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植物的礦質營養知識點彙總
“植物的礦質營養”一節系高二生物學教材“生物的新陳代謝”的內容,也是高考生物常考的一部分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生物植物的礦質營養知識點
一、基本概念
1.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經歷了三個階段,各階段具體的過程及原理圖解過程如下:
2.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利用
不同的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利用有差異,有些可重複利用,有些只能利用一次。根據各種元素的不同作用,在農業生產中要進行合理施肥。
二、基本名詞:
1、植物的礦質營養:是指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
2、礦質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大量元素7種N、S、P、Ca、Mg、K***Mg是合成葉綠素所必需的一種礦質元素***巧記:丹留人蓋美家。Fe、Mn、B、Zn、Cu、Mo、Cl屬於微量元素,巧記:鐵門碰醒銅母***驢***。
3、交換吸附:根部細胞表面吸附的陽離子、陰離子與土壤溶液中陽離子、陰離子發生交換的過程就叫交換吸附。
4、選擇吸收:指植物對外界環境中各種離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選擇性。它表現為植物吸收的離子與溶液中的離子數量不成比例。
5、合理施肥:根據植物的需肥規律,適時地施肥,適量地施肥。
三、考點例析
[例1]取三株根系發育完善、大小相似的油菜幼苗,分別置於已注入***NH4***2S04溶液***pH值為***2***,NaN03溶液***pH值為6.84***和蒸餾水***pH為6.96***的三個廣口瓶內水培,在室溫下3個小時後取出植株,測定上述3 個廣口瓶溶液的pH依次為:6.01,7.82,6.80。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將植物放置於pH值已調整為相同濃度的三種液體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其結果如上圖所示,則A、B、C分別表示何種溶液中的曲線 。
***2******NH4***2SO4溶液pH值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
***3***NaN03溶液pH值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蒸餾水pH值略有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5***用箭頭表示溶液中一個NH4+離子被吸收到葉肉細胞的過程。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有關植物根吸收土壤溶液中礦質元素離子過程的知識。對於***NH4***2S04來說,植物吸收NH4+多,吸收SO42-少,根細胞表面吸附的H+不斷和溶液中NH4+發生交換吸附作用,使溶液中的H+濃度增高.因而pH值下降,同理,由於根細胞吸收Na+少,吸收NO3-多,根細胞表面吸附的HCO3-增多.HCO3-水解後產生OH-,即:HCO3-+H2O→H2 CO3+OH-,導致pH值上升,油菜幼苗置於蒸餾水中後,pH值降低的原因是根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溶於水,形成H2C03,再離解成H+和HCO3-,H+濃度增大。
[答案] ***1***NaN03+ 蒸餾水、***NH4***2S04 ***2*** NH4與H+交換,H+進入溶液。 ***3*** HCO3-與NO3-進行交換,HCO3-增多。 ***4***呼吸作用生成CO2與水結合成H2C03,H2CO3離解成H+和HCO3-。 ***5*** NH4+ → 根細胞表面→根細胞內→導管 → 葉脈→ 葉肉細胞。
[解題提示] 要理解pH值變化的原因與離子間的關係,需要聯絡一定的化學知識,從一個側面說明生命科學確實已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
高考生物複習對策
1、注重基礎知識的梳理,形成知識網路
基礎知識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源泉。生物複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整理和歸類,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便於學生理解性記憶和回顧。如,脫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結構和複製——基因表達——基因突變——可遺傳變異來源——進化。這樣幫助學生歸納出一條主線,以利於學生系統地獲得知識,並形成聯絡的觀點,活躍思維。
2、貼近生產、生活,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方式
選擇貼近書本知識更貼近生產、生活的問題,儘量避免純知識性題目的立意。這樣有利於將死知識活化,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逾越思維障礙、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則無法解決高考綜合能力問題。
當前的生物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老觀念、老方法,應該以發展人的品質和智力為目標,應該將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問題融入生物課堂教學中,以增強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發展。教學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能以扼殺學生的能力來換取有限的教學成果,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生產和生活中發掘生物學知識來開拓學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高三生物教學中引導學生髮現生命現象、生命規律並用生物學知識來解釋。例如,植物施肥過多的“燒苗”問題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釋、生長素可以作為除草劑的原理剖析、無籽果實形成的特點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