍]、短調[達通]、悲調[覺魯]、歌戲混合腔[諧瑪]、說唱混合腔[諧瑪當木]等。每個唱腔一般只能唱七字至九字句兩句,個別唱詞最多字數不得超過十三個。數板的詞句和字數可不受限制。

  舞***曉卓***:

  藏戲基本上還是廣場戲,載歌載舞是藏戲的突出特點。舞蹈與劇情常常無直接關係,主要是為了烘托場上演出氣氛。舞蹈中只有少數動作帶有某種象徵意義,且多模仿勞動、生活和動物的動作。

  韻***雄謝巴***:

  是一種類似快板和數板的韻白,主要是在劇情講解者念講劇情,介紹演員出來演出等場合中使用。

  白***給卡***:

  藏戲中過去一般很少使用口語道白,即使使用也主要是喜劇人物用來打諢插科,但在以後的表演中為豐富表演手段,便於觀眾瞭解劇情,已適當增加了這種道白。

  表***朗菊***:

  指表演。藏戲中的表演藝術比較簡單、純樸。許多角色因戴面具表演,故演員不太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演,角色之間也較少交流。

  技***呂則***:

  指藏劇中的舞蹈技巧、武功特技等。這部分表演成分多從民間藝術形式中吸收而來。

  諧:

  指穿插表演的民族歌舞。它是民間歌舞與藏戲舞、唱和鼓鈸節奏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別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但其與劇情並無直接關係。

  藏劇的演出服裝十分簡單,表演從頭到尾僅為一套,中間不再更換。演員一般也不用化裝,主要靠面具。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劇表演在表現底層勞動人民的角色時常在臉上抹糌粑面或鍋煙黑。西藏和平解放後,尤其是自治區藏劇團成立後,在人物造型方面曾作過多方面嘗試,如將面具上的圖案直接搬到臉上,成為一種臉譜;或比照壁畫上的人物形象來化裝;有時也使用話劇的化裝方法。但藏劇自身具有的傳統特色人物面具仍保留了下來。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臺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複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臺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覺仁”;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