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要善於發現問題

     課堂教學中,提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能在課本簡單的字裡行間針對細節巧妙地提問,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大海中心領神會,如魚得水。本人根據教學實踐過程中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利用匯入框發現問題。
        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11課“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中,如果按教材的順序,先讓學生讀匯入框再瞭解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變化,有一點邏輯內在聯絡割裂的感覺。我沒有請學生先讀匯入框,而是請大家先閱讀全文後再來看匯入框,再提問學生們:“你們覺得匯入框的內容與課文哪個部分聯絡更加緊密?”在學生認真理解課文後,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大家一致認為匯入框內容敘述的是開封府的商業活動和過元宵節的盛況,與第二部分熱鬧的瓦子和歡快的節日聯絡密切,為第二部分主題提供了補充說明材料。從中我們認識到匯入框的作用並不是完全的匯入它有可能還起到補充說明教材的作用,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把它安排在講課過程的恰當環節。
        二、利用插圖發現問題。
        歷史插圖教學是歷史直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歷史的“過去性”這個特點,講的是過去的事,無法直接看到,也無法再現,教師要使學生有歷史的感覺、歷史的形象,使“過去”能在學生觀念中明顯再現,就需要藉助歷史插圖。
        在七年級下冊第11課“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中有一段敘述傢俱的變化,可是並沒有相應的插圖,有沒有其它地方的材料來來說明傢俱的變化呢?我指導學生到本課和前面學過的課文中尋找,在前一頁的《宴飲圖》和在第4課“科舉制的繁榮”中大家看到了《宋代科舉考試》圖,觀察到高腳的桌子。有的學生提出,在高腳傢俱普及之前是什麼樣的傢俱呢?這問題提得非常好,再引導學生去複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大變革時代》中的插圖:商鞅舌戰群儒圖,就可以觀察到當時的桌子很矮,人們是跪坐在地上。由此可見,運用兩個前面學過的課文插圖,學生體會到插圖的作用不僅侷限於為課文提供形象材料而且還能印證後面的課文,可見課文的插圖設計有一箭雙鵰之妙。
        三、利用歷史地圖引申問題。
        挖掘歷史地圖中的隱性知識,補充完善正文的內容,向學生全面展示歷史。由於篇幅限制,歷史教材中的課文是極其簡要的,一些知識點沒有在課文中提到,而是在地圖上出現的。從歷史插圖中挖掘隱含資訊並提問,可以引發學生興趣和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在七年級下冊第11課中有一幅插圖是《宋代婦女服飾》請學生觀察他們的服飾特點後猜一下她們從事的活動,大家都能想到是熨衣服,我追問那麼古代不像現在有電源如何來熨衣呢?大家就開始七嘴八舌地發言,有的學生已猜到可能是用熱的東西比如熱水或熱的木炭之類。在此基礎上補充熨斗的相關資料。當我講述完後學生驕傲地說:“看來我們中國不但有四大發明還有最早的熨斗也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呢!”在這節課中還有一幅插圖《宋代庖廚》從這幅圖中可以得出什麼歷史資訊呢?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勞動婦女的衣服樣式……還有一個小女孩抱著個西瓜。”我緊接著又問:“西瓜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原的?張騫出使西域後?與絲綢之路有沒有關係?”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課下自己探索。
      四、從課文的敘述中發現問題。
        如在學習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統一”一課時在元朝的統一標題下面說到“元世祖重視農業:……為便利南糧北運,他令人開鑿兩段新運河,與原有運河連通……還開通了規模空前的海運,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這裡最常見的教法是讓學生對照隋朝的大運河圖,新運河的路線比較直,得出這樣的結論後教師往往就認為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為什麼要南糧北運呢?為什麼有了運河還要開通海運呢?為什麼元朝後來以海運為主呢?一系列針對文字細節的提問讓學生不由得停下往下讀的腳步,思考起來。當我點到“蘇湖熟天下足”很快有學生馬上聯絡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發言說北方農業生產受到戰爭破壞,農業生產在南方發展大大超過北方,所以南糧北運。我又追問“北方戰亂多人口南遷,南方人口多糧食需要量大,為什麼還要往北運,不是北方人口少了,糧食也不需要那麼多嗎?”學生又一次討論起來,我提醒大家元朝的都城在今天的北京,位處北方,發展後城市人口眾多有四五十萬,所以南糧北運。再引導學生聯絡地理知識,由於運河有時因天旱河水太淺,給運輸造成了困難,為了補其不足,元政府還開創了規模空前的海運。為什麼以海運為主,只需提示學生從海與河的運載量相比較以及是否受季節因素影響,學生就心領神會了。
        五、利用詩詞等文學作品來拓展問題。
        文學語言極具風格的邏輯結構和極富想象的表達形式,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激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慾望。
        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7課“輝煌的隋唐文化”時,一講到李白,大家就情不自禁地背出了《靜夜思》,我馬上問:“你們可知這其實不是李白的原文?真正傳入日本的原詩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全班學生譁然。我指出這是一位日本東京華裔初中生解開了日中版本不同之謎。原來中國現在通用的《靜夜思》是明朝在流傳過程中為普及詩詞而改寫,日本表述的則是李白原文。接著我闡述道:有些東西在中國失掉或者改變,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樣,讓中國人重新發現自己的古代文化。比如日本還在使用繁體字,車站仍用漢字古意“驛”,中央行政機構仍用“省”,在行文上,仍沿用中國古代的豎排而非橫排,並執拗地追求最具原生態的原文原作,《靜夜思》既是明證。唐朝許多古籍、詩書傳入日本,儲存至今,原始地儲存了中國古人的文化趣味。日本一直學習古代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孩子先學中國史,後學世界史。考大學必考《中庸》、《論語》、唐詩,警察考試題甚至包括秦始皇和董仲舒,沒有人不知道孔子、李白、杜甫、白居易。”講到這我話鋒一轉,“那麼我們作為唐朝帝國的後代子孫,有什麼理由拒絕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呢?”
每個學生都有好奇心、求知慾。教師帶領學生穿行在歷史時空中,要把握時機,用設疑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